(一)交流引进农作物品种
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室统计, 多年来在与外国交换品种中,已引进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向日葵、低芥酸油菜等作物品种和自交系3 437个, 有的经过品种特征性、病虫害等方面的鉴定直接用于生产; 有的作为品种资源, 为培育新品种创造了条件。
50年代引进波兰马铃薯品种 “波兰1号” (艾波卡)、“波兰2号” (艾维德瑞斯特), 以及德国的“阿奎拉” (德3)。这些品种经过多年种植试验鉴定于1959年被审定为推广品种。1957年开始引进推广“苏联3号”、“匈牙利1号”、“匈牙利4号”、“苏联10号”、“草原人” 等5个食用型向日葵品种。1981年从罗马尼亚引进 “列克尔德” 油用向日葵品种,1983年全省种植面积达45 300公顷。1986年开始又推广原苏联油用型品种 “先进工作者”, 1988年种植面积达13 300公顷。引进国外向日葵品种, 为黑龙江省发展油用向日葵奠定了基础。1982年引进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大麦种子1 012吨。其中六棱大麦 “康快斯特”、“巴拉查”2个品种增产幅度达10%~15%,很快在全省普及, 成为大麦主栽品种。二棱品种大麦中的“爱勒斯” 比黑龙江当地品种增产20%~30%。从加拿大引进优质春小麦品种 “罗布林”, 经试验种植比对照品种“龙麦11”和“龙幅麦1号”分别增产6.4%和53.3%; 出粉率达70.5%, 比对照高4.1~6.3个百分点; 蛋白质含量19.5%, 比对照高1.9~2个百分点; 湿面筋含量43.5%, 比对照高6.9~8.7个百分点, 干面筋含量15.4%, 比对照高2.9~3.3个百分点。品质总评分为90.1分, 比对照高23.4~24.2分, 为黑龙江省优质春小麦的开发创造了条件。从加拿大引进的格劳保新品种油菜, 具有抗菌核病和产量稳定的优点, 1994年普及面积达到80%。
黑龙江省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院校,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 利用引进的品种资源为亲本, 陆续培育出一批抗病、高产、品质优良的新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马铃薯研究所, 利用引进品种为亲本, 先后培育成 “克新” 1~12号品种, 其中 “克新1号” 和“克新4号”推广面积较大, 成为主栽品种, 大量应用于生产。东北农学院利用 “白头翁” 做母本, “卡它丁”为父本, 杂交育成的 “东农303”马铃薯品种,品质好, 出口国外深受欢迎, 成为出口创汇品种。甜菜育种方面, 利用国外引进品种, 育成适应当地栽培的良种, 成效也比较显著。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研究所, 1960年从波兰引进抗褐斑病、含糖率高的甜菜品种10个, 总重量2吨。利用10个亲本材料, 育成“双丰单粒1号”, “双丰” 1号、5号、8号、304、306、309等多倍体、二倍体等20多个新品种用于生产。中国农业科学院呼兰甜菜研究所, 选育出 “甜研4号”、“甜研301”、“202”、“甜研201”等品种。“甜研4号”是以波兰甜菜为父本杂交后再与美国甜菜重复自然杂交, 经系统选择育成的。
据不完全统计, 在黑龙江省粮、油、经济作物主要品种中, 从国外引入直接用于生产, 或以引进品种为亲本育成适于黑龙江栽培种植的品种达80余个。低芥酸油菜、大麦、油用向日葵等作物, 外来品种占主导地位。引进品种对丰富黑龙江种子资源,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