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壮族教育概述
广西龙胜是个多民族县。壮族于明、清时期从河池、庆远、南丹等地迁来,现有32388人,分布很广,每个乡都有壮族居住。和平乡的龙脊十三寨是壮族聚居的主要地区。
龙胜壮族人民的文化教育起步晚。居住在沿河一带的壮族,于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才陆续开办私塾。龙脊一带的壮族,在民国九年(1920年)才开办一所私塾,学童21人。民国十九年(1930年)以前,龙脊十三寨被列为“未开化”之地,不设学校,到民国廿年(1931年),龙胜县教育局具文呈请教育厅拨款2000元,作为开化龙脊的教育经费,并把龙脊划为特区,成立龙脊特区区立初级小学。校址在江边寨,学生30人,教职员5人。民国廿二年(1933年),施行特种部族教育,县政府在龙脊十三寨开办特种部族教育初级小学3所;金江村同化小学、黄江村敬化小学和平安村尚化小学三所学校的校长、教师均由村长担任,每期学生30~60名不等。其中女生占1/3。民国廿三年(1934年),龙胜在苗、瑶、壮族地区设立“特种部族基础学校”共144所,“特种部族中心校”共15所。
1956年,龙胜各族自治县在县城开办壮文学校1所,培训壮文扫盲教师59人。1958年,开办壮文扫盲班(组)110个,学员14221人,脱盲1442人,是年冬,壮校停办。1984年12月,龙胜壮校恢复。1985年,开办两期壮文师资培训班,共67人。结业后,分配到壮乡村寨任教。在和平乡的金江、平安、龙脊、龙保等小学开办壮文初小班,在部分壮寨办壮文夜校班。是年,自治区少数民族语文委员会拨款15万元,县人民政府在县城水库边划地5亩,新建壮校校舍1幢。现全县有壮族小学生3648人,中学生1085人,有壮族教师352人。他们和各族师生一道为振兴龙胜的经济和文化而勤奋学习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