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氅”之一種。宋已用之,元、明繼之。其制,分青、緋、皂、白、黄五色,上有朱蓋,下垂帶,帶繡禽羽,末綴金鈴。青則銹以孔雀,五角蓋;緋則繡以鳳,六角蓋;皂則繡以鵝,六角蓋;白亦以鵝,四角蓋;横則以鷄,四角蓋。每角綴垂佩,揭以朱竿,上如戟,加横木龍首以繫之。元制,竿如戟,無鈎,下有小横木,刻龍首,垂朱緑蓋,每角綴珠佩一帶,帶末有金銅鈴。明制,竿鈎下有小横木,刻龍頭,垂紅五角蓋,下綴紫緑銷金裙腰,連綴青氅帶五,各繡一鳳,末垂金銅鈴,每角仍垂佩珠。《宋史·儀衛志一》:“〔黄麾角仗〕帥兵官十人,分部之南北,各爲五重。執儀刀部九行,每行持各十人。第一,龍頭竿黄鷄四角氅;第二,儀鍠五色幡;第三,青孔雀五角氅;第四,鳥戟;第五,緋鳳六角氅。”又《儀衛志二》:“尚書兵部供黄麾仗内法物:䍐各一。五色繡氅子並龍頭竿掛,第一,青繡孔雀氅;第二,緋繡鳳氅;第三,青繡孔雀氅;第四,皁繡鵝氅;第五,白繡鵝氅;第六,黄繡雞氅。”《三才圖會·儀志三》:“〔宋〕天聖鹵簿有龍頭竿繡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