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太公吕望表
西晋。刻石。太康十年(公元289年)三月十九日刻。清王昶《金石萃编》载:“石连额高五尺四寸,广三尺二寸。”石原在河南省汲县太公庙,明万历移置府治,断为二段。后佚。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黄易于卫辉府署得到上段,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又访得下段,二段合一。现藏于河南省汲县。碑额题隶书“齐太公吕望表”阳文6字;碑阳文共21行,行30字,有竖行界格;碑阴文21行,已有磨损,不可计字数;碑末有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李元沪、李震二跋。书结体平整宽博而舒展,笔法温雅和润,有古朴肃穆之气韵。清刘熙载《艺概》评云:“晋隶为宋、齐所难继,而《孙夫人碑》及《吕望表》,尤为晋隶之最。”清包世臣《安吴论书》评云:“《太公望碑》是《乙瑛》法嗣,结字宕逸相逼而气加凝整,大率晋人分法原本钟、梁,尤近隶势。”杨守敬《学书迩言》评云:“晋人分书,如《孙夫人》、《太公吕望表》,继述汉人,应规入矩,未可以时代为轩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黄易未刻跋的拓本。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收明拓局部图版。《金石文字记》、《古墨斋金石跋》、《金石萃编》、《八琼室石补正》等书均有著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