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成形术
此术亦称鼓膜修补术,是修复因中耳炎或其他疾患遗留的鼓膜穿孔的方法。1878年Berthold已试用皮肤修补, 但因设备和技术限制而失败。 1952年Wüllstein等加以改进获得成功,并名为鼓室成形术Ⅰ型。20多年来,经各家不断努力和改进,已发展为耳科重要的常规显微手术之一。
适应证:
❶鼓膜紧张部穿孔,干耳二个月以上。
❷中耳内壁无复层鳞状上皮。
❸上鼓室和听骨链无病变,贴补试验听力明显提高。
❹咽鼓管通畅。
❺耳蜗功能良好。
手术步骤: 术前适当使用基础麻醉药物,手术最好在6倍以上的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1) 于外耳道及其周围皮肤消毒后,先用2%赛罗卡因液加适量肾上腺素,注射于外耳道前、上及后壁作局部浸润,以麻醉耳颞神经耳支和迷走神经耳支。
(2) 移植床的准备: 于鼓膜穿孔缘外约3~4mm处作切口,以小刮匙或针刀将表皮向心剥离,并连同穿孔缘的表皮去净,应无丝毫遗留,再将残留鼓膜缘内侧粘膜刮净1~2mm。或于外耳道壁,距鼓环约5mm处作全环或半环带蒂皮圈,连鼓膜残部上皮刮开,作覆盖和固定移植组织用。移植组织一般多采用自体组织,如颞肌筋膜、耳屏软骨膜及骨膜等。异体组织如大隐静脉、心包膜、硬脑膜或同种异体鼓膜亦可应用。
(3) 移植组织植入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以达到与移植床有良好的接触为目的,以提高其成活率。简单者有:内植法、外植法、内外植法或双层法等。较复杂的夹层法是利用外耳道带蒂皮圈作为覆盖和固定物。可使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中耳腔内亦可填入浸透抗生素液的明胶海绵小颗粒,来支持移植组织,不使陷入腔内。植入移植片后应反复检查,确定已与移植床接触良好,然后于其外侧面先后用明胶海绵颗粒、小块凡士林纱布和小棉球或细纱条等填塞。
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禁止擤鼻,避免屏气动作和浴水入耳。2周后取出耳道填塞物。
效果: 移植物成活率在90%以上,听力提高达实用水平以上者占73.3~90.8%。手术失败多为术中或术后移植组织与移植床接触不良和鼓室粘连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