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 医生医(医人;医师;医士;医家;医流;医门;医巫;太医;中~;西~;牙~;军~) 大夫 郎中 方家 白衣战士 对医护人员(多指护士)的美称:白衣天使 尊称医生:医官 产科医生:乳医 中医医生:岐黄(岐黄家) 针炙医生:针师 民间的医生:闾阎医工 一般医生:众医 医工 医匠 世代行医的人:世医 医道高明的医生:良医 秦医 高医 医缓 医和 医术精妙的人:神医 东汉医学家:华佗(再世~) 著名的医生:名医 扁仓 扁卢 扁鹊 医术不高明的医生:庸医 众医 医道粗疏的医生:粗工 不懂医理的医生:谬工 串村走巷行医的江湖医生:铃医 走方郎中 闯荡江湖、行医卖药的人:江湖医生 江湖郎中 法院中专门负责用法医学来协助审理案件的医生:法医 (掌握医药卫生知识,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专业人员的统称:医生)
另见:医治 治疗 病人 医术 疾病 药物 ☚ 教师 迷信职业者 ☛ 医工古代对一般医生的称谓。出《素问·疏五过论》。汉代设医工长,是主管宫廷医药的官名。唐代有医工、针工等,职位在医师、针师之下,而在医生、针生之上。 医工古代对医生的称谓。 医工 医工古代医生称谓。《内经》中已提到“医工”,且有上工、中工、下工之分,指水平高低不一的医生。汉代有“医工长”一称,是主管宫廷医药的一种医官。1973年河北满城出土有“医工铜盒”字样的汉代医用工具,可知当时医工一词使用较多。唐太医署亦有“医工”一职,已有等级含义。医学的学生考试通过,就可录用,量其才能,授以医师、医正、医工、医人等职称。此处医工属于一般的医生。 ☚ 大医 铃医 ☛ 医工 医工对医生的一种称谓。古时之“医生”是指医学生。汉时对好的医生称 “上工”,次为 “中工”,再次的 “下工” 考古发掘见有汉代 “医工铜盘”,知为当时医工所用。唐太医署中有专属医工,职衔低于医博士、医助教、医师,但高于医 (学) 生。人数多达百人。 ☚ 医师 行病帅 ☛ 医工yīgōng古代对一般医生的称谓。医工一词最早见于《内经》。汉代设医工长, 是主管宫廷医药的官名。唐代有医工、针工等, 职位在医师、针师之下, 而在医生、针生之上。 医工yī gōngmedical practitioner;medical worker 医工流外官名。唐太医署所属有医工一百人,流外三品,掌治疗疾病。 医工汉朝有医工长,唐太医署置医工(《大唐六典》卷14)。北宋诸州置医工(《长编》卷163癸酉)。政和六年正月定翰林医候、翰林医学、翰林祗候为医工(《宋会要 ·职官》36之102)。
编制宰相与参知政事多不过五员,两相则三参,三相则两参。
职掌❶初为次相之任(《宋会要·职官》1之2)。 ❷宣和七年(1125)之后,为阶官:文武臣授节度使之后,可望加“三少”官:“公孤官如加官、贴职之类,不复有师保之任、论道经邦之责矣。……祖宗之法,除三孤、三公者,必须建节。”(《通考·职官》2《三公总序》)
简称与别名❶中书。《东轩笔录》卷7:“仁宗谕曰:‘差除自是中书。’”《宋会要·职官》1之17:“中书门下在朝堂西,榜曰‘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印文行敕曰‘中书门下’。” ❷政事堂。《玉海》卷161《宋朝政事堂》:“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❸丞相府。《宋会要·职官》15之29:“凡具狱案牍。……关报审刑知院与详议官定成文草,奏讫,下丞相府。”《长编》卷32己卯:“凡具狱上奏者,……乃下审刑院详议,中覆裁决讫,以付中书。” ❹政府。中书号称政府,与枢府(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合称“二府”。《龙川别志》下:“时范文正(仲淹)在政府,富郑公(弼)在枢府。”《宋史·宰辅表》2:“范仲淹自枢密副使除参知政事,富弼自史馆修撰除枢密副使。” ❺宰府。《宋朝类苑》卷13《王文正》:“王冀公钦若、陈公尧叟、马公知节,同在枢府。上前因事相忿。上召公(王旦)。……公从容曰:‘臣居宰府,当行朝典。’”《宋史·宰辅表》1:“(大中祥符五年)王旦……平章事加昭文馆大学士。” ❻台府。《玉壶清话》卷6:“范质罢相,以公(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既冠台府、总参庙权。” ❼中书内省。《历代职官表》卷3:“宋初宰相虽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其实但就中书内省为政事堂。”《司马光奏议集》卷40《乞合两省为一札子》:“日所谓中书者,乃中书门下政事堂也。” ❽紫垣黄阁。《玉壶清话》卷7:“梁丞相适,顷为详议官,审刑议事厅旧在中书之旁,……命笔题厅之东,告来者曰:‘紫垣甚近,黄阁非遥。僚官见过,幸低声笑语。’后紫垣黄阁,不十年登之。”《宋史·梁适传》:“召为审刑详议官。……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❾东府。宋前期,中书在东,枢密院在西,中书门下或称东府。《东轩笔录》卷5:“王荆公与之有旧,每延于东府。”《邵氏闻见录》卷12:“申公(吕公著)相,……伯温……见公于东府。” ❿东閤。《欧阳文忠公集》卷14《东閤雨中》:“直閤时偷暇,幽怀坐独哦。……相府文书简,丰年气候和。”(11)鼎司。鼎有三足,两汉用以喻三公位(宰相)。唐宋时用以喻称相府。《宋诏令》卷65《赵普罢相除兼中书令、河南尹》:“三冠鼎司。”《后汉书·谢希吾传》:“宜当拔擢,使登鼎司。”(12)黄閤。用汉代丞相听事阁称“黄閤”的典故。《宋宰辅》卷3:“钦若拜枢相制曰:‘俾登黄閤,特正鸿枢。’”《汉旧仪》:“丞相……听事阁曰黄閤。”(13)黄扉。同黄閤。《挥麈前录》卷2:“本朝状元登庸(相位)者,吕文穆(蒙正)、李文定(迪)、王文正(旦)、宋元宪(庠)。故诗人有云:‘皇朝四十三龙首,身到黄扉止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