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鼓Gǔ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浙江之景宁,江西之宜丰,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忻州、临汾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鼓子鸢鞮之后也。 白狄别种。 今祁州鼓城县是其地也。”此以国为氏。(按: 鼓国在今河北晋县。望出博陵。)

鼓gǔ

❶打擊樂器,多以木爲框。蒙以獸皮或蟒皮。揚雄《解嘲》:“叔孫通起於枹鼓之間。”
❷擊鼓,彈奏。東方朔《答客難》:“鼓鐘於宮,聲聞於外。”張衡《西京賦》:“白虎鼓瑟,蒼龍吹篪。”
❸振作。見“鼓舞”。
❹扇動。張衡《歸田賦》:“王雎鼓翼,鶬鶊哀鳴”。

打击乐器。以陶或木为框,一面或两面蒙以兽皮、蟒皮,用木槌或手敲击发音。形体大小多种多样,名称也各不相同,如晋鼓、鞉鼓、怀鼓、腰鼓等。

☚ 碰铃   羯鼓 ☛

古代打击乐器。鼓是我国乐器史上出现年代最早的乐器。《诗经》曾多次提到它。《诗经·周颂·有瞽》:“应旧悬鼓,鞉磬柷圉”。《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商颂·那》:“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最早的鼓(新石器时代)是用陶土制成,草扎鼓槌。夏后氏有一种鼓是有足的。关于皮鼓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古乐篇》:“以麋𩊚冒缶而鼓之”。殷商时期已有木筒鼓。商代的鼓已有装饰,鼓下有足。南北朝至隋唐,鼓的制作又吸取了外来鼓的长处,并加以发展。鼓的种类很多。据《诗经》、《周礼》等古籍记载,秦汉以前中原地区鼓的形制就有二十余种。鼓应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诸如劳动、祈神、求雨、宗教活动、巫术、祛邪驱魔、战争、庆典等。原始时期(约前二十一世纪),鼓已用于音乐、舞蹈,诗歌。周代,鼓常用于隆重的礼仪乐队。其后历代鼓都是戏曲、歌舞重要的伴奏乐器。在一些器乐合奏中,鼓亦占重要地位。鼓的声音宏大,善于表达欢腾的情绪,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除用于伴奏和合奏外,某些鼓也可用于独奏。

☚ 笳   箜篌 ☛

鼓gǔ

❶打击乐器。见《史地篇》[鼓钟]条。
❷用如动词,敲鼓。《小雅·伐木》三章: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毛《传》:“蹲蹲,舞貌。”郑《笺》:“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谓以乐(yuè)乐(lè) 己也。”
❸敲击。《小雅·鼓钟》一章:“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孔《疏》:“鼓击其钟而声锵锵然,其旁淮水之流汤汤 (shāng)然。”
❹弹拨。《小雅·鹿鸣》三章: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小雅·常棣》七章:“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郑《笺》:“好合,志意合也。合者,如鼓瑟琴之声相应和也。”《小雅·鼓钟》四章: “鼓钟钦钦,笙磬同音。”王先谦《集疏》:“鼓瑟在堂上也,歌诗以弦之。”
❺吹奏。《秦风·车邻》二章: “既见君子,并坐鼓簧。”毛《传》: “簧,笙也。”朱熹《集传》:“簧,笙中金叶,吹笙则鼓动之以出声者也。” 《小雅·鹿鸣》一章:“吹笙鼓簧,承筐是将。”《说文》:“笙,中簧也。”朱熹《集传》:“簧,笙中之簧也。”

☚ 靷   献 ☛

读音g·u(ˇ),为u韵目,属u—ü韵部。公户切,上,姥韵。
❶乐器名;圆柱形,中空,两面蒙皮。
❷敲鼓。
❸凸起;高出。

上一条: 下一条:

鼓gǔ

❶抽,吸:把人都呛咳嗽了,咋还~烟呢?
❷吹,刮:随着一声门响,门对个的一扇窗户被风~了,夹杂着沙子和霜雪的大风,猛地扑了进来。(《高山春水》)

建造穹庐形的小型住所。《任仓埋母》(贤孝):“拿些砖头把母亲鼓着里头,等我们回来了再孝敬。”也作“箍”。《爱情花儿》:“麻石头箍下的空心洞,洞洞深,洞口上敲锣着哩。”

鼓gu3

(形)开玩笑过分而翻脸:两个娃儿才将还耍得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闹~了?

鼓ku53

❶打击乐器,木箍外壳圆形,腹突,蒙牛皮或羊皮: 击~骂曹。
❷为其所胁迫: 把人给~住着行事呢。
❸没有办法解决:买了个大冰柜,背不动,抱不走,把人给~住了。
❹向外突起:怀里~~囊囊的。《说文》: “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 徐锴曰: “郭者覆冒之意。” 段玉裁曰: “凡外障内曰郭,自内盛满出外亦曰郭。郭、廓正俗字。” 鼓、郭为双声一语之转。凡物张之使大名郭。《释名·释乐器》: “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这是鼓的本义,从郭而来,郭与鼓声通义近。今称物从内外凸为鼓,是为古的遗语。

〔gu〕 1.ghob nhaol:打~。beux nhaol. 2.rux:~一个泡。rux ad leb bid ghob.3.jid baob:~眼睛。jid baobgheb
鼓掌 〔gu zhang〕 meax doul.

鼓gu31[ku]

❶搅拌
⊳煮番薯粉着直头~ (煮地瓜粉得一直搅拌)。
❷扰乱
⊳者事乞汝罔~罔乱去 (这事儿被你越扰越乱了)!

{}6409古量器名。古北方方言。《礼记・曲礼》:「献米者操量~。」唐孔颖达疏引《隐义》曰:「东海乐浪人呼容十二斛者为~。」贯串;用绳、线等通过物体把物品连贯起来。客话。广东。罗翙云《客方言・释言》:「横刺曰~。~者贯之音转。《广雅》:贯,穿也。《仓颉篇》:以绳穿物曰贯。」瞪。西南官话。贵州大方〖ku42〗。~他一大眼狠狠地瞪一眼。湘语。湖南长沙。谢甫《退货》:「张妹子眼一~来嘴一翻。」赣语。江西宜春〖ku53〗。你~住我做啥积?坏;糟糕。北京官话。北京〖ku214〗。怕那个事儿要~。搅拌;搅动。吴语。浙江苍南金乡〖ku35〗。~糊打浆糊。浙江温州〖ku45〗、丽水〖ku44〗。闽语。福建福州〖ku31〗、闽侯洋里〖ku322〗。挑拨。吴语。浙江苍南金乡〖ku35〗。做没好息干缺德的事,剥他两夫妻~起相骂。强扭;耍犟。中原官话。新疆吐鲁番〖ku52〗。硬~底他爸爸到铺子里头给他买个手枪去呢。兰银官话。新疆乌鲁木齐〖kfu51〗。西南官话。云南昆明〖ku53〗。莫~着我,挨我~,没得好处。云南楚雄〖ku53〗。强迫;强人所难。晋语。山西太原〖ku53〗。他叫人~住,不能不开口说话。西南官话。云南楚雄〖ku53〗。人家不愿意去,偏要~着人去。云南昆明〖ku53〗。硬撑。西南官话。云南昆明〖ku53〗。做不动的就莫~着做。云南楚雄〖ku53〗。玩笑开得过分而翻脸。西南官话。四川成都〖ku53〗。两个娃儿才将还耍得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闹~了?形容人萎缩的样子。吴语。浙江苍南金乡〖ku35〗。大家坐起讲笑,他一个人~下角落头统不响。壶。闽语。福建永春〖〗。一~茶。台湾〖〗。一~水。个。闽语。福建永春〖〗。一~人。

鼓gu

❶击鼓。《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弗考。”(子:你。弗:不。考:敲击。)
❷击鼓(进攻)。《战国策·秦策二》:“甘茂攻宜阳,三~之而卒不上。”(卒:士兵。上:冲锋。)《孟子·梁惠王上》:“填然~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填然:形容鼓声大。兵:兵器。甲:铠甲。曳:拖着。)《左传·庄公十年》:“公将~之,刿曰:‘未可’。”(公:鲁庄公。刿:曹刿。)

〈隐〉旧时山西等地理发业指生病。

*皷ɡǔ

❶打击乐器,多是圆柱或扁圆形,中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子。
❷敲鼓
 △ 一~作气。
❸敲、弹或拍
 △ ~琴|~掌。
❹振奋
 △ ~劲|~励。
❺凸起
 △ ~着肚子|腰包~起来了。
❻外形、声音或作用像鼓的东西
 △ 蛙~|耳~。
【注意】右偏旁不要写成“攴”或“攵”。

❶一种打击乐器,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槌︱~角︱~楼︱~师︱~手︱~书︱大~︱手~︱花~︱腰~︱羯(jie)~︱鼙(pi)~︱金~︱钟~︱锣~︱战~︱更(geng)~︱打~︱击~︱擂(lei)~︱挝(zhua)~︱衅(xin)~︱敲边~︱旗~相当︱金~齐鸣︱锣~喧天︱暮~晨钟︱桴(fu)~相应(ying) ︱敲锣打~︱紧锣密~︱重整旗~︱偃(yan)旗息~︱鸣~而攻之。
❷像鼓的:~膜︱石~︱耳~︱铜~︱蛙~。
❸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声:~琴︱~掌︱~舌︱~噪︱一~作气︱胶柱~瑟(se)丨摇唇~舌。
❹用风箱等扇:~风机。
❺发动;振奋:~吹︱~动︱~惑︱~舞︱~励︱掀风~浪︱欢欣~舞。
❻凸起;涨大:~~囊(nang)囊(nang)。
❼夜间击鼓报更,因以鼓为更的代称:五~。

鼓gǔ

❶ 一种打击乐器:铜鼓│手鼓│击鼓。
❷ 击打,使发出声音:鼓琴│鼓掌。
❸ 形状、声音、作用似鼓的:耳鼓│石鼓。
❹ 用风箱等扇风:鼓风。
❺ 给人打气,使振作:鼓气│鼓舞│鼓足勇气。
❻ 凸起,胀起:腰包鼓起来了│头上鼓起一个包。
❼ 姓。

(3次)
❶击乐器。远古时以陶为框,后世以木为框,蒙以兽皮或蟒皮;亦有以铜铸成者,敲击而发声。扬枹兮拊~《歌·一》 陈钟按~《魂》
❷弹奏。使湘灵~瑟兮《远》

鼓gǔ

❶打击乐器之一。《说文·鼓部》:“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玉篇·鼓部》:“鼓,瓦为椌,革为面,可以击也。”《墨子· 三辩》:“息于钟鼓之乐。”《诗经·商颂·那》:“奏鼓简简,衎我烈祖。”郑玄笺:“奏鼓,奏堂下之乐也。”《东君》:“恒瑟兮交鼓。”
❷ 敲,拍。《离骚》:“吕望之鼓刀兮。”王逸注:“鼓,鸣也。”姜亮夫通故:“以寻古言当训击,即击鼓之引申义。专言则指击鼓,通言则凡击皆可曰鼓。”
❸敲击或弹奏乐器。《诗经 · 小雅·击鼓》:“鼓钟钦钦,鼓瑟鼓琴。”孔颖达疏:“以鼓瑟鼓琴类之,鼓钟为击钟也。”《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❹ 吹奏。《九思·伤时》:“使素女兮鼓簧。”姜亮夫通故:“鼓簧犹言动之也。亦从鼓击引申,簧乃管乐,不能鼓击,则鼓引申为吹也。《诗经》言‘吹笙鼓簧。’与吹对举,故亦得引申为吹也。”
❺ 摇动,震动。《周易·系辞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孔颖达疏:“鼓动之以雷霆离电。”《逸周书·芮良夫解》:“贤智箝口,小人鼓舌。”《渔父》:“鼓枻而去。”

鼓gǔ

坏,糟糕。如:怕那个事儿要~。

鼓gu

鼓板 鼓包 鼓吹 鼓动 鼓惑 鼓角 鼓劲 鼓励 鼓楼 鼓弄 鼓舌 鼓师 鼓手 鼓书 鼓舞 鼓乐(yue) 鼓噪 鼓掌 鼓胀打鼓 捣鼓 耳鼓 更(geng)鼓 锣鼓 手鼓 石鼓 战鼓 鼓动家吹鼓手 敲边鼓 圆鼓鼓 鼓鼓囊囊 鼓角齐鸣 鼓舌摇唇 鼓乐喧天暮鼓晨钟 旗鼓相当 一鼓作气 掀风鼓浪 摇唇鼓舌 重振旗鼓 打退堂鼓 大张旗鼓 紧锣密鼓 敲锣打鼓 偃旗息鼓 锣齐鼓不齐 当面锣对面鼓 响鼓也要重锤敲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1

鼓gu

❶(~儿)一种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擂~助威|敲锣打~。
❷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摇唇~舌|他正在~瑟。
❸发动;振奋:他好容易才~起勇气爬上山顶|这一向我实在~不起劲了。
❹凸(tu)起;涨大:健美运动员胳膊上的肌肉~起来了|她~着嘴,心里很不高兴|书把书包撑得~~的。

(反)瘪

鼓gǔ

❶打击乐器。一面或两面用皮革蒙制: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 (五四·1274)
❷量词。用于击鼓次数:湘云便击了一下,笑道,“一~绝。”(五十·1164)
❸振奋;振作:(薛姨妈)因命,“再烫热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了。”宝玉听了,方又~起兴来。(八·187)
❹某部位凸出:(刘姥姥)自己却~着腮不语。(四十·914)


鼓gǔ

拨动或敲打(乐器):书上说的,师旷~琴,能来风雷龙凤。(八六·1121)

❶出音曰鼓。《周禮·春官·小師》:“小師掌教鼓、鼗、柷、敔、塤、簫、管、弦歌。” 鄭玄注: “出音曰鼓。”
❷猶“擊”也。《儀禮·鄉飲酒禮》:“磬階間縮霤,北面鼓之。” 鄭玄注: “鼓,猶擊也。”
❸量名。《春秋傳服氏注十》: “遂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 注: “鼓,量名也。”(《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擊樂器部 > 鐘磬 > 鼓2
2  gǔ

鐘或磬被敲擊之處。《周禮·考工記·鳧氏》:“銑間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鄭玄注引鄭司農云:“于,鐘唇之上祛也。鼓,所擊處。”又《磬氏》:“股爲二,鼓爲三。”鄭玄注引鄭司農云:“股,磬上之大者;鼓,其下小者,所當擊者也。”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度量部 > 量具 > 鼓
鼓  gǔ

古代量器名。容十二石,或說容十二斛,或說容一斛。《禮記·曲禮上》:“獻米者操量鼓。”陸德明釋文:“《隱義》云:“樂浪人呼容十二石者爲鼓。’”《管子·地數》:“民自有百鼓之粟者不行。”尹知章注:“鼓,十二斛也。”《廣雅·釋器》:“斛謂之鼓。”


古代名物 > 神異類 > 神怪部 > 神 > 鼓
鼓  gǔ

神話中神名。鍾山神燭龍之子。人面龍身。與欽䲹殺葆江於昆侖之南,天帝戮之,化爲鵕鳥,其形如鴟,赤足,直喙,黄文,白首。其現爲旱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山海經·西山經》:“鍾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䲹殺葆江于昆侖之陽,帝乃戮之鍾山之東曰崖,欽䲹化爲大鶚,其狀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爲鵕鳥,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則其邑大旱。”郭璞注:“此亦神名,名之爲鍾山之子耳,其類皆見《歸藏·啟筮》。《啟筮》曰:‘麗山之子,青羽人面馬身。’亦似此狀也。”袁珂校注:“‘鍾山,其子曰鼓’者,謂鍾山山神之子曰鼓也。《海外北經》云:‘鍾山之神,名曰燭陰(燭龍),其爲物人面蛇身。’正與鼓之狀合,是知鼓即鍾山山神燭陰(燭龍)之子耳。”晉·郭璞《山海經圖讚·鍾山之子鼓、欽䲹》:“欽䲹及鼓,是殺祖江。帝乃戮之,昆侖之東。二子皆化,矯翼亦同。”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擊樂器部 > 鑼鼓 > 鼓1
1  gǔ

亦稱“吹雲”、“韸子”、“兩頭蒙”。打擊樂器。筒狀,中空,最初以陶爲框,後爲木製。兩面冒皮,擊之發聲。其制始自遠古,如《禮記·明堂位》所載伊耆氏之土鼓,《帝王世紀》謂黄帝殺夔,以其皮爲鼓。先秦已盛行,達於今。古代除用於娱樂外,還用於戰争,以指揮軍隊進退。《釋名·釋樂器》:“鼓,廓也。張皮以冒之,其中空也。”唐·馮贄《南部烟花記·樂器名》:“鼓,一名吹雲。”明·徐渭《四聲猿·狂鼓史》:“曹操,這皮是你身兒上軀殼,這槌是你肘兒上肋巴……兩頭蒙總打得潑皮穿,一時間也酹不盡你虧心大!”《續文獻通考·樂九》:“韸子,明黄童白叟,鼓腹謳歌,承應樂器,韸子二,攛掇樂器,同耕耤;教坊司樂器,黑油腔韸子四。”

鼓【同义】总目录


鼓送君吹云宝挝

饱、鼓;秕、瘪

○饱bǎo

(形)(子实)饱满:~粒|~~的麦穗|谷粒儿很~。

○鼓gǔ

(形)凸起或涨大的程度很高:~着肚子| 口袋装得~~的| 气球打得很~。

●秕bǐ

(形)(子实)不饱满:~粒|~谷子|~子|~糠。

●瘪biě

(形)凹下去;不饱满:~粒|~谷|~子|~花生|干~|稻穗有很多~的|肚子饿~了。

瘪←→鼓biě ← → gǔ

瘪:物体表面凹下去;不饱满。
鼓:凸起;涨大。
【例】 放在热水里一烫,瘪了的乒乓球又鼓了起来。

鼓gǔ

〖动词〗
一、敲击,弹奏,奏(5)。《杜篑扬觯》:师旷、李调侍,鼓钟。——师旷和李调在旁侍候,敲击着钟。《报任安书》: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伯牙终身不再弹琴。《杨恽报孙会宗书》: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妻子是赵国女子,很擅长弹瑟。
二、击鼓,击鼓进军,击鼓攻击,击鼓为号(6)。《曹刿论战》:公将鼓之。——庄公想击鼓进军。《曹刿论战》: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士气大振。《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寡人虽然是亡国国君的后代,但不击鼓攻击还没有排好队伍的敌人。三、鼓动(2)。《庄辛论幸臣》:鼓翅奋翼。——[黄雀]鼓动起翅膀奋力飞翔。《石钟山记》:微风鼓浪。——微风吹动波浪。


鼓gǔ

〖名词〗
打击乐器(6)。《李斯谏逐客书》:树灵鼍之鼓。——设立灵鼍鼓。《进学解》: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车前草、马屁菌,破鼓的皮,兼收并蓄。《种树郭橐驼传》:鸣鼓而聚之。——擂起鼓来集合他们。

鼓皷gǔ

❶ 一种打击乐器。《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之声,管籥之音。”邵长蘅《阎典史传》:“西城兵士伏垣内,击~叫噪。”
❷ 击鼓。特指击鼓进军。《曹刿论战》:“一~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又:“战于长勺,公将~之。”《寡人之于国也》:“填然~之,兵刃既接。”
❸ 敲击,弹奏乐器。《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❹ 振动,摇动。《周易·系辞上》:“~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庄子·盗跖》:“摇唇~舌,擅生是非。”
❺ 鼓风冶铁。《史记·货殖列传》:“即铁山~铸。”
❻ 凸出,隆起。马中锡《中山狼传》:“遂~吻奋爪以向先生。”
❼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故又称更为鼓。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移则番代。”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鼓gu

B9C4
❶打击乐器名,多为圆柱形,中空,鼓面蒙有皮革:锣~喧天/~乐队。
❷击鼓,泛指击拍而发声:一~作气/~掌。
❸发动,使振奋:~动/~励。
❹外形凸起的:~~囊囊。
❺姓。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

梆(梆子;南~) 简(简板;简版) 木鱼 拊搏
古代行军时用以节制步伐的乐器:钲(云~;铜钲) 金鼓 金鼙
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的两种乐器:钲鼓 钲鞞 钲鼙
银色的钲:银钲
军中作信号的打击乐器:金(鸣~收兵)
铜制的如盘状的打击乐器:锣(~鼓;大~;小~;马~;斗~;云锣;芒~;筛~;春~;镗~;破~) 钲铙
锣和鼓:锣鼓
古代士兵开道时敲的锣:铺兵锣
其他打击乐器:钹(钹子;铃钹;铙钹) 铙 镲(镲子;小~;金~) 铃(碰铃) 碰钟 双清 木琴 方响云璈 陶匏 镣铫
乐器中用以按拍的拍板:板(击~;构~)
演唱快板或数来宝时使用的竹制打拍用具:竹板
古打击乐器名:磬(编~;金~;石~;宝~;悬~) 柷 铙 铮 铎 鐻 錞(錞釪) 鑮 镯 鑴 缶 缻 敔 罄 鼓(~角;金~) 云璈 揩击 拊搏

☚ 打击乐器   钟 ☛

鼓声

鼓声

冬 冬 鼚 鼓(鼓响) 冬(冬冬) 雷雷 鞺鞑 鼘鼘 渊渊(伐鼓~) 笼僮 笼铜 磅硠 砰轰湩然 骇骇
鼓声、钟声、锣声或其他金属器声:镗镗
鼓乐声:鼓曲
鼓声和号声:鼓吹(鼓吹声) 鼙吹 鼙角
革鼓之声:革音
鼓角声:鼓角
革兆鼓声:鞉音
金鼓声:砰訇
战鼓声:鼓音
报警的鼓声:惊鼙
报夜晚开始的鼓声:关鼓
讲经说法的鼓声:讲鼓
霜天中的鼙鼓声:霜鼙
擂击急促的鼓声:鼓严
鼓声轰响:鼓骇
鼓声等轰响:骇轰
鼓声高鸣:鼓振

另见:鼓 打鼓

☚ 钟声   自然声 ☛

振作

振作

振(振刷;振顿;振厉) 鼓(鼓舞) 抖(抖搜;抖擞) 打(打拍;打板;打迸;打扑;打叠) 作 提掇 提撕
振作(焕发):炳发 溢发(英气~) 烂发 鲜令 打迸
焕发男子的亢阳之气:阳施
振作起来:奋起 发奋 提起 发勤 发忿
 自己振作起来:自振
振作精神:竦神 鼓励
 振作精神,改革创新,重新开始:励精更始
振作勇气:作气
奋发振作:奋气
鼓舞振作:鼓作
(精神旺盛,情绪高涨:振作)

另见:努力 振奋 勇气 有为

☚ 振作   鼓气 ☛

演奏的音乐

演奏的音乐

用乐器演奏的音乐:鼓 器乐
用管、弦乐器演奏的音乐:管弦乐
用管乐器演奏的音乐:管乐
其他乐器演奏的音乐:众艺
用乐器演奏的美妙音乐:朱弦玉磬
笙和磐演奏的和谐音乐:笙磬同音

☚ 各种音乐   各地的音乐 ☛

凸起

凸起

凸(凸出;~露;上凸) 鼓(鼓凸;鼓暴;鼓嘟) 突(突起;突出;上突) 暴(暴出;暴突;暴起) 隆(隆起;隆高;隆踊) 窿(窿穹) 耸 蹦 拔 犨(~墙)嵂 崛 硉矹 特起
凸起的:阳(~文)
突起和凹陷:凸凹 高科 窳隆 窊凸 窊隆 洼隆 窐突 窅突 窅窊 窅洼
山峰等凸起:高蹈
向外突出:努(~出)
横向隆起:横突
横斜凸起:斜楞
突起在地上:题地
孤立突出:孤突
挺立突出:孤拔
耸立,突出:桀起
高起,突出:
高高地凸起:高拱 高突
高耸突出:擢 耸出
耸立,突起:高耸
陡峭突出:峭发
凸起的样子:暴暴 冲然 隆穷 镞族 突怒 凸凸
凸起或胀大的样子:鼓蓬蓬
动物在洞穴中突出的样子:窋咤
物体中间凸起的样子:鼓肚
形容口袋等装满凸起的样子:鼓鼓囊囊

另见:特出 突出 突兀 ︱凹下

☚ 不平   凹下 ☛

打鼓

打鼓

鼓(敲鼓;鸣鼓;击鼓;擂鼓;挝鼓;伐鼓;拊鼓;负鼓;戒鼓;操鼓;摐鼓;椎鼓;捶鼓;打鼓;槌鼓;折鼓) 击革 擂鼙 雷鼓 发擂 鸣枹 发枹
击小鼓:鼓朄
敲锣打鼓:枞金伐鼓 扬锣捣鼓
击奏鼓乐:鼓曲
 击鼓和奏乐:鼓乐
锣鼓的一种打击法:雨夹雪
击鼓召众:鼓征
 击鼓聚集众人:鼓众
击鼓使进:
 击鼓行军:鼓行
擂出急促的鼓声:鼓严

另见:击打 乐器 鼓

☚ 击乐   娱乐 ☛

乐器

乐器

乐(乐具;乐物;乐品;民~;器~) 雅器 弦管 银字 鼓拍
乐器名:香檀
各种乐器:金石丝竹 金石管弦 丝竹金石
某些乐器的总称:琴(钢~;提~;口~;风~;手风~;电子~)
古代乐器:钟 钲(金钲) 古器
古称八种乐器为八音:埙 笙 鼓 管 弦 磐 钟 柷
古代石制乐器名:玉磬
古代礼乐器:钟鼓
古代宗庙悬挂陈列的乐器:陈器
佛寺中的钵形铜乐器:霜磐
名贵的乐器:秦筝赵瑟
用玉装饰的琴瑟:瑶瑟
金属乐器:金(~声;~音;~鼓)
玉制的乐器:

另见:娱乐 弦 弹奏 击乐 乐声 悦耳

☚ 乐器   弦乐器 ☛

胀大

胀大

膨(膨大;膨亨;膨脝) 发(~面;~涨) 臌
涨大:
鼓起涨大:鼓胀 鼓涨 胀起 臌胀
体积变大:
物体的体积增大:涨 肿大
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或郁血、充血而体积增大:肿胀
鼓胀的样子:鼓绷绷 鼓胀胀 鼓蓬蓬

☚ 大小   高大 ☛

摇动1

摇动1

晃(晃动) 摆(摆弄;~手) 摇(~手;~铃;~荡) 拂(~袖)振(振动;~讯) 掉(掉捎;~臂不顾) 鼓(~舌) 扤 感 撼(撼摇;摇撼) 搢(~铎)
摇动树枝:摇条
用手振动物体:抖动
 用通条插到火炉里,把灰抖掉:擞(~火)
摇动扇子使生风:扇(~风;扇动;~火)搧
 用风扇等扇风:鼓 鞴风
摆弄刀子发出响声:鼓刀
摇动筛扬去糠灰等:簸(簸扬;~米)
 扬去杂质:扬弃 播扬
摇动筛子过物:筛(~面;~糠)
 用罗筛筛下细物:罗(~面;过罗)
(摇东西使它动:摇动)

另见:拿着 物品 挥动 晃动

☚ 摇动1   搅拌 ☛

鼓(~乐;~角;~点;战~;花~;腰~;铜~;渔~;铃~;堂~;长~;铙鼓;羯~;暮~;鸣鼓;布~;石~;手~;方~;桴~;令~;柏~;和~;足~;胡~;铜~;画~) 送君 吹云 圣牛两头蒙
鼓的美称:宝挝
铙鼓和鼙鼓:铙鼙
大鼓:贲 鼛(鼛鼓) 皋鼓 雷鼓
有云形图饰,悬在高处的大鼓:云鼛
古时报更的鼓:漏鼓 更鼓 鼍更
谯楼的更鼓:谯鼓
报警的鼓:警鼓
计数里程的鼓:计里鼓
古代用于祀神的鼓:鞞鼓
设于朝廷进谏者敲击以闻的鼓:谏鼓 谏鼙
长柄摇鼓:鼗 拨浪鼓
六面鼓:灵鼓
八面鼓:雷鼓
悬挂在架上的鼓:悬鼓 悬皷∸
鼓腔:
鞉鼓的旁耳:鞉耳

另见:鼓声

☚ 钟   小鼓 ☛

其他拟状物

其他拟状物

角(菱~;皂~) 锤(秤~;纺~) 蜡(~梅) 脊(山~;屋~) 玉(琼~) 门(闸~;灶~) 柱(水~;冰~) 耳(~房)齿(锯~) 舌(火~;帽~) 胆(瓶~;球~) 髓(木~;石~)泪(烛~;蜡~) 房(蜂~;莲~) 鱼(~雷;木~) 鳞(~甲;龙~) 鼓(石~) 嘴(壶~;瓶~;~嘴) 冠(鸡~;花~) 帽(螺丝~) 流(电~;气~) 排(竹~;牛~) 桥(鞍~) 井(矿~;天~) 花(蚕~;钢~) 絮(柳~;芦~) 臼(~齿) 结(喉~) 铃(杠~;哑~) 翼(机~)套(手~;袖~;笔~) 垄(瓦~;沙~) 箱(风~) 槽(牙~)山(~墙;冰~) 叶(百~窗) 爪(掣~) 栓(~剂) 尺(镇~;戒~) 核(煤~) 盘(磨~;棋~) 质(金~) 芽(肉~) 霜(柿~) 囊(胆~;肾~) 脉(叶~) 台(戏~;讲~) 脑(樟~;石~;豆腐~) 龙(~舟;火~)峰(洪~;驼~) 瓜(脑~) 蛇(~予;~弓) 礁(珊瑚~) 玻(~璃丝) 苗(火~) 乳(豆~;石钟~) 襻(车~;鞋~) 帘(眼~) 豆(土~) 鹿(~砦) 钱(榆~;纸~) 锁(石~;长命~) 潮(热~;高~;心~) 床(机~;车~) 裙(桌~;围~)刀(~币;冰~) 掌(仙人~) 缸(汽~;灰~) 桃(棉~;核~) 沟(瓦~) 牙(月~;轮~)腿(床~;桌~) 碗(钢~;轴~) 盒(骨~) 杯(金~) 柳(~眉;~腰) 腰(~鼓) 缨(萝卜~) 屏(网~;荧光~) 芽 枪(烟~) 炭(山楂~) 流(暖~) 花(泪~;葱~;油~) 峰(乳~;驼~) 觜 穗(~头;旗~) 月
用雪雕塑成的花状物:雪花

☚ 拟状物   某种用途的物品 ☛

挥动

挥动

挥(挥弄;挥舞;~笔) 鼓(鼓舞) 麾(麾动) 振(振动;~衣;~笔;~铃) 抡(~枪) 拂(~袖;~衣;抛~) 揄(~刀) 挜摔 耍(~刀;耍弄;~棍;~枪;~把) 运(~动) 甩 幌矜动 调动 舞动 舞弄
挥动手臂:挥手 摆手 运手
 挥动手指弹琴:手挥
 挥动胳膊:振臂 鼓臂
 舞动手腕:鼓腕
挥动拳头:挥拳 抡拳 奋拳
挥动衣袖:揄袂 奋袂 奋袖 振袂
 舞动衣袖:挥袖 挥袂
挥动旗帜:扬旗
 挥动军旗:扬徽
挥动武器:挥戈(~上阵) 麾戈
 挥动刀:挥刀(~上阵) 舞刀 挑刀(~走戟) 扬刃 跳刀
 挥动剑:鼓剑 舞剑击剑 角剑
挥动鞭子:扬鞭扬节 鼓鞭 挥鞭
 挥动马鞭,回旋如绕:萦策
 挥鞭发出响声:鸣鞭
挥之使去:摽 撇
 挥手让去:挥(~之即去)
挥衣去灰尘:奋衣
用力挥动:奋(~臂;~笔) 甩开膀子
 握物用力挥动:抖(~灰)
飞速挥舞:飞舞
舞动的样子:跄扬 飒洒
(举起手臂连同拿着的东西摇动:挥动)

☚ 指着   身动 ☛

煽动

煽动

扇(扇动;扇扬) 鼓(鼓舞;鼓动;鼓扇) 煽(煽呼;煽摇) 纵臾
进行煽动性的活动:呼风唤雨 唤风呼雨唤雨呼风 征风召雨
煽动别人做某种事(多指坏的):煽风点火传风搧火
煽动或发动骚乱事件:放火
煽动祸乱:鼓乱
谋划煽动:规扇
驱策煽动:驱煽 驱扇
挑拨煽动:挑激
引诱煽动:诱煽
鼓惑,煽动:鼓噪 鼓噪
喧哄煽动:欢动
欺骗煽动:诳动
收买煽动:购煽
用言辞进行煽动、游说:摇舌(摇舌鼓唇;摇舌掀簧;摇唇摇舌;鼓唇摇舌)摇鼓 摇唇鼓舌 摇唇弄舌 摇唇咋舌 摇唇鼓喙 摇吻弄舌 摇吻鼓舌 摇嘴掉舌 鼓舌摇唇 鼓唇作舌 鼓唇弄舌 鼓吻弄舌 鼓唇掀簧 摇唇鼓吻
加以煽动:搧小扇子
在暗处进行煽动:点鬼火 煽阴风
从旁捣乱,暗中煽动:旁摇阴煽
互相勾结、煽动:朋扇
(鼓动别人去做坏事:煽动)

☚ 鼓动   挑动 ☛

夜间的时刻

夜间的时刻

夜刻 夜漏 夜筹 夜时
夜间时间单位:更 鼓 漏
夜间的一个更时:更次
二十至二十四点:上半夜 前半夜
二十、二十一点:戌(戌时) 甲夜 初夜 初宵 初更 一更 一鼓
每晚八点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定更
初更之半:半更
二十二、二十三点:亥(亥时) 乙夜乙更 二更 二鼓
夜间二十四点:零点 零时
二十四点左右:夜半 半夜
二十四点至五点:后夜 下半夜 后半夜
二十四点、一点:子(子时) 三更 三鼓 丙夜 景夜
二十三点至三点:子夜 午夜 中夜 平夜 夜分 夜午 夜中 午时 良宵 宵分 宵中 中宵 中宿 中夕 当午 月午 夜半三更
半夜时分:鬼宿渡河 鬼宿度河
半夜以后:深夜 深更(半夜深更) 夜深 深宵 碍夜 夤夜 更深(更深夜静;夜阑更深) 潜夜 漏夜漏夕 漏分 半夜三更
夜深之时:高深 漏尽更阑 漏尽更残漏尽更深 更阑漏尽 更深夜阑 夜静更阑
夜深人静时:人定(人定时分) 夜定钟定 夜阑人静
到了深夜:烛尽
二三点:丑(丑时;丑刻) 丁夜 四更四鼓 鸡鸣时
四五点:寅(寅时) 戊夜 五更 五鼓五夜 五旦 残更
五点十分左右:五更三点

☚ 计算夜   时距 ☛

鼓gǔ

公户切,上麌。
❶鼓,一种乐器。《荀子·礼论》:“钟~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
❷击鼓。《左传·庄公十年》:“一~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❸弹奏(乐器)。《诗·小雅·鹿鸣》:“~瑟吹笙。”
❹振动。《易·系辞》:“~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❺鼓舌,乱说。见“巫鼓”。
❻量词。夜间计时单位。《东观汉记·显宗孝明皇帝》:“甲夜读众书,乙更尽乃寐,先五~起,常率如此。”

〖鼓〗 粵 gu2〔古〕普 ɡǔ

❶ 鼓,一種樂器。莊周《莊子.逍遙遊》:「聾者無以與乎鐘〜之聲。」
❷ 擊鼓,擂鼓。《詩經.唐風.山有樞》:「子有鐘鼓,弗〜弗考。」(考:通「敲」,敲打。)
❸ 彈奏樂器。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瑟。」
❹ 古代夜間報時用的更鼓,一更即一鼓。姚鼐《登泰山記》:「五〜,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
❺ 振動。《莊子.盜跖》:「搖脣〜舌,擅生是非。」
❻ 鼓舞,激勵。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七.陳忠愍公》:「公益〜勵軍士。」

❶病证名。五不女之一。又名鼓花头、鼓花。处女膜坚韧如鼓皮,以致不能性交;且使经血停蓄于内,成为癥块,谓之鼓症。可采用手术治疗。详五不女条。
❷脉象。《内经》十二脉之一。浮大或搏指有力的脉象。《诊家正眼》:“曰鼓者,且浮且大也。”

五不女之一。指处女膜无孔,厚凸如鼓,闭锁阴道不能进行性交者。

春秋时白狄的一支。春秋初期居秦、晋之间(今陕北和晋西)。白狄东迁时,进至今河北省晋县西。周景王十八年前527),遭晋正卿中行穆子(荀吴围攻,食尽力竭而降,首领载(鸢)鞮被掳。不久,归还鞮,使统治该部。二十四年举兵反晋, 依附鲜虞氏。翌年中行穆子用计突袭鼓都昔阳亭(今河北省晋县西北),鼓兵败被灭,鞮再次被俘,晋派大夫涉陀统治该地。

打击乐器。形如圆筒,两面蒙皮。中国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等,同为世界上鼓的最早发源地。公元前21世纪前的原始社会,鼓已用于音乐、舞蹈。卤簿乐常以其独奏为前导,并且普遍用于劳动、祈神、求雨、巫术、宗教、战事、役事、庆典及生活诸方面。其品种繁多,仅唐代就有30多种。宋陈旸《乐书》绘有各种鼓的图像,如担鼓、齐鼓、鸡娄鼓、羯鼓、答腊鼓、都昙鼓、毛员鼓、杖鼓、腰鼓等。

☚ 星   土鼓 ☛

打击乐器。形如圆筒,两面蒙皮。中国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等,同为世界上鼓的最早发源地。公元前21世纪前的原始社会,鼓已用于音乐、舞蹈。卤簿乐常以其独奏为前导,并且普遍用于劳动、祈神、求雨、巫术、宗教、战事、役事、庆典及生活诸方面。其品种繁多,仅唐代就有30多种。宋陈旸《乐书》绘有各种鼓的图像,如担鼓、齐鼓、鸡娄鼓、羯鼓、答腊鼓、都昙鼓、毛员鼓、杖鼓、腰鼓等。

☚ 星   土鼓 ☛

军中行令之器,以皮制成。两军战,击鼓则进,鸣金则退。《资治通鉴·秦纪·昭襄王五十二年 (公元前255年)》: “临武君曰: ‘善。请问王者之军制。’ 荀卿曰:‘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战,上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

☚ 骨朵子直   鹘军详稳司 ☛

中国古代击乐器。古有八音,金、石、土、革、丝、竹、匏、木,鼓为其一,属于革类。其形如桶,或凸肚,或细腰,或一头粗一头细。一面或两面蒙以动物皮革,击之有声。制鼓桶之材料有多种,最初用土、用陶、用石及玉,其后用铜、用木、用竹,而以用木者为最常见。南方多用楠木、樟木,北方多用梓木、桑木。鼓皮所用之材料亦不同,如雷鼓用马皮,灵鼓用牛皮,鱼鼓则用猪皮或羊皮。在古代,鼓的使用范围极广泛。其主要用途,即有“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以祭鬼神”之说。其中,用于战场的称为“鼖鼓”,以调整军队的进攻步调; 用于农田的称为 “鼛鼓”,以统一农人的劳作频率; 用于宫廷、宗庙、坛壝的称为“建鼓”、“晋鼓” 等,以节制雅、俗等音乐的演奏节拍。故有“鼓为众音之帅” 的说法。在宫廷音乐演奏中,鼓的分类更为繁细。如祀天神时所用之鼓称为“雷鼓”,有八面,由八人同时击奏。祭社稷时所用之鼓称为 “灵鼓”,有六面,由六人同时击奏。享先祖时所用之鼓称为“路鼓”,有四面,由四人同时击奏。随着古代宫廷音乐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外文化的日益交融,鼓的种类也日渐增多。如唐代十部乐中所用鼓乐,即有节鼓、腰鼓、齐鼓、檐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等多种名目。还产生了以鼓为主要演奏乐器的各种鼓曲。其著名的有: 隋唐时期的 《鼓一曲十堞》,“一曰惊雷震,二曰猛虎骇,三曰挚鸟击,四曰龙媒蹀,五曰灵夔吼,六曰鵰鹗争,七曰壮士奋怒,八曰熊罴哮吼,九曰石荡崖,十曰波荡壑。并各有辞。”仅观其乐目,即可想见其刚猛、雄浑之演奏风格。又如《羽葆鼓五色十八曲》,“一、大和,二、休和,三、七德,四、驺虞,五、基王化,六、纂唐风,七、厌灾精,八、肇皇运,九、跃龙飞,十、珍马邑,十一、兴晋阳,十二、济渭阴,十三、应圣期,十四、御宸极,十五、宁兆庶,十六、服遐荒,十七、龙池,十八、破阵乐。”其风格更为庄重、典雅。宫廷所用鼓乐,装饰十分华丽。如隋代之羽葆鼓,置于车上,顶造层楼,“四角金龙,垂流苏羽葆”, 故名羽葆鼓, 后世多沿用之。

☚ 十番锣鼓   鼗 ☛

鼓是击奏膜鸣乐器。中国为世界上最早的鼓的发源地,对周边国家曾产生过较大影响,甚至有些现在我国已较少见到的鼓,外国却沿用至今。鼓一般由皮膜做鼓面,张紧于框(多为木制)上,演奏时用鼓槌、鼓棒或手击奏。鼓的种类很多,根据其用途,大体上可分为:民族乐队用鼓,如花盆鼓(个大,形状如花盆)、堂鼓及大小不一组合在一起的排鼓(多用于以鼓为主奏乐器的曲目)等;民间喜庆活动用鼓,如大鼓、腰鼓等; 少数民族喜庆活动用鼓,如维吾尔族的手鼓、朝鲜族的长鼓、傣族的象脚鼓、苗族的铜鼓等; 戏曲伴奏用鼓,如板鼓、堂鼓等; 曲艺伴奏用鼓,如单弦中的八角鼓、京韵大鼓中的书鼓等。各种鼓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互相融会,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革与发展。目前,鼓类以众多的种类、形态及应用的广泛居打击乐器之首,成为人们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 编磬   锣 ☛

鼓皷gǔ

❶一种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空,两面或一面蒙着皮革。有军鼓、腰鼓、定音鼓等多种。
❷敲,击,拍。如:鼓琴,鼓掌。
❸用风箱等扇风。如:鼓风。
❹形状或声音或作用像鼓状。如:石鼓,耳鼓,蛙鼓。
❺发动,振奋。如:鼓动,鼓励。
❻凸起,涨大。

鼓为打击乐器。古代铜鼓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和宴会、祭祀的乐舞。商至战国的铜鼓,目前见到的只有两例: 一例有两件,其中一件是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是横置的两面鼓,鼓面饰兽面纹,鼓身上部铸瓷枕形或铸双鸟,是商代器。另一例也有两件,解放前出土于陕西凤翔。器形相同,简状,底中空,全身饰蟠虺纹,是春秋时代的乐器。大量铜鼓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楚雄万家坝发现的铜鼓材料证实,其产生时间约在春秋时代。西南地区铜鼓的前身,可能是由作为炊具的铜釜发展演变而来。鼓身由鼓胴、鼓腰、鼓足构成。鼓面光体有角,有的鼓面上铸出青蛙、马等立体形象。纹饰有几何形和人与动物的写生图像。一般在祭祀中使用,同时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 鼎   镜 ☛

鼓为打击乐器。古代铜鼓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和宴会、祭祀的乐舞。商至战国的铜鼓,目前见到的只有两例,一例有两件,其中一件是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是横置的两面鼓,鼓面饰兽面纹,鼓身上部铸瓷枕形或铸双鸟,是商代器。另一例也有两件,解放前出土于陕西凤翔。器形相同,筒状,底中空,全身饰蟠螭纹,是春秋时代的乐器。大量铜鼓出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楚雄万家坝发现的铜鼓材料证实,其产生时间约在春秋时代。西南地区钢鼓的前身,可能是由作为炊具的铜釜发展演变而来。鼓身由鼓胴,鼓腰、鼓足构成。鼓面光体有角,有的鼓面上铸出青蛙、马等立体形象。纹饰有几何形和人与动物的写生图像。一般在祭祀中使用,同时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 鼎   镜 ☛

鼓ɡǔ

❶五不女之一。女子阴户绷急似无窍, 处女膜坚韧如鼓皮, 以致不能性交, 且经血停蓄于内, 或成瘕块。可采用手术治疗。
❷指浮大或搏指有力的脉象。《诊家正眼》: “曰鼓者, 且浮且大也。”

❶重量单位。四石即四百八十斤为一鼓。《孔丛子》:“觔十谓之衡。衡有半谓之秤。秤二谓之钧。钧四谓之石。石四谓之鼓。”
❷容量单位, 容器。《礼记·曲礼上》 :“献米者操之鼓。”《广雅·释器》:“斛谓之鼓。”

☚ 两   锊 ☛

鼓ɡǔ

Ⅰ ❶ (打击乐器) drum:定音 ~ tympani;
锣 ~ 喧天 a deafening sound of gongs and drums
❷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 drum-like things:耳 ~ eardrum
❸ (姓氏) a surname:~ 震 Gu Zhen Ⅱ  ❶ (使物体发声;敲) sound;beat;strike:~ 瑟吹笙 play lutes and blow pipe instruments;~ 掌 applaud;clap one's hands
❷ (用风箱等扇) fan;blow with bellows:~ 风 work a bellows;make a blast
❸ (发动;振奋) stir up;rouse;agitate;pluck up;incite
❹ (拍打) flap:~ 翅 clap the wings;
那只鸟 ~ 翼向河的上游飞去。 The bird flapped (its way) up the stream.
❺ (凸起;涨大) bulge;pout:~ 着嘴 pout one's lips;
船帆迎风 ~ 起。 The sails swelled out in the wind. 他的两腮 ~ 得圆圆的。 He bulged his cheeks roundly.Ⅲ  (凸起的;涨大的) bulging;swelling:~ ~ 囊囊的书包 a bulging bag Ⅳ 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更) watch:五 ~ the fifth watch of the night
◆鼓板 {音} clappers;
鼓肠 intestinal tympanites;meteorism;
鼓翅蝇 sepsidae;
鼓吹 advocate;[贬] preach;advertise;play up;agitate;
鼓槌 drimstick;
鼓捣 [方] tinker;with;fiddle with;egg on;incite;
鼓点子 drumbeats;clapper beats which set the tempo and lead the orchestr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鼓动 promote;tickle;actuate;agitate;arouse;instigate;incite;
鼓肚蜘蛛 gossamer spider;
鼓风 {冶} airing;blast;blow in;air-blast;air-blasting;blast air;blasting;furnace blast;
鼓风机 blowing machine;bellows;air-blast gin;air-blower;blast airfan;blast blower;blower;blower fan;blowing engine;gas pump;
鼓风炉 {冶} blast furnace;
鼓腹而歌 sing while the stomach is as full as a drum — well-fed and happy;
鼓腹而游 play while patting the belly;lead a carefree life;
鼓骨 tympanic bone;
鼓鼓囊囊 bulging;swelling out;bellying;roll;
鼓脚 spur;
鼓角齐鸣 beat the drums and blare the trumpets [horns];The beating of drums and the blare of trumpets came from every side.;
鼓励 encourage;incite;embolden;hearten;flatter;pull for;foster;poke;firm;comfort;urge;a pat on the back;pat sb. on the back.;
鼓励竞争,防止垄断 encourage competition and prevent momopoly;
鼓励性管理方法 supportive approach to supervision;
鼓励性价格 incentive price;
鼓楼 drum-tower;
鼓轮 {工} drum;drum wheel;
鼓面撑 brace;
鼓面圈 flesh hoop;
鼓膜 {解} drumhead;tympanum;myrinx;membrane tympani;myringa;timbal;tympanic membrane;eardrum;
鼓盘 {纺} drum;
鼓盆地形 hummock-and-hollow topography;knob-and-basin topography;rundhall;
鼓盆而歌 sing beating on a basin;
鼓盆之戚 be bereaved of one's wife;
鼓皮 drum head;
鼓破乱人捶 Everybody hits a man who is down.;
鼓起 call up;muster up;pluck up;blowup;puff;swell;bag;balloon;rally;lump;gather;take heart;
鼓气 air-blowing;
鼓琴 tamburitza;tambouritza;
鼓舌如簧 talk glibly;wag one's tongue with honeyed words;
鼓舌摇唇 spread rumors;flatter;gossip;
鼓声 tum;
鼓声震地 Drums rolled as though the earth was rending.;
鼓式打印 barrel printing;
鼓手 drummer;
鼓桶 drum;
鼓舞 inspire;hearten;embolden;nerve;stimulate;gladden;infuse;fortify;kindle;support;sustain;impulse;brace;
鼓舞斗志 inspire [stimulate] the fighting spirit;
鼓舞人心 inspiring;heartening;inspirational;most comfortable;very encouraging to the people;set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aflame;gladden the people's hearts;
鼓舞士气 enhance troop morale;encourage soldiers to keep up a high morale;
鼓舞作用 inspiring effect;
鼓响 tympany;
鼓形 cydariform;drum type;
鼓音 tympanitic note;tympany;tympanic resonance;
鼓乐 strains of music accompanied by drumbeats;
鼓乐大作 strike up the drums and trumpets;
鼓乐喧天 a great din of drums and pipes;Loud music fills the air.;
鼓藻 Cosmarium;desmids (常见浮游藻类);鼓噪 make an uproar;raise a hubbub;clamour;
鼓噪而进 charge ahead shouting and beating drums;
鼓噪四起 rise up with a great clamour;rise in a hubbub;boil (bustle) in hurly-burly;pitch in and raise an uproar;make a great to-do;
鼓掌 clap one's hands;applaud;
鼓胀 {中医} meteorism;tympanites;ballooning (指在机座之间的管子);tympania,tympanism;pulvination;tympany;
鼓涨 blow-up;
鼓钟机心 {钟} drum movement;
鼓铸 founding;
鼓足干劲 go all out;exert the utmost effort;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Go all out,aim high and achieve [gain] greater,faster,better and more economical results in building socialism.;
鼓足勇气 muster (up) one's courage;call up all one's courage;pluck [screw] up one's courage;
鼓嘴弄舌 wag one's tongue

drum


drum


drum

鼓gǔ

❶hard hymen
❷imperforatedhymen
❸tympanites

春秋时白狄的一支,亦作鼓氏。春秋初居今陕北,渐入晋西,居秦、晋之间。白狄东迁时,进至今河北晋县西,建都昔阳亭(在今晋县西北)。周景王十五年(前530),晋正卿中行穆子(荀吴)灭肥,肥民来投鼓氏。十八年(前527),遭中行穆子围攻,内断粮草,外绝援兵,食尽力竭而降,鼓君鸢鞮被掳。因其臣民不服晋国统治,晋国释还鸢鞮治理本部。二十四年(前521),举兵反晋,依附鲜虞氏。翌年,中行穆子命武士乔装粮商潜入,大军继后,突袭鼓都昔阳亭,鸢鞮及大臣均被俘,鼓灭。领土及部众并入晋,晋派大夫涉沱统治该地,部分臣民投鲜虞氏,助建中山国。

(1)革类击奏乐器。在楚人乐舞中使用较多。《九歌·东皇太一》: “扬袍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九歌·东君》:“组瑟兮交鼓,箫钟兮瑶虡。”也用于军事上,作为将帅的指挥器具。《左传》宣公四年:“楚子与若敖氏战于皋浒,伯棼射王,汏輈,及鼓跗,著于丁宁。”鼓跗即鼓架。战国时代的鼓在楚国一带有较多发现。均为木腔皮面,皮面用竹钉固定在鼓腔两端的外缘。鼓径最大的有70多厘米;两口间距离或大或小,侧视略呈长方形、方形或扁形。依悬置方式及形体差异,可大致分为“悬鼓”、“建鼓”、“手鼓”等,详见各条。(2) 指奏琴瑟、击钟鼓等乐器的动作。参看“鼓盆而歌”、“鼓瑟”。(3)指钟磬接受敲击的部位。(4)曾侯乙钟磬乐律铭文中,鼓为羽的高音专名。

古族名。春秋时白狄族的一支。分布在今河北晋县。周景王十八年(前527),曾被晋所围并克之。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鼓叛晋且附于鲜虞,遂为晋灭之。

司 官署名。


职源与沿革

宋初见置。《职源撮要》;“登闻鼓院,国初曰鼓司。”景德四年五月,改鼓司为登闻鼓院(《长编》卷65)。


编制

勾当鼓司公事二员(《宋会要·职官》3之63)。


鼓司设鼓,在宣德门外南街北廊。使有冤屈者诣阙而诉,得以挝鼓而达闻于上。此亦存尧鼓、舜木、禹鞀、周肺石之遗意(《分纪》卷14《登闻鼓院》)。


职源与沿革

登闻鼓之名,始见于南朝宋元嘉八年(431)“阙左,悬登闻鼓以达冤人”(《通鉴》卷122,页3835)。宋初设鼓司。景德四年(1007)五月改鼓司为登闻鼓院(《长编》卷65)。


职掌

❶北宋时与鼓司同。凡四方官吏、士民冤枉上封事、书牍等,通受而奏之于朝,以通万民之情(《宋会要·职官》3之67)。如鼓院不行,可转赴检院申诉(参《燕翼诒谋录》卷2)。
❷南宋时,与登闻检院职事上有分工。登闻鼓院掌有关大礼奏荐、敕断及致仕遗表等已得旨恩泽,试换文资,改正过名,陈乞再任等申诉事。高宗杀伏阙言事的太学生陈东之后,登闻鼓院达万民之情的职能,日趋淡化(《宋会要·职官》3之68)。


编制

❶北宋时隶司谏、正言。判登闻鼓院事二人,监登闻鼓院门一人,监鼓二人,令史二人。
❷南宋时,隶谏院。监登闻鼓院一人,手分二人,书写人一人。看鼓一人,下夫一人(见《玉海》卷168《景德登闻鼓院》、《分纪》卷14《登闻鼓院》)。


简称

❶鼓院。《分纪》卷14《理检使》:“(天圣七年)诏于鼓院侧近别置理检院。”真宗景德朝鼓司已改登闻鼓院,仁宗天圣间所言“鼓院”即为其省称。
❷鼓。略称。《朝野杂记》甲集卷16《六院官》:“检、鼓、粮料、审计、官告、进奏也。”《朝野类要》卷2《六院》:“登闻检院,登闻鼓院……,皆储材擢用之地。”

鼓gǔ

吹喧阗|唇摇舌|唇咋舌|腹含哺|角齐鸣|旗相当|舌掀簧|衰力尽|乐喧天|噪而出

❷ 败之皮|伐撞钟|烽不息|桴相应|击鸣金|金齐鸣|金喧天|擂鸣金|擂筛锣|锣喧天|旗相当|气气胀|一而下|一作气|钟馔玉

❸ 掉舌唇|对牛簧|欢忭舞|欢欣舞|胶柱瑟|蒙在里|陶熔铸|掀风浪|摇唇舌|摇舌

❹ 晨钟暮|重整旗|村箫社|大锣大|大张旗|櫜弓卧|紧锣密|卷旗息|开台锣|密锣紧|仆旗息|敲锣打|卧旗息|偃旗息|扬锣捣|渔阳鼙|朝钟暮

鼓,甲骨文作,金文作,《説文》籀文作,小篆作
初文所从者爲鼓形, 甲骨文作,隸定作 “壴”,實即 “鼓”的初文。後增 “攴”或 “殳”爲意符表示擊鼓動作,金文第一字形表意明顯。“攴”或作 “支”字形。用爲名詞爲 “鼓”,古代樂器。用爲動詞爲擊鼓、敲奏,引申爲鼓動、鼓起等義。卜辭或用擊鼓義,或用作地名。銘文或用名詞義,或用敲奏義。
楚簡帛文作,沿襲古體。秦簡牘文作,古隸典型。參見005.敗字條。

甲骨文;金文;篆gǔ

[豈(鼓本字,意符) +支(或攴,手執木槌,意符) → 鼓(《説文》:“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郭也。從壴,支象其手擊之也。《周禮》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臯鼓、晉鼓皆兩面。,籀文鼓,從古聲。”鼓,打擊樂器。擬“壴” 即 “豈”字。鼓,遠古時代用陶爲框,後用桶狀木框。除八角鼓外,鼓多爲圓形。 甲骨文“鼓”變爲方形,這是因爲甲骨文難以刻“圓”、刻“弧”。 後來的金文,由於“泥模”刻字,筆劃可以隨心所欲,所以比甲骨文更接近“圖畫”。利用框架面或兩面蒙以獸皮或蟒皮,擊之即發出“彭彭”之聲。引申爲彈奏,如鼓瑟鼓琴。人聞鼓聲即興奮,於是又引申出“鼓動”“鼓幹勁”。高興時擊掌叫“鼓掌”,所以有“長時間的、經久不息的、雷鳴般的鼓掌聲”之説。 又像鼓形之物。 如哺乳動物耳内的“鼓室”,確實蒙以“鼓膜”,借聽小骨將音波的振動傳入内耳。“鼓”給人的印象是“緊繃繃”的東西,所以吃飽了叫“鼓腹”,由腹水過多引起的“大肚子”叫 “鼓脹”。故“鼓”又與“臌”通。)]
《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美麗的姑娘真可愛,鳴鐘擊鼓娶她來。)
《詩經·小雅·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敲鐘聲欽欽,彈瑟又彈琴。)
[春秋] 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擊鼓可以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衰落,第三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已經耗盡。)
[西漢] 司馬遷《史記·樂書第二》:“地氣上隮(jī升起),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陰陽磨擦,天地交互感應動盪,用雷霆鼓動生機,以風雨煥發活力)
[南朝梁] 劉勰《文心雕龍·原道》:“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文辭所以能鼓動天下,就是因爲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文章。)
[唐] 杜甫《閣夜》:“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注:鼓角。指軍中發號施令的鼓聲、號角聲。)

鼓(ɡǔ)

,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从壴,支象其手击之也。《周礼》六鼓:靁鼓八面,灵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皋鼓、晋鼓皆两面。凡鼓之属皆从鼓。徐锴曰:郭者,覆冒之意。,籀文鼓,从古声。”(工户切)
甲骨文作,金文作,字形象手持鼓槌击鼓之形。战国包山楚简作,信阳楚简作。甲骨卜辞中有专门用鼓的祭祀,如:“辛亥卜,出,贞:其鼓彡告于唐,一牛?九月。”(《合》22749)“鼓”也可以写作“壴”,如:“丁酉卜,大,贞:气告,其壴于唐,衣(卒),亡尤?九月。”(《合》22746)卜辞卜问举行“鼓”祭的典礼时能否顺利完成而且没有过失。[1]“鼓”由“壴”孳乳而来,古本同字。
鼓有“乐器”之义。如《荀子·礼论》中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等都是乐器。《说文》中用“郭”来解释鼓,这里是声训。“郭”在这里的意思是“鼓出”。“郭”本义是外城,引申出外表、外层等义。“万物郭皮甲而出”意谓万物的种子到春天萌芽鼓出生成外皮,而种子破皮而出。张舜徽云:“鼓、郭双声,一语之转耳。凡物张之使大曰郭,本书《金部》:‘锸,郭衣针也。’是已。”[2]
鼓部有九个属字。《康熙字典》、《辞海》、《辞源》均立“鼓”部。《新华字典》不立“鼓”部,“鼓”字归入“士”部。

鼓皷gǔ

(13画)

【提示】左上是士,上横长、下横短,不要错写成上横短、下横长的土。左下末笔是提。

*鼓〔皷〕gǔ

13画 鼓部
(1) 打击乐器,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 板~|堂~|敲锣打~|~敲得咚咚响。
(2) 性状像鼓的: ~膜|石~|蛙~(群蛙如擂鼓般的叫声)。
(3) 弹奏;敲击: ~琴|~瑟|~掌。
(4) 凸起;涨大: ~胀|~着嘴不说话。
(5) 用风箱等扇: ~风|~铸。
(6) 发动;激起: ~动|~励|~舞。

鼓()


甲骨文合集20075,殷
, 甾朕事。
按: 从殳从壴。

甲骨文合集891正,殷
鼓以

甲骨文合集23603,殷
□□卜, 即, [貞]……鼓……

甲骨文合集30388,殷
……叀五鼓……上帝若王[受]又又。

鼓觶,殷周金文集成6044,殷
鼓。
按: 从攴从壴。

盤, 殷周金文集成10031, 殷
(鼓)(寢)。

作父辛觶,殷周金文集成6500,西周早期
乍(作)父辛(寶)(尊)彝。
按: 从支从壴。

𤼈鐘,殷周金文集成259, 西周中期
萬年日鼓。

師𠭰簋, 殷周金文集成4325, 西周晚期
令女(汝)(司)乃且(祖)舊官小輔鼓(鐘)。

沇兒鐘,殷周金文集成203,春秋晚期
子孫永保鼓之。

鐘, 殷周金文集成226, 春秋晚期
大鐘既縣, 玉鼉鼓, 余不敢爲喬(驕)。

王孫誥編鐘(四),近出殷周金文集録63,春秋晚期
永保鼓之。
按: 从攴从壴。

編鐘(一), 近出殷周金文集録51,春秋晚期
千歲鼓之。
按: 从支从壴。

曾侯乙鐘(中三3),殷周金文集成323,戰國早期
爲剌音鼓。
按: 从又从壴。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用曰8,戰國
鼓惠蓄,𢛸(定)保之亟。 非稷之(種), 而可𨠅 (㱃)飤(食), (積)浧(盈)天之下,而莫之能得。
按: “壴” 上部演變爲“木”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君人者何必安哉(乙本)3,戰國
君王又(有)楚,不聖(聽)鼓鐘之聖(聲)。
按: 从支从壴。

嶽麓書院藏秦簡·占夢書36,戰國至秦
夢伐鼓聲必長,衆有司必知邦端。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西漢
聽其鐘鼓。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猶孔子之聞清者之鼓而得夏之盧也。

武威漢代醫簡·第二類簡54,東漢
以鼓(豉)汁飲之。

張景造土牛碑,東漢
八月十九日丙戌,宛令右丞慴告追鼓賊曹掾石梁寫移。

元湛妃王令媛墓誌,東魏
鼓琴之志詎申,擊缶之期奄及。

竇泰墓誌,北齊
囹圄虚置,桴鼓無聲。

侯肇墓誌,隋
鼓琴之志詎申,擊缶之期奄至。

張休光墓誌,唐
宏才脱略,鐘鼓不能啓其齒,脂膏不得潤其容,汪汪萬頃,不見涯涘。

李偘偘墓誌,唐
横矛海外,千里無闘戰之役; 仗劒河源,三軍息鼓鞞之進。
《説文》: “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从壴,支象其手擊之也。《周禮》六鼓: 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臯鼓、晉鼓皆兩面。 凡鼓之屬皆从鼓。 , 籀文鼓从古聲。 ”
“鼓”同 “鼓” (《説文》别爲二字,古文字則無别)。“壴”乃 “鼓”之初文,甲骨文作等, 早期金文作, 皆象鼓之形, 上部爲裝飾物, 下部爲底座。 金文或从, 或从攴。 春秋金文 “壴”下或增 “口”作 “喜”形, 乃从壴之繁化。“鼓”字楷化从皮,著眼於鼓之構造質料,即 《宋本玉篇》所謂 “瓦爲椌,革爲面” 。

☚ 鼓部   鼙 ☛

鼓皷gǔ

甲骨文以来的会意字。右旁“支”象手(又)持鼓槌状。左旁“豆”象盛肉器,十(本作屮)象食物。古人奏乐唱歌常在饮食时,春秋钟上铭文总说“饮宴歌舞”。打钟也说鼓,钟铭说“永保鼓之”。鼓字象敲“豆”(食器)形。歌谣的谣字右边从肉在缶上,都有食器。后来用鼓指一种敲打乐器,有军鼓、腰鼓、拨浪鼓等多种。中古因鼓的制造多是周围用木作圈,中间用皮蒙住,主要敲打蒙住的皮作声响,又造“皷”字。现作异体字。见《异体字表》。转为动词,指敲鼓。如:一鼓作气。引申为击,拍,弹。如:鼓掌|鼓琴。再引申为发动,使振作起来。如:鼓足干劲|鼓励|鼓动|鼓舞。组词如:鼓吹(现多用于贬义)。又引申为凸出,高起。如:口袋装得鼓鼓的。

鼓★常◎常


ɡǔ表意,甲骨文、金文从攴从壴(zhù),壴即鼓,象手执鼓槌击鼓之形,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鼓”。本义表示击鼓,引申为一种打击乐器、形状或作用等像鼓一样的东西、敲打发音、激发、凸起等。

(gǔ)

从壴,𠬢象其手擊之也。
【按】鼓的甲骨文作,象手持鼓槌敲打鼓的樣子,本義是擊鼓,後引申表示名詞鼓。《左傳》:“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用的就是擊鼓義。


(gǔ)

《説文》讀若屬,《玉篇》之録切,又公户切。擊鼓也。从攴,从壴,壴亦聲。

隶gǔ

【析形】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左从壴,上像装饰,中像鼓面,下像鼓座;右像以又(手)持槌敲击。金文字形右半稍讹,小篆字形变从支,隶、楷字形从之。
【释义】本义是一种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古代鼓用以节制其他乐器,古人以为群音之长,故又泛指乐器。鼓又有击鼓之义,引申为击打乐器、振动、鼓动、鼓吹等义。鼓蒙皮革而成,故又引申为凸起、胀大等义。[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敲军鼓,原指军队隐蔽行动,不暴露目标,后多指休军罢战,或比喻指无声无息地停止行动。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 In Oracle, the left part of the character is壴(zhù,a music instrument).The upper part seems like an ornament , the lower part is like a drum bottom while the middle part like a drum head. On the right is a hand holding a hammer.
【original meaning】 A kind of percussion instrument which is mostly cylindraceous or oval—shaped with a hollow in the centre,covered with leather on its one or both drumheads.

*鼓kwav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郭也。 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曰鼓。从壴、从屮、又。 屮象飾,又象其手擊之也。周禮:六鼓、擂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皐鼓、晉鼓皆兩面。凡鼓之屬皆从鼓。,籀文鼓,从古。 (五篇上)
手拿鼓棒打鼓狀。

☚ 臦   葬 ☛
0000037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