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黎族农业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黎族农业史agriculture history of the Linationality

黎族是中国南方有悠久农耕历史的民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开发者。约在距今三四千年前从大陆南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移居于海南岛。西汉时的骆越,东汉至隋唐的俚、僚,包含了黎族先民在内。“黎”作为该族族称始见于唐代后期文献,普遍使用于宋代,并沿用至今。
1949年后在海南岛已发现新石器中晚期遗址100多处,时代相当于中原的殷周之际(一说夏代与商初),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文化属同一系统。这些遗址一半以上在现今黎族聚居区。它们多分布于河流两岸的山坡和台地上,文化层不厚,出土的石器有农具类的斧、铲、犁,渔猎工具类的戈、矛、网坠,手工工具类的锛、凿、纺轮等,陶器亦多有出土。这些情况表明,当时的黎族先民已普遍从事农业,但渔猎仍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农业生产方式主要还是刀耕火种,但已懂得翻土,部分地进入早期锄耕农业。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谷物遗存,估计当时种植薯芋等块根块茎类作物以及旱稻、粟等。东汉杨孚的《异物志》谈到南方海岛上的人以甘薯(薯蓣科块根植物)为传统食品。而黎族宋代还流传着“占薯芋之熟,记天文之岁”的习俗。《尚书·禹贡》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有人论证织贝(吉贝)即棉花,认为海南岛人民在3000年前已经种植棉花了。
春秋至秦代,史籍中缺乏对海南岛农业情况的记载。自汉武帝平定南越在海南岛设郡县后,从大陆迁往海南的汉人日渐增多,带来先进的农具与技术。聚居于岛北和岛东北沿海地区的黎族,开始使用铁器,普遍实行锄耕,部分可能已学会种植水田。家畜饲养也相当普遍,种类有牛、羊、猪、鸡等。但离海岸较远、与汉族接触较少的黎族地区,仍以刀耕火种农业为主。
唐宋时期,汉族移民增多,从岛北、岛东北沿海逐步扩展到比较偏远的岛南,与黎族杂居,使这些地区及其附近的黎族的农业有较快发展,普遍种植水田和使用畜力。谪居海南的苏东坡父子所写黎族农事诗中常提到锄、耜、耰、耦、牛耕等,反映北宋后期儋州一带黎族使用农具和农艺与邻近汉区接近。农田水利的发展,使许多旱田变成水田。如北宋开宝八年(975)在琼州开渠引峻灵塘水灌田200余顷;南宋时琼州帅守韩璧也曾派人教当地黎人“灌溉之法”。优良的占城稻种也传入了海南岛。经济作物有很大发展,苎麻一岁“四番收采”。槟榔、吉贝(棉布)成为外销的大宗商品,黎峒出产的香料,赤、白藤等亦由汉商贩运至大陆。但宋代黎族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黎族地区仍是“地狭民稀,气候不正,春常苦旱,涉夏方雨,耕种不粪不耘,樵牧渔猎……家无宿粮”。铁器虽已普遍使用,但仍以山地农业为主,稻米不足,以薯蓣为粮。部分巢居洞穴的黎族,仍以铁刀、铁斧、尖头木棒行砍倒烧光法,土地“通同占据,共耕共分”,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明清时代,黎族地区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尤其是与汉族杂居或邻近汉族区的黎族。如文昌、乐会、琼山、会同、安定、儋州、万州等县的部分黎峒,已广泛使用犁、锄、铲、镰、钩刀等铁质农具,有些临近江河地区,还学会“以竹筒装成天车,不用人力,日夜自动车水灌田”。普遍实行中耕和施肥。粮食产量大为提高。旱地推行大面积间作,“杂植山萸棉花,获利甚广”。一些离汉族区较远的黎族地区,明代以前还被视为“蛮烟瘴雨之地”,明中叶以后,被开垦为“膏腴田地”。特别到了清代,许多土质水源较好的地区,都辟为水田。所产稻米不但自给,有些地方还有余米出售。人们已不像过去那样迁徙游耕,形成许多“土沃烟稠”的村寨,如当时崖州有些黎村多至千余家。畜牧业也有长足发展。牛只和槟榔、椰子、吉贝、香料等一样,是明代黎峒输出的主要物资,而牛税与槟榔税则成为琼州两大商税来源。但明清黎族农业发展仍存在显著的地区性不平衡。一些偏远山区的黎族仍以刀耕火种农业为主,岁岁易地。虽也种植部分水田,但“不识耕种之法,亦无外间农具”,播种前纵牛于田,往来践踏,俟水土交融,即行播种,不耕不耘。收获时以手掐穗或以小刀刈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