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黎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黎族Lizu

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111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百沙县、昌江县、通什市、三亚市等7县2市内,部分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定安等县。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
❶穿藤圈。流行于海南岛黎族地区。用当地盛产的红藤做成直径约80厘米的藤圈,把接头扎紧,形状如簸箕圈;用直径20~25厘米、长约2米左右的硬木或竹竿制成穿标,形状近似标枪。在农闲或节日时开展比赛活动。比赛前,先选择好一条长约30米的平道作为藤圈滚动道。比赛时,甲方投穿标时,由乙方抛藤圈;乙方投穿标时,由甲方抛藤圈。抛掷藤圈者尽量使藤圈速度滚动得更快,使投穿标者不易投中; 投穿标者则紧握手中穿标,站在离藤圈滚动道边15米处,向着每个滚动而过的藤圈投掷。穿标每穿过1个藤圈算得1分。每队投几个藤圈由双方讨论确定。一般可投3~5个,以积分多少决定名次。
❷打狗上坡。亦称“打狗归家”或“狗归球”。为黎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流行于海南岛三亚市鹿回头地区。此球玩法源于古代民间,打法有传球、截球、运球和挡球等战术。赛前由双方队长先比手劲,赢者优先挑选场地。


黎族踩高跷表演

黎族lí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

黎族lízú

〈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

黎族lí 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1917年徐珂《清稗类钞·种族类·苗族黎族》:“苗族、黎族在湘、蜀、黔、滇、两粤之间。”1929年周毓莘《日常化学生活》第六章:“云贵的苗族,两粤的黎族,接触汉族已有数千年了,至今还有一部分不肯接受汉族的文化。”

黎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人口是1 110 900人。99%以上居住在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万宁、屯昌、琼海等县。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黎族人兼通汉语。黎族信多神,少部人信基督教。黎族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曾自明、清以来,举行过数次大规模反帝反封建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成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黎族居住地区属亚热带,是中国热带经济的主要地区。此外,沿海渔业、盐业、水产业也较发达。

黎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侾”、“杞”、“美孚”、“润”、“赛”等。人口1110900人。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县、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通什市、三亚市,其余的散居于万宁、儋县、屯昌、琼海、定安等地。有自己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各地方言有别。1957年还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狩猎、捕鱼、采集为辅。饮食以大米、玉米、香薯为主食,外出劳动时常吃竹筒饭,喜欢自酿的米酒,爱嚼槟榔。妇女服饰特点较鲜明,多上着无领对襟短衣,内衬菱形胸兜,下穿织绣有花纹的筒裙,过去还喜纹身、染齿为饰。村寨多依山傍水而建,住房以干栏式船形屋最具特色,其顶为弧形,如船之蓬,顶覆茅草,下以木架之,离地面高数尺,用竹片等编排为墙壁和地板。传统节日以“三月三”最为隆重、热闹。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如故事、传说、神话、童话等口头文学形式生动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劳动歌、生活歌、情歌、仪式歌、叙事歌及竹竿舞、舂米舞等歌舞艺术特点鲜明,纺织工艺历史更为悠久,早在唐宋时期便已名闻遐迩,而且对汉族棉纺织业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黎族

自称“赛”, 各方言还有 “侾”、“杞”、“闰”、“美孚”等不同的称呼。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广东省海南岛中南部。817,562人(1982年)。“黎”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约在宋代以后。一般认为“黎”为“俚”的转化。隋代称海南岛居民为“俚僚”, 即指黎族的先人。为骆越的一支。秦汉以前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历史上纺织业比较发达,所织“黎锦”驰名中原。主要从事农业。解放前基本上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小部分地区保留着原始家族公社残余的“合亩制”。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起,与汉、苗族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 黎族聚居的五指山区是海南岛的主要革命根据地。操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使用汉文。1957年曾设计过拉丁字母文字方案。行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靠近汉族的地区受道教影响,部分地区还曾传入基督教。五指山中心地区旧时住传统的船形屋,多食水饭。保留原始的历法, 以十二日为一周期。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后进行了社会改革, 1952年与苗族联合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五指山地区公路畅通,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黎族

主要分布于海南省的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汇、崖县等8县。人口为1247814人(2000),其中男647547人,女600267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123人;大学本科3942人;大学专科10997人;中专24786人;高中61640人;初中375113人;小学506241人;扫盲班16486人;未上过学125116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61111人;采掘业106人;制造业1189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06人;建筑业148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41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471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339人;金融、保险业170人;房地产业20人;社会服务业796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384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441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44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206人;其他行业184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389人;专业技术人员2210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047人;商业、服务业人员2214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61075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852人;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60人。黎族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黎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

黎族

黎族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使用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他们居住的地区不同,方言也各异,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所以很多人通晓汉语。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黎族人信仰原始宗教,近代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是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与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特别是和古代百越的一支骆越的关系更为密切。远在秦汉以前,骆越的一支就从中国大陆两广地区陆续迁移到海南岛。黎族有许多自称,如“孝”、“岐”、“美孚”、“本地”等,“黎”作为一个族称始于唐末,到11世纪的宋代以后才正式见于史籍,直至今天。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宋末元初时纺织家黄道婆就曾在海南岛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术,创造出一套先进的纺织工具和技术,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做出了贡献。黎族人居住的海南岛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湿、物产丰富、风景秀丽、四季常青,不但农业发达而且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甘蔗、水果、油料等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自古黎族妇女就善纺织,并擅长编制筒裙和头巾,对木棉纺织尤具匠心,她们所织的“黎锦”色彩鲜明,美观实用。黎族妇女穿对襟无扣上衣和绣有花纹的筒裙,裙子分为长裙、中群和短裙三种,戴绣花头巾、耳环、项圈和手镯。男子的服饰比较简单,年长的一般是黑色或蓝色的对襟无领上衣,结髻于额前或脑后,年轻人穿白色或黄色上衣,外穿红褂,扎红头巾。个别地方的小部分黎族男子上衣与女子无分别,也戴耳环。

☚ 黎族民间音乐   海南传统民居 ☛
黎族

043 黎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人口1110900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海南省,部分散居于广东省各地。源出于古代百越的一支。有本民族语言。主要从事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地区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少数地区还保留有原始公社的残余。历史上纺织业较发达,所织黎锦驰名中原。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亦有少数信奉道教与基督教的。居住传统的船形屋。保留原始的历法,以12日为一周期。有独特的钱玲双刀舞、打柴舞等。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

☚ 傣族   傈僳族 ☛
黎族

黎族Lizu

主要聚居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及万宁、琼海等县。人口为111万人(1990年)。有“侾”、“岐”等自称。“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固定下来,沿用至今。黎族源自古代百越的一支,使用黎语。由于长期与汉族接触,不少黎族群众兼通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均使用汉文。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黎族妇女穿对襟无扣上衣和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束发于脑后,扣以骨簪,披绣花头巾,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男子着无领对襟上衣,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幨。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黎族饮食较为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肉食用火烧或生腌。喜好烟酒。妇女爱嚼槟榔。黎族多同姓聚居,住房多为金字形茅屋,用竹条或树枝作为墙架,外糊以泥土。在五指山腹地仍住传统的船形房屋,竹木扎架,用茅草覆盖,以藤条或竹子做地板,离地约半米左右。黎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采,民歌、民谣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传统乐器有口弦、鼻箫、“拜”(排箫)等,曲调优美动听。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黎族妇女精于织绣,织出的头巾、统裙、被单、花单等都有绚丽的花纹,能织鸟兽、花草、人物等多种不同图案。

☚ 土家族   赫哲族 ☛

黎族

中国少数民族。90%居住在海南省。人口817562人(1982年)。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式黎文。源于古代百越。以农业为主。信奉原始宗教,流行鸡骨卜、蛋卜。男子结鬃缠头;妇女束髻脑后。穿以棉麻自织的土布。以大米、蕃薯为主。丧葬以独木为棺,不留坟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海南省成为中国重要的橡胶生产基地。

黎族

黎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海南岛中南部,人口817,562人 (1982年)。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解放前基本上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小部分地区保留着原始家族公社残余的“合亩制”。操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使用汉文。1957年曾设计过拉丁字母文字方案。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流行鸡骨卜、蛋卜。近代以来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保留原始的历法,以12日为一周期。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历史上纺织业比较发达,所织“黎锦”驰名中外。主要从事农业。1952年与苗族联合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民歌、民谣、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乐器有口弓 (口弦)、鼻箫、“拜” (排箫)等。

☚ 德鲁兹人   黎巴嫩人 ☛

黎族li zu

the Li nationality,or the Lis,inhabiting Hainan Province

黎族

Li or the Lis—an ethnic minority living in Guangdong and Hainan

黎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黎语自称“赛”。因分布地域不同和方言、服饰等差异,内部又分“侾”、“杞”(或“岐”)、“美孚”、“本地”等支系。现有人口1110900 (1990年),主要聚居在海南岛中南部。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源于百越一支,远在新石器时代便从大陆迁往此地生息繁衍,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西汉时被称“骆越”,东汉至隋唐多称之“里”或“俚”,是对南方民族一种泛称。黎的名称始于唐末,宋以后沿用至今。很早就从事刀耕火种农业,渔猎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魏晋以来与南来汉人不断接触,受到汉族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宋以后一些与汉族杂居地区,生产工具和耕耨灌溉之法已与汉族无异。除种植稻米、薯类外,黎峒出产的香料、槟榔、椰子、黄腊、赤白藤等特产和青桂、花梨等珍贵木材通过汉商转销大陆各地。妇女纺、织、染、绣工艺极精,所织“黎锦”、“黎幕”、“黎单”绚丽多彩,早就闻名于世。到了明清,大部分黎族地区已确立封建地主经济,但迄至解放前夕在五指山腹地部分地区仍残留有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形态(合亩制)。随着封建化的扩大和深入,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明代以来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此起彼伏,进入近现代,帝国主义势力侵入海南岛,又展开反帝反封建斗争,后来还积极参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黎族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民谣、口头文学、传说故事以及各种舞蹈和乐器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些地区到解放初期仍保留文身、黥面、椎髻、居船形屋、“放寮”、不落夫家和自然崇拜等古老习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