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九日齐山登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此诗作于武宗会昌五年(845)重阳,时任池州刺史。齐山(一作齐安即黄州郡名误)在州城南三里许。时张祜来池州相探,诗中“客”即指张,后张亦有《和杜牧之齐山登高》之作。 首联即点题,据宋周必大《九华山录》云,池州齐山山脚插入清溪,清溪直接大江,山颠有翠微亭(按翠微即山之借代语)。“江涵秋影”四字妙传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也。“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矣。按诗人由黄州调任池州,以地僻人稀,心境并不愉快。张祜较杜牧年长而诗名早著,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于时;张对杜牧神交既久,杜对张祜复怀同情;张祜的到来便给杜牧不少慰藉。 中间两联写当日登山之乐,捎带出随缘自适之生活哲学。三四为唐诗名句,谓人生难得开心,不妨开怀大笑;也不妨潇洒一回——休问你我年纪如何,今日须插满头菊花而归;五六进一步发挥“难逢”、“须插”之意,谓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要之,数句既是当日登山情事的记录,又不局限当日情事,而融入了诗人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故能传诵人口。 末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举出齐景公的反例作结,《晏子春秋》载:“景公游于牛山(在临淄南),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对齐景公在死亡面前表现出来的畏惧心理不以为然,他实际上已意识到生命之流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既然“古往今来只如此”,那有什么理由不抓住当前的生活,而为将来的物化惴惴其栗,可怜虫般作向隅泣呢?联系到诗人《送隐者》“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我们不难体味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苦涩的潜意识,即因痛恨世间的不公道,而转而平和地看待死亡,认为它是一种自然公道的结局。这就是所谓抑塞之怀,出以旷达。 以上三诗大体反映了杜牧的文采风流及其七律的特色,句子成分较为完整,习用“大抵”、“更想”、“难逢”、“须插”、“但将”、“不用”、“何必”等钩勒字面,即使不用,也能做到诗意显豁,而不乏警句,俊爽的特色也就表现在这里。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①。尘世难逢开口笑②,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③。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④? 【解题】 此诗作于会昌五年(845),时杜牧在池州(今安徽贵池)刺史任。九日:指夏历九月初九日,即重阳节。齐山:在贵池南。登高:据《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桓景跟神仙费长房游学多年,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灾,快回去叫家里人都做个红袋装满茱萸挂在臂上,登高饮菊花酒,可免此灾。桓景照此办理,此日带全家人登山。傍晚回家,见家中鸡犬牛羊都已暴死。从此形成九月初九登高的习俗。此诗写登高所见所感,饱和着抱负不能施展而产生的激愤、故作旷达和颓废的复杂情绪。颔联“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谓尘世苦多,难得今日尽欢,极写清狂之态,生动传神,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此诗影响很大,后人游池州或齐山时,多咏及此诗。 【注释】 ①江涵秋影:大江包容了秋色影子。携壶;带着酒壶。翠微:指齐山峰顶,上有翠微亭。宋代周必大《九华山录》:“池州齐山,山脚插入清溪,……清溪直接大江,眼界豁然。又其旁,拔起数峰,奇甚,谓之小九华,皆齐山最胜处也。又其上,即翠微亭,是为山巅。杜牧之云‘江涵秋影雁初飞’,此地此时也。” ②尘世:指人世间。③二句意谓只用醉酒来酬答重阳佳节,不要见落日而叹恨迟暮。酩酊(ming ding):大醉貌。酬:报答。落晖:落日,夕阳,象征人生迟暮。④此句用春秋时齐景公游牛山想到人生易死而哭的典故(见《晏子春秋·谏上》),意谓人不必为死而痛苦,齐景公何必登牛山而落泪沾衣? 牛山: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