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九日蓝田崔氏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九日蓝田崔氏庄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雨晴 下一篇:小寒食舟中作 → 诗词简介: 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诗人被贬官到华州时。全诗八句均就题赋事,一字一句抒写人生,伤别、悲秋、叹老,是杜甫的名篇之一。蓝田,山名,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因出产美玉,又名玉山。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全诗首联起自“悲秋”。“老去”、“兴来”为全篇的纲领。颔联意承前联,翻用孟嘉“吹帽”之典(典出《晋书》: “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寺,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嘉以落帽为风流,因年轻飘逸;而自己则以落帽为羞,因年老发白,因“笑”请(倩)别人帮助。用典高超,笔意神来。颈联描写蓝田壮丽,以山水无恙,衬人事难料。“蓝水远从千涧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雄杰挺峻,笔力拔山。尾联则气长句雅,意味悠长,读之催人泪下。正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杨万里语,见《诚斋诗话》),超绝千古!
九日蓝田崔氏庄杜 甫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的重阳节,这时杜甫由左拾遗改迁华州司功参军。他在左拾遗任上时,满心以为将一展平生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没想到唐王朝竟是如此腐朽,而他自身也由于书生气的直言被贬到华州来,因此心情很是抑郁消沉。在他乡碰上重阳节,虽然想要“一醉解千愁”,但不仅不能如愿,反而增加了忧愁。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与君欢”——短短的一联之中,诗人的心情经过了曲折的几番变化,第一句先说年老逢秋的悲怀,然后是强自慰解。第二句中,因为朋友们相约,诗人已是由悲转欢了。这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的复杂心境。 既是重阳节,未免要想起和重阳节有关的一些风流典故。恰好在这时,酒意也有了几分,一阵风吹过,把头上的帽子吹掉了。想当年的晋人孟嘉重阳节风吹落帽,因酒兴正浓,全无觉察,名士风度,何等潇洒! 诗人本该也为此得意一番,可是忽然想到了自己在风中萧疏的短发,又想起了自己的年老境困,与孟嘉的青春得意正好成对比,心情一下子又变坏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他只好强笑着请旁边的人赶快帮“我”把帽子重新戴好。这里的“羞”和“笑”字,在自我解嘲之中饱含着深沉的悲伤。 所以,在第二联中,诗人的心情便从第一联的“兴”和“欢”转为沉重。可是,诗人并不一味地悲秋叹老,而是将他的眼光移到了远处气象峥嵘的山水之间。你看:那蓝水从遥远的天际奔腾而来,化作千涧飞流直下; 而眼前的玉山,双峰并峙,在略有寒意的秋风中,反而更显出挺拔屹立的风骨。是呀,诗人不能老是沉溺于身世的哀叹中了,而是应该学那高山坚贞的风骨和流水“穿崖透壑不辞劳”的韧性,振作起精神积极生活下去。 第三联中,诗人并没有承接上面平铺直叙下去,而是猛然宕开一笔,将一组高旷峻远的画面移入诗中,令读者至此不觉精神为之一振,仍然可以看出诗人雄心未老,仍然保持着坚贞不拔的风骨。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一天的观会将散,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行将逝去,醉中的诗人,将朦胧的醉眼盯着手中的茱萸,发出感叹:世事茫茫,难以自料,不知明年的重阳节,我们中又有几个人能健存?“醉”本是为了消愁,可是看到了茱萸,又勾起了新的伤感。 这首诗是杜甫七律中的杰作,宋人杨万里在他的《诚斋诗话》 中,对它有着完整的评价: “唐七言律,句句字字皆奇。如杜《九日》诗,绝少。首联对起,方说悲忽说欢,顷刻变化。颔联,将一事翻腾作二句。嘉以落帽为风流,比以不落为风流,最得翻案妙法。入至颈联,笔力多衰,复能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结联,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