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九日蓝田崔氏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九日蓝田崔氏庄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雨晴 下一篇:小寒食舟中作 →
诗词简介:
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诗人被贬官到华州时。全诗八句均就题赋事,一字一句抒写人生,伤别、悲秋、叹老,是杜甫的名篇之一。蓝田,山名,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因出产美玉,又名玉山。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全诗首联起自“悲秋”。“老去”、“兴来”为全篇的纲领。颔联意承前联,翻用孟嘉“吹帽”之典(典出《晋书》: “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寺,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嘉以落帽为风流,因年轻飘逸;而自己则以落帽为羞,因年老发白,因“笑”请(倩)别人帮助。用典高超,笔意神来。颈联描写蓝田壮丽,以山水无恙,衬人事难料。“蓝水远从千涧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雄杰挺峻,笔力拔山。尾联则气长句雅,意味悠长,读之催人泪下。正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杨万里语,见《诚斋诗话》),超绝千古!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 《 jiǔ rì lán tián cuī shì zhuānɡ 》 
    《 九 日 蓝 田 崔 氏 庄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lǎo qù bēi qiū qiánɡ zì kuān , xìnɡ lái jīn rì jìn jūn huān 。 
    老 去 悲 秋 强 自 宽 , 兴 来 今 日 尽 君 欢 。 
    xiū jiānɡ duǎn fā hái chuī mào , xiào qiàn pánɡ rén wéi zhènɡ ɡuàn 。 
    羞 将 短 发 还 吹 帽 , 笑 倩 旁 人 为 正 冠 。 
    lán shuǐ yuǎn cónɡ qiān jiàn luò , yù shān ɡāo bìnɡ liǎnɡ fēnɡ hán 。 
    蓝 水 远 从 千 涧 落 , 玉 山 高 并 两 峰 寒 。 
    mínɡ nián cǐ huì zhī shuí jiàn ? zuì bǎ zhū yú zǐ xì kàn 。 
    明 年 此 会 知 谁 健 ? 醉 把 茱 萸 仔 细 看 。 
     
  • 《九日藍田崔氏莊》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人老了,又面对悲凉的秋色,看来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今日时逢重阳节,我的兴致来了,要和大家尽情欢乐。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短怕帽子被风吹落,因此笑请旁人把帽子正一正。蓝田的水远从千条溪涧中流来,玉山高危冷俊两峰并峙。明天再聚会时,哪个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把茱萸多看看,佩之登高辟邪,以图明年再相会。
  •  
    (1)蓝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
    (2)强:勉强。
    (3)倩:请人代替自己做。
    (4)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
    (5)玉山:即蓝田山。
    (6)茱萸:草名。古时重阳节,都要饮茱萸酒。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此首诗作,在看似潇洒豪壮的笔调中略带几分凄清哀伤的 味道。
     
    重阳佳日,登高赏菊,饮酒思亲,成了历来文人共同的抒写主题,而诗 人杜甫,却别出心裁地在这一题材中感叹老态,抒写忧愁,让诗作呈现别 一面貌。
     
    秋天,落叶飘零、满地黄花,总是带给人太多的伤感愁怀。而当盛年 不再之际,萧瑟的秋风与凋黄的落叶又似乎总是关合了衰老。因此,善感 如杜甫,在重九佳日这样美好的节令,面对秋景,不免暗抒愁怀:“老去悲 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面对满眼秋色,身旁没有妻子宽慰,膝下亦 无儿女环绕,但好在有友人陪伴。因此,他说愿意趁着兴致,与友人尽欢 而散! 其实,又有谁读不出他“强自”为乐的内心世界呢!
     
    不知什么时候,头上只剩下几根萧索稀疏的短发了,是“白发搔更短” 之故吧! 为了略加掩饰,老人在头上特意加了一顶帽子。可是,那秋风也 太不知趣了,总是开玩笑似地试图将它吹落,让“我”的萧疏短发和“龙钟” 年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所以诗人不得不强颜为欢,笑着请旁人为他 正一正这“调皮”的帽子! 这里,杜甫巧妙地化用了“孟嘉落帽”的典故。 东晋王隐《晋书》载:“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 孙盛为文嘲之。”只是名士的风流蕴藉在杜甫诗作中化为年老的悲哀与 感伤。
     
    重九登高,杜甫也未能免俗,“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诗人宕开哀叹的笔墨,来写水、写山。水为“蓝”水,山是“玉”山,蓝水奔 泻,玉峰并立,无限豪壮由此特出,豪壮中又含几分柔美。这是给人以无 限希望的美好景致,面对如此美妙的山水,诗人又作何感想呢?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菜萸仔细看。”刹那间,情绪从高峰跌落到低 谷! 山水依旧,人事难料! 明年此际,我们还会有几人健在,来此相聚? 诗人的心情转为沉重,却向酒中寻找慰藉。在醉眼蒙眬之际,手把茱萸, 细细赏玩,似要把这茱萸的每一瓣花、每一片叶都刻进脑海,装进未来的 记忆中。
  •  
    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予尝与林谦之论此事。谦之慨然曰:但我辈诗集中,不可不作数篇耳。如老杜《九日》诗云: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不徒入句便字字对属。又第一句顷刻变化,才说悲秋,忽又自宽,以“自”对“君”甚切。君者君也,自者我也。“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诗人至此,笔力多衰,今方且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自非笔力拔山,不至于此。“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则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杨万里《诚斋诗话》)
     
    (“羞将”两句)两语虽一气,然上语悲,下语谑,微吟自知,不得随口念过。(钟评) “仔细看”三字悲甚,无限情事,妙在不曾说出。(钟评)(钟 惺 谭元春《诗归》卷二十二)
     
    赵大纲曰: “羞将短发,未免老去伤情。笑倩傍人,仍见兴来雅致。二句分承,却取孟嘉事而翻用之。千涧汇流,两峰遥峙,此壮观之足以发兴者。但思山水无恙,而人事难知,故又细看茱萸,仍与老去悲秋相应。” 朱瀚曰: “通篇伤离悲秋叹老,尽欢至醉,特寄托耳。公曾授率府参军,用孟嘉事恰好。”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六引)
     
    纪昀:一说“看”谓看蓝水、玉山,非看茱萸也。亦自有理,不同穿凿。许印芳:老杜五、七律常有对起对结者,七律尤惯用之,此诗但起句对耳。三、四语一事化为两句,此律诗用事之一法。惟“冠”、“帽”犯复,诚如前人所议,此不可学。五、六写现景,造句警拔,通篇俱振得起,此最宜学。结句收拾全题,词气和缓有力,而且有味。解“看”字,晓岚之说为长。(《瀛奎律髓汇评》中)
     
     



诗词《九日蓝田崔氏庄》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 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原诗今译】


 我强自宽慰,是因年迈禁不住秋的悲凉,
 今日兴致勃勃,要与你尽情地饮酒传觞。
 酒酣时丢落了布帽,羞于露出童头秃顶,
 笑请旁观人正冠,他知这是酒后的癫狂。
 眼前的蓝溪水,是千涧涓涓细流的汇聚,
 峥嵘的玉山、华山,在深秋染上了寒霜。
 明年此际,谁能像这秋山秋水一样健在?
 茱萸可以消灾避祸,酒醉把它细细端详。


 【鉴赏提示】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的重阳节,这时杜甫由左拾遗改迁华州司功参军。他在左拾遗任上时,满心以为将一展平生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没想到唐王朝竟是如此腐朽,而他自身也由于书生气的直言被贬到华州来,因此心情很是抑郁消沉。在他乡碰上重阳节,虽然想要“一醉解千愁”,但不仅不能如愿,反而增加了忧愁。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与君欢”——短短的一联之中,诗人的心情经过了曲折的几番变化,第一句先说年老逢秋的悲怀,然后是强自慰解。第二句中,因为朋友们相约,诗人已是由悲转欢了。这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的复杂心境。
 既是重阳节,未免要想起和重阳节有关的一些风流典故。恰好在这时,酒意也有了几分,一阵风吹过,把头上的帽子吹掉了。想当年的晋人孟嘉重阳节风吹落帽,因酒兴正浓,全无觉察,名士风度,何等潇洒! 诗人本该也为此得意一番,可是忽然想到了自己在风中萧疏的短发,又想起了自己的年老境困,与孟嘉的青春得意正好成对比,心情一下子又变坏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他只好强笑着请旁边的人赶快帮“我”把帽子重新戴好。这里的“羞”和“笑”字,在自我解嘲之中饱含着深沉的悲伤。
 所以,在第二联中,诗人的心情便从第一联的“兴”和“欢”转为沉重。可是,诗人并不一味地悲秋叹老,而是将他的眼光移到了远处气象峥嵘的山水之间。你看:那蓝水从遥远的天际奔腾而来,化作千涧飞流直下; 而眼前的玉山,双峰并峙,在略有寒意的秋风中,反而更显出挺拔屹立的风骨。是呀,诗人不能老是沉溺于身世的哀叹中了,而是应该学那高山坚贞的风骨和流水“穿崖透壑不辞劳”的韧性,振作起精神积极生活下去。
 第三联中,诗人并没有承接上面平铺直叙下去,而是猛然宕开一笔,将一组高旷峻远的画面移入诗中,令读者至此不觉精神为之一振,仍然可以看出诗人雄心未老,仍然保持着坚贞不拔的风骨。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一天的观会将散,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行将逝去,醉中的诗人,将朦胧的醉眼盯着手中的茱萸,发出感叹:世事茫茫,难以自料,不知明年的重阳节,我们中又有几个人能健存?“醉”本是为了消愁,可是看到了茱萸,又勾起了新的伤感。
 这首诗是杜甫七律中的杰作,宋人杨万里在他的《诚斋诗话》 中,对它有着完整的评价: “唐七言律,句句字字皆奇。如杜《九日》诗,绝少。首联对起,方说悲忽说欢,顷刻变化。颔联,将一事翻腾作二句。嘉以落帽为风流,比以不落为风流,最得翻案妙法。入至颈联,笔力多衰,复能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结联,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