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黍栽培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黍栽培史history of proso millet cultiva-tion黍(Panicum miliaceum L.)原产中国北方,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栽培历史已有7000年。 图1 青海民和出土黍粒 图2 辽宁沈阳新乐出土黍粒凝块 黍又写作𪎭,有黄米、糜子、夏小米等别称。 黍有糯质和非糯质之别,糯质黍多用以酿酒,所以《诗经》中常常把“多黍多稌(糯稻)”和“为酒为醴”连用。非糯质的黍称为穄,以食用为主。 在农业早期阶段,耕作技术和施肥水平较低,黍以其生育期短,耐瘠、耐旱,与杂草的竞争力强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就曾提到北方的“貉”,因地处高寒,不生五谷,黍早熟,故独生之。《齐民要术》则把它作为新开荒地的先锋作物。后来随着精耕细作技术的普及,施肥量增加,而麦子(大小麦)因产量高于黍,食味和利用方式多样而获得很快发展,黍的地位便逐渐为麦子所取代。这在文献上,也有反映,如《诗经》时代常常“禾(即粟)黍”并称,到汉代则改称“粟麦”。到《齐民要术》中叙述黍穄栽培的文字已很简略,相反,叙述大小麦的技术则详尽得多。 黍的颖壳颜色很多,古人以黑壳黍为贵,《诗经》专称黑黍为秬及秠。此外有赤、白、青、黄燕鸽诸色,又根据其穗形称之为“牛黍”、“稻尾黍”等。 黍和禾(粟)的分布地区相同,生长习性、栽培要求也相似,所以古农书讲种禾的技术详细,包括整地、中耕、溲种法、区田、甽田等等,到讲黍时只扼要提一下“皆如禾法”。《齐民要术》也是讲种谷(即粟)非常详细,讲种黍简略得多。所不同者,只在种植安排上,强调要以黍为先锋作物:“凡黍穄田,新开荒者为上”,“耕荒毕……漫掷黍穄。……明年,乃中为谷田”。利用黍对杂草的竞争力,为后作谷田创造条件。 黍的这些特性为其他作物所不及,因而尽管其地位为麦所取代,种植面积缩小,但直至宋元明清的农书和地方志中仍有种黍的记述,认为黍“宜旱田”,“早熟,荒年后人多种之”,“北方地寒,种之有补”等等。 由于古籍从《诗经》时代起,常常“黍稷”连称或连用,如“黍稷重穋,稙菽麦”,“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等,以致后世注释家对黍和稷的解释发生歧异。一种认为黍就是稷,稷就是后来的穄。黍是粘性的,稷是不粘的黍。周族祖先后稷之稷是指黍。另一种相反的解释是稷即粟,也即禾。穄是不粘的黍,穄不是稷。后稷之稷,指的是粟,不是黍。这两种对立的解释,从唐以后,各自引经据典,未能一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