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宗羲《原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宗羲《原君》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 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 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 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 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 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 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 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 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 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 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 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曰:“我固为子孙创业 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 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 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 岂设君之道固 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 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 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 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 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是故武王,圣人 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 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 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一人 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 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 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 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 沮者乎!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 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 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 者亦明之矣!

【注释】①居:处,居其位。②许由、务光:传说中的高士。唐尧让天下于许 由,许由不接受,隐居于箕山中。商汤让天下于务光,务光负石投庐水而死。③屠 毒天下之肝脑:杀害天下的人民。肝脑,指代人。④废孟子不立:明太祖朱元璋见 《孟子》中有“民贵、君轻”“草芥、寇仇”的话,曾下诏废除孔子庙里的孟子牌位。 ⑤摄缄滕,固扃��:收紧绳结,使关纽锁钥牢固。 ⑥废然摧沮:颓丧,心灰意冷。

【鉴赏】《原君》是黄宗羲的政论和史论专著《明夷待访录》的开篇之 作,也是全书的主旨所在。“原君”,就是推究君主的起源与演变,论述君 主应有的职分。文章的中心思想便是阐明君主的职分在于为天下人“兴 利”“释害”。

文章第一段从君主的起源说起,阐明君主的应有职分。第二段抨击 了后世君主的贪暴专制。后世君主“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把整个 天下当成自己的私产,就颠倒了“天下”和“君主”的关系。因而君主成了 天下最大的祸害!第三段通过古今百姓对君主的不同态度,肯定人们把 专制君主“视如寇仇”“名为独夫”的合理。最后一段以惨痛的史实告诫 后世君主,应固守君 主的职分,否则将带 来“无穷之悲”。

作者敢于向绝 对权威的君主挑战, 表现出一种极为可 贵的反传统的叛逆 精神。文章反映的 民主思想,是有其明 显的历史进步意义。 对此,梁启超有过高 度评价:“真极大胆 之创论也。于晚清 思想之骤变,极有力 焉。”(《清代学术概论》)又说:“实为刺激青年之最有力的兴奋剂。”(《中 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

不过,《原君》中也存在某些时代的局限性。例如,把自私自利、好逸 恶劳视为人类的天性,视为君主制度产生的根源,这并不符合人类和社会 产生、发展的历史实际。但是,这些局限相比较其民主性思想精华,是瑕 不掩瑜的。

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见解透辟。这主要得力于托古 论今、层层对比的论证方法和充分而典型的史实论据。通过“前世之君” 和“后世之君”的多重对比,以及运用汉高祖、宋顺帝、明崇祯帝的史料,人 们对于君主的职分和本质有了清晰透彻的认识。黄宗羲不愧乎“中国思 想启蒙之父”之誉。
 

宋俊霞,汪平秀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36-438页.

黄宗羲《原君》原文|鉴赏|解读 - 历代爱国散文 - 可可诗词网

黄宗羲《原君》

黄宗羲《原君》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之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 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 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是故武王,圣人也; 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大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11),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12)。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滕,固扃鐍(13),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14),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 “若何为生我家(15)?”痛哉斯言! 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16)?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鉴赏】 《原君》对君主之来源,君主之真正职分以及古今民众对君主之好恶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和论述,着重批判了封建专制王权,具有鲜明的民本主义思想。

封建专制王权是一个千百年来漫长的社会历史政治的产物,历代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对此视为平常,而黄宗羲以启蒙思想家和历史学家独有的审视眼光和思想角度,观照着古代君王的演进历史,以 “天下为公”的古典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观点来把握,找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出发点和归宿。

《原君》从“君之职分” 立论。作者认为君主的设立是历史的必然。远古时代每个人都自私自利,社会上无为公而兴利除弊之人。后来,“有人者出”,承担起 “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之公益之务。他无自私自利之心,而以 “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这种舍己为公的人便是唐尧、虞舜这类古代贤君。但是这样的君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非人之所欲,故有许由、务光之不入,尧舜入而又去之事。作者从古代君主设立的缘由、君主的职分、君主的思想三个方面来界定理想之君主,为下文全方位地批判专制王权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君主的真正职责是为天下人兴利除害。文章在摆正中心论点的前提下,便条理分明地、层层深入地加以论述。先言天下之人自私自利,公利无人兴,公害无人除。为君者必以 “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 为使命,推论出 “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这样一种结论。许由、务光不入君位,尧舜入之又去,以反面的事实说明古之贤君难得、难为。结句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与前文呼应,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性。整段文字从利害、公私、劳作等几个方面简洁明快地阐明了为君的职责。

“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是《原君》显著的语言特色。在第一段立论的基础上,笔锋宕开,笔势陡转,开辟另一全新的论证角度,把矛头直指后世君主。他们情犹古之俗人,心理却发生了蜕变,所想所欲所为与古之贤君迥然相反,“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利尽归于己”,“害尽归于人”。因而“家天下”成为竞相追逐之目标,便有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在作者的笔下,后世君主极度自私自利的本质便昭然若揭。“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反映出后世君主的心理蜕变过程至于刘邦“某业所就,孰与仲多”的自白,更是后世君主追名逐利的真实写照。这与古代贤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体现出作者对专制王权的鄙视和唾弃!

古今君主为何如此大相径庭呢?文章第三段剖析了古今君主对君民关系的不同认识: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从对比中判定后世君主反客为主、颠倒乾坤,必然会变 “天下为公” 为“家天下”,从而 “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而不足为惨、为痛、为惜! 因其 “为子孙创业也”。古之贤君,以千万倍之勤劳兴利除害,而 “己又不享其利”。后世既得君位者,对天下人民敲剥骨髓,离散子女,奉我为当然。且语 “此我产业之花息”。对此,读者顿感君主荒淫暴虐,民不聊生的惨相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为君之道,蜕化堕落到如此地步,实在有违设君之初衷。作者的心中产生出了强烈的义愤,义正辞严地指出:“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强烈地谴责了后世君主忤逆君道! 面对封建王权,作者提出了大胆的挑战和批判。

论为君之道余韵未尽,作者在第四段又改换论证角度,以民众和小儒对君主截然不同的认识态度揭露专制君主的暴虐,批判封建小儒维护专制王权的丑恶面目。古之百姓“爱戴其君,比之若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之百姓,“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态度截然相反,而小儒漠视民众大义,以君臣小义而言桀纣不当诛,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对小儒之言,作者义愤填膺,愤怒地反问: “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大胆地蔑视王权,抨击封建专制制度,闪现出民主主义的思想光辉。紧接批驳之言,作者高度赞扬了武王伐纣的伟绩,充分肯定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鲜明的民主主义启蒙思想溢于言表。但封建小儒死守君臣之义,导致“废孟子而不立”。把封建小儒的卫道士和帮凶的丑恶嘴脸揭露得体无完肤。

最后,在全面论证为君之道的基础上,作者劝诫后世君主恪守职分。首先用假设论证君位常保,万代江山只是幻想。前提是“天下为私”,那人人皆欲得之,即使“摄缄滕,固扃鐍”,以“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最终导致无尽灾祸,并以先史佐证,语重心长,柔婉情真。与前文犀利泼辣的笔锋相比,刚柔并济,情理入微,使正反两方面清晰突出,取得了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黄宗羲《原君》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黄宗羲《原君》

黄宗羲

原君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原君》选自黄宗羲的政治性专著《明夷待访录》。该书对封建时代的君、臣、法、学校科举、兵制、田地财赋制度以至下级官吏等都作了一番推究,充满民主启蒙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产生过极大影响。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说:“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本文是一篇政论文。“原”是推究本原之意,“原君”就是推究怎样做君主的道理。大致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一、二、三自然段)首先从追溯上古时代开始,从时间上进行推原。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于是“公利”无人兴,“公害”无人除,这时候如有人出来,以一己而利天下,以一人而任天下劳,那就是国君。上古时代的国君其实只有千万倍的勤劳,自己无利益,这就“非天下人情所欲居也”。这是全篇立论的出发点。按照作者的看法,为天下任其劳,这是上古时代国君的真正职分,所以古人不但无人争做国君,相反倒是设法逃避。文章又举古人之例加以说明:许由等避之唯恐不速,尧舜做了国君也要千方百计禅让,大禹迫不得已才只好做国君。作者一下子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议论相当透辟。战国时期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两人所论正是同样的观点,但《原君》除论述古代君主的劳逸外,还论到公私、利害等诸方面,由此生发出进一步的议论。这一部分,重在推究做君主的道理。

第二段一变而为论述“后之为人君者”,由说古变为论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现在的国君“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于是大施淫威,以权势压天下,“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目的全在于“逐利”,与古代的君主真有天壤之别!国君“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只想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所以弊端百出。文章举汉高祖做皇帝后居然傲慢地称“某业所就,孰与仲多”的例子,表现了对国君尽失做国君之道的否定。通过古今的鲜明对比,尖锐指出了现在国君的有失做君之道,大胆地作了是古非今的论断。

第三段,文章紧接着分析古今国君不同的原因。古之国君“以天下为主”,自己为客;今之国君变客为主,自以为天下主宰,于是天下惨矣!“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为所欲为,处处显示自己的主子身份!天下产业既得,就要它生利息,于是更极尽“敲剥”之能事!文章描述了今之君主的一系列行为,活画出当时的暴君嘴脸,这正是后来许多君主的典型形象。作者更以大胆的笔触表达了有这样的君不如无君的观点:“向使无君”,人还可各得其利,有了国君,天下都成为国君的产业,天下人也就形同国君的奴隶,毫无主权了。文章第一部分从推原做君的道理始,逐步展开议论,将锋利的解剖刀指向最高统治者,深剖了他们的丑恶灵魄。

第二部分(四、五自然段)改换角度,重在向君主提出告诫,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第四段,文章以驳斥为主。古人“爱戴其君”如父如天,今人“怨恶其君”似寇似仇,“名之为独夫”,一班小儒却仍然认为“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叫人恪守君臣的名分,俯首帖耳听命于君,甚至象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还认为汤、武不该诛之,以至有伯夷、叔齐扣马而谏的传说。照小儒看,国君永远至高无上,百姓却如“崩溃之血肉”,与“腐鼠”一样微不足道。这一段议论,激昂义愤之情溢于言表。君权问题是个危险的话题,所以文中议论点到即止,引而不发,字里行间有丰富的潜台词。将小儒们驳得体无完肤后,意味深长地设问道:“岂天地之大,于兆人百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天地如此之大,人民如此之多,为何一定要受辖于一人一姓?言外之意不是十分清楚吗?这样写,避免了直接写出国君可以推翻的字面,更显得发人深思。文章充分肯定伐纣的武王是“圣人”,孟子称武王伐纣不是“弑君”,而是“诛一夫”,是“圣人之言”,指斥君主“至废孟子而不立”,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又具有借古讽今的特点,借桀、纣之例,含蓄地对君主提出告诫。

第五段,文章欲进故退,首先退一步提出假设:“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接着立刻否定了这一假设。既是产业,那么就人人欲得,个个千方百计攫取之。君主“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请问,一人之力,能敌所有的天下人吗?君主势必如日日坐于火山口上!这段议论,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不由人不信服!接着,文章再举历史事实,以增强说服力。宋顺帝临难哀叹:“愿世世无生帝王家!”明崇祯帝临难时沉痛地对公主说:“若何为生我家!”古代帝王的悲惨下场,还不足以为当今君主诫吗?于是自然而然回到“君之职分”的议论上来。明白为君之职分,则“人人能让”,君位自安;不明白君之职分,则“人人可欲”,君位岌岌可危!以“俄顷淫乐”,却要换来“无穷之悲”,这是多么不值得啊!议论君之职分,与前文推原做君主的道理遥相呼应,显示了结构的严密紧凑。

《原君》一文既注重事实论证,又采用逻辑推理等理性分析方法,富有哲理,具有很强说服力,同时也注意以情动人,带有强烈抒情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