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商運銷官鹽之證件。始於宋仁宗。其法爲積鹽於解池,令商人就邊郡入錢四貫八百,售一鈔。至解池,請鹽二百斤,任其私賣,得錢以實塞下。宋徽宗時,其法大壞。宰相蔡京爲維持官府專利以廣財政收入,於政和三年(公元1713年)改行引法,即由朝廷頒發運銷官鹽憑證稱鹽引。引分長短,長引銷外路,短引銷本路,其有效期長引一年,短引一季。限定運銷重量與價格。元明沿用,稍有變更。清時由户部頒發,指定口岸斤數,由鹽商販運,不准引鹽相離。並規定每引可運銷鹽量百斤至數千斤,各省不同,課税由此而定。《宋史·食貨志下四》:“陝西解鹽鈔則支請解鹽,或有泛給鈔,亦以京師錢支給。”宋·高承《事物紀原·利源調度部·鹽鈔》:“兵部員外郎范祥始爲鈔法,令商人就邊境入錢至解池,請任私賣,得錢以實塞下。”參閱宋·沈括《夢溪筆談·官政》,《六部成語注解·户部·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