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鸨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鸨羽

鸨羽

《诗经·唐风》篇名。农民苦于徭役之辞。《诗序》:“《鸨羽》,刺时也。(晋)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诗集传》:“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两说可信。全诗三章,每章七句,首二句以“鸨羽”起兴;次三句控诉徭役繁重,致使农事荒废,父母无人赡养;末二句呼告“苍天”,诅咒不幸。感情悲愤激烈,真切动人。

☚ 硕鼠   蒹葭 ☛
鸨羽

鸨羽

《诗经·唐风》篇名。《毛诗序》云:“《鸨羽》,刺时也。(晋)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释义可谓不误。但“君子”之说不确。朱熹《诗集传》:“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是诗。”谓农民苦于征役不得养父母者,痛心呼吁之作。切合诗旨。诗三章,章七句,回环复唱,执著而又强烈地抒发了思乡念亲之情,“始则痛居处之无定,继则念征役之何极,终则恨旧乐之难复”(方玉润《诗经原始》)。诗以鸨鸟栖树不稳起兴,兴中含比。鸨鸟无后趾,其性不栖于树。今栖非所居,需不时颤翅振羽保持体态平衡,用以隐喻服役者的劳苦不安,居处无定,形象新颖生动。

☚ 杕杜   无衣 ☛

鸨羽

 〔原文〕
 肃肃鸨羽,
 集于苞栩。
 王事靡,
 不能艺稷黍。
 父母何怙?
 悠悠苍天!
 曷其有所?
 (羽、栩、、黍、怙、所,鱼部。)
 肃肃鸨翼,
 集于苞棘。
 王事靡,
 不能艺黍稷。
 父母何食?
 悠悠苍天!
 曷其有极?
 (翼、棘、稷、食、极,之部。)
 肃肃鸨行,
 集于苞桑。
 王事靡,
 不能艺稻粱。
 父母何尝?
 悠悠苍天!
 曷其有常?
 (行、桑、粱、尝、常,阳部。)
 〔译文〕
 一群野雁,落在丛生的柞树上,它们站不住,不得安稳,不停地扇动着翅膀,肃肃作响。官差无尽无休,劳役没完没了,我们老百姓,长年在外面,不能回家种稷,不能回家种黍。我那老爹老妈,靠什么维持生活呢! 老天爷呀老天爷,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安静的处所呢?
 一群野雁,落在丛生的枣树上,它们立不稳,不得安息,不住地扇动着翅膀,肃肃作响。官差无尽无休,劳役没完没了,我们老百姓,长年在外面,不能回家种黍,不能回家种稷,我那老爹老妈,用什么填饱肚子呢?老天爷呀老天爷,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最后的尽头呢?
 一群野雁,落在丛生的桑树上,它们立不住,不得安静,不断地扇动着翅膀,肃肃作响。官差无尽无休,劳役没完没了,我们老百姓,长年在外面,不能回家种稻,不能回家种粱,我那老爹老妈,用什么粮食养活呢?老天爷呀老天爷,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正常的生活呢?
 〔评介〕
 《毛序》说: “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郑《笺》进一步补充说明道: “喻君子当居安平之处,今下从征役,其为危苦,如鸨之树止然。”这里除了《序》勉强比附时代之外,把诗意限于所谓“君子下从征役”,显然是不正确的。《序》、《笺》所说的君子,是“当居安平之处”的,而且说他们是“下从征役”,这当然不是指的一般劳动人民。他们既平时高高在上,“居安平之处”,难道还会亲自去“艺稷黍”、“艺稻粱”来养活父母吗?其实,诗中的长期服役的人,正是那些平时从事种植五谷的劳动者。朱熹不从《毛序》,在《诗集传》中直接说:“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是正确的。自此以后,论诗者多从朱说,今日也无异议。
 诗三章,章七句。每章开头两句,都以鸨羽起兴,朱熹《诗集传》只是说: “比也。”其实此处是兴比兼有,也就是朱熹常说的那种“兴而比也”。鸨,叫大鸨,又叫野雁,是一种雁属的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 “《陆疏》云:‘鸨连蹄,性不树止。’《释文》: ‘鸨似雁而大,无后趾。’ 马瑞辰云:‘鸨盖雁之类,雁亦不树止也。曾目验之,无后趾信然。即陆所云连蹄者。’”鸨连蹄,无后趾、不树止,都表明鸨这种鸟的习性是不落在树枝上栖息的,它在树枝上站不稳、停不住。而现在情况是,它们偏偏却落在杂乱丛生的柞树上、枣树上、桑树上。它们无法安息,于是不停地扑腾,翅膀不住地扇动、不断地发出肃肃的响声。这明是写鸟,实是喻人。那些服役的农民,他们本应该有安定的生活,日入而息、日出而作,去种植五谷,养父母、畜妻子,但是现在却使他长年累月离乡背井,去出公差、服劳役。有地不能种,父母不能养。他们怎么能忍受得了呢?这不正和鸨不能安稳地停留在杂乱丛生的柞树上、枣刺上、桑树上一样吗?乡关之思,凄苦之状是可以想见的。接下来写这些长期被迫服役的役夫,对徭役,对把这种徭役压在他们身上的统治发出抗议和控诉:官差无尽无休,劳役没完没了。这样下去,无法回家种庄稼,家中的上了年纪的老父老母,不是要活活地饿死吗?这是惨绝人寰的呼声!这是血泪的控诉!这是强烈的抗议! 但是,在那样的社会里,又有谁去倾听他们的呼声,又有谁去减轻他们的苦难,又有谁去关心他们父母的死活呢?于是,最后,他们只得责问苍天了: 老天爷呀老天爷!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安静的处所!这种痛苦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到头!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这种无可奈何的呼天抢地,是悲痛到极点的表现。它震撼人心,使人闻之,痛彻肺腑。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强烈悲愤,不只是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而是社会最底层的受压迫者发自内心的最痛苦的呻吟,因此它是《诗经》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的突出篇章之一。

《鸨羽》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鸨羽》

 诗歌。《诗经·国风·唐风》的第八首。这是一首反映奴隶们在徭役的重压下痛苦呻吟的诗。诗中抒发了征人迫于“王事”而不能耕种田地,致使父母无衣无食,只得呼天的悲愤心情。诗中运用比兴手法,以引起读者的联想,语言严整,音韵协调。

《诗经》-《鸨羽》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 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羽,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食?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谷。父母何尝? 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这是一首反映农民不堪徭役之苦,怨极而呼天的诗歌,历来被认为是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民心声的现实主义诗篇之一。
 全诗三章。第一章写的是:
 野雁的羽毛肃肃地响,
 落在那丛生的栎树上。
 公家的劳役没有终止的时候,
 顾不上种植五谷。
 父母靠什么生活?
 悠悠的青天啊,
 什么时候才能安居在固定的处所?
 诗中的鸨音保,是一种形如大雁的大鸟,一名野雁,脚上没有后趾,因而不能久立在树上。肃肃是象声词,是鸨羽翼振动发出的声音。集指群鸟落在树上。苞指草木丛生。栩音许,栎树。诗的一二句是说野雁发出肃肃的响声,成群地落在栎树上。但野雁是没有后趾的,它们停留在树上是不稳定的,这恰好比喻百姓几乎时时被公家役使而不得安宁。第三句的“王事”指公家之事,即官家加在百姓身上的种种苦役,包括征戌。靡是否定副词“没有”,盬音古,意思是间暇、停息的时候。四句的艺是种植,黍稷泛指五谷、庄稼。三四句是说徭役繁重从没有停息的时候,因而无暇顾及农事、种植五谷,致使父母在饥饿之中熬煎,所以第五句发出悲叹: 父母靠什么生活?怙音户,义为依靠。父母生活无着,忍饥挨饿,怎不叫人伤心怨恨呢?可又无可奈何,只好向悠悠苍天发出痛彻心肺的哀号: 何时才能有个安定的处所呢?
 第二章中的“棘”是酸枣树,“极”义为尽头。这章诗译成白话是这样的:
 野雁的翼肃肃地响,
 群宿在丛生的酸枣树上。
 公家的苦役没有停歇的时候,
 顾不上种植五谷。
 父母可吃什么呢?
 悠悠青天啊,苦日子什么时候是尽头?
 第三章诗中的翮音河,本为鸟的羽毛中间的硬管,此指鸟的翅膀。“常”字指正常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章译为白话就是:
 野雁的翅膀肃肃地响,
 栖止在一丛桑树上。
 公家的苦役没有停息的时候,
 顾不上种植五谷。
 父母有什么东西可尝?
 悠悠青天啊,
 什么时候才能有正常的太平日子呢?
 以上三章,构成了这首现实主义的诗篇。它不仅深刻而尖锐地揭露了沉重的徭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颠沛流离,田园荒芜,父母饥饿等等灾难,控诉了那个黑暗的世道,更可贵的是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重压之下敢于怨恨、敢于斥责、敢于质问的反抗斗争精神,更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与安乐时社会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就是这首诗的价值!
 本诗的语言质朴冷峻, 极富表现力,“王事靡盬, 不能艺稷黍” 表白上是聆静的述说,实际上是无情的斥责; 而“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是尖锐的质问,铿锵有力。特别应提出的每章诗末对悠悠苍天发出的呼号,一而再三,层层加强,撼人心肺,有极强的艺术效果。另外,这首诗采用的重章迭句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加强了抒情与表达效果,突出了主题思想。

诗词《鸨羽》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
 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
 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
 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释】 ①肃肃:鸟翅扇动的声音。鸨(bao 宝):鸟名,或称野雁。似雁而大,无后趾,不能久栖树上。集:鸟类栖息树上。苞:草木丛生貌。栩(xu 许):柞栎树。②王事:泛指官府徭役。靡:无,没有。盬(gu 鼓):止息,闲暇。艺:种植。稷、黍:谷物名。泛指庄稼。③怙(hu 户):依靠。④曷(he 何):何。所:居所。⑤翼:翅膀。棘:酸枣树。⑥极:终止,尽。⑦行(hang 杭):鸟翮。⑧尝:吃东西。⑨常:正常。指正常的生活。
 
 【译文】 野雁振翅肃肃声,落在柞树丛林中。官府徭役无尽头,庄稼如何种得成!父母饥饿谁养供?苍天啊苍天睁开眼,何处能够把我容?
 野雁振翅肃肃响,落在酸枣树林上。官府徭役无尽头,庄稼如何种得上!父母饥饿吃啥粮?苍天啊苍天睁开眼,何时才能返故乡? 野雁振翅声肃肃,落在桑树丛林里。官府徭役无尽头,稻粱如何来种植。父母饥饿谁送食?苍天啊苍天睁开眼,哪天才能回复好日子?
 
 【集评】 《毛诗序》:“《鸨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七)
 唐·孔颖达:“三章皆上二句言君子从征役之苦,下五句恨不得供养父母之辞。”(《毛诗正义》卷六)
 宋·王安石:“始曰鸨羽,中曰鸨翼,卒曰鸨行。始曰稷黍,中曰黍稷,卒曰稻粱。始曰何怙,中曰何食,卒曰何尝。始曰有所,中曰有极,卒曰有常。皆从而为之说,以为中甚于始,终甚于中。”(《诗义》卷六)
 宋·朱熹:“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言鸨之性不树止,而今乃飞集于苞栩之上,如民之性本不便于劳苦,今乃久从征役,而不得耕田以供子职也。”(《诗集传》卷六)
 清·方玉润:“始则痛居处之无定,继则念征役之何极,终则恨旧业之难复。民情至此,咨怨极矣。”(《诗经原始》卷六)
 
 【总案】 《毛诗序》云“刺时”之作,是。唯《序》云作者为“下从征役”的“君子”,当不敢苟同。君子非劳力之人,有乖诗意,当系徭夫役人征役思亲之诗。晋自昭公以后,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晋侯缗,五世大乱,战火遍地,农民多被官府抓去服役,抛家舍业,田陇荒芜,无人稼穑。而堂上双亲年老多病,饥寒无依。役夫征人,倦于王事,思念故园,愧心于亲老,悲苦无告,不禁呼天抢地,对罪恶的黑暗社会提出了血的控诉。全诗感情强烈,回环往复,无穷孤愤,倾泻而出,读之令人声泪俱下。

古代民歌《鸨羽》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 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羽,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 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朱熹《诗集传》说:“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这一见解是可取的。
 诗分三章,每章七句,反复咏叹长期的徭役给征人带来的痛苦。
 第一章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两句是说,野雁拍打着翅膀,沙沙作响,落在丛生的麻栎树上。诗人睹物起兴,看到野雁尚能落在树上休息,以比自己连鸟都不如,从事徭役在外,不得休息,从而抒发人不如鸟之慨。所以作者接着写道: “王事靡盬 (gu,止),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三句说明三个问题:其一,说明服役者所从事的徭役官差,是国王直接下达的官差,而且官差繁重,遥遥无期;其二,从“不能艺稷黍”来看,从事摇役的是个农夫,他所时刻关心的是种地打粮,以解决吃饭问题,从而展现了一个勤劳、朴实、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其三,这个农夫不单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计,而时刻关心的是父母无依无靠,无法糊口。这一方面说明征人的父母已经年老力衰,不能自食其力,需要儿子供养,否则就无法生活;另一方面也说明征人远出在外,关心父母,思念父母的一片孝心。征人虽然想到了这些,但仍置身远方,远离父母,徭役无期,不能归去,因而不禁发出呼号:“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这两句是说,遥远的苍天啊,何时才有安居的地方呢?诗人对天呼唤,希望得到安居乐业之地,正是对繁重的、遥遥无期的徭役的不满与愤懑。
 第二、三章与第一章的内容,句式基本相同,以反复抒发不满之情。
 全诗通过征人述说常年在外服役,家里田园荒芜,父母无依无靠的叙写,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从而对统治者奴役人民进行了揭露和控诉。
 诗三章,每章开头两句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集于苞棘”,“集于苞桑”,起兴作比,一方面说明野雁尚有棲息之处、休息之时、而征人却无安居之所、休息之时,进而揭示了徭役的繁重,心情的痛苦;另一方面野雁所栖是征人亲眼所见,而苞栩、苞棘、苞桑,则是生于荒野,这说明征人从事徭役的地方,正是荒郊野外,这就更增加了荒凉的气氛,恰与征人心情的烦恼孤寂融合起来,可谓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每章开头两句,又与每章结尾两句 “悠悠苍天,曷其有所?”“曷其有极?”“曷其有常?”前后照应,一气贯通,从而突出了征人厌恶徭役,思得其所的情愫。
 诗中还运用叠字,以增强气氛。如用 “肃肃”以状声响,用 “悠悠以”状天高,都使人想而可见。

《诗经》篇文之《鸨羽》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
 父母何怙?悠悠苍天,
 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
 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
 父母何食?悠悠苍天,
 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
 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
 父母何尝?悠悠苍天,
 曷其有常(11)


 

 【注释】①肃肃:鸟飞声。鸨(bǎo):一种似雁而大的鸟。②苞栩(xǔ):丛生的柞树。③王事:泛指官差徭役。靡盬(gǔ):没有停息。④艺:种植。稷黍:泛指庄稼。⑤怙(hù):依靠。⑥曷:何时。所:处所,安息之所。⑦翼:翅膀。⑧棘:枣树。⑨极:尽头,止尽。⑩行(háng):即翮,羽茎。(11)常:正常。
 【鉴赏】这是农民控诉沉重徭役之诗。
 全诗三章。每章开头为兴体。诗以鸨鸟栖息树上站立不稳之苦状,兴比农民生活之痛苦,十分耐人寻味。诗接着写造成农民生活痛苦的原因。这个农民长期在外服役,而“王事”又没完没了。这样,庄稼不能种,田地荒芜了。统治者无休无止的徭役,是造成农民生活痛苦的重要原因。在这种困境中,他哪里有心思服役啊! 他深切思念着父母,并为父母而忧心忡忡。年迈的父母指望他种庄稼来供养,现在自己长期服役在外,父母就没有依靠了,就要饿死。“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正是他绝望中痛苦的心声。最后,他悲愤地质问苍天:“何时才有个安身之所?这沉重的徭役何时才是尽头?何时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这三句问语,既是农民对统治者的强烈抗议,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此诗所揭示的现象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得到后人的同情与共鸣。
 《诗序》说:“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这里应作两点说明:一是此诗产生的时代。《诗序》认定为昭公之后的“五世”,即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晋侯缗五世大乱时,这是可能的,但并非肯定的。二是诗的主人公。《诗序》说是“君子”较为含混。从“不能艺稷黍”等诗句来看,诗的主人公为农民无疑。
 

鸨羽

鸨羽

〔原文〕
肃肃鸨羽,
集于苞栩。
王事靡
不能艺稷黍。
父母何怙?
悠悠苍天!
曷其有所?
(羽、栩、、黍、怙、所,鱼部。)
肃肃鸨翼,
集于苞棘。
王事靡
不能艺黍稷。
父母何食?
悠悠苍天!
曷其有极?
(翼、棘、稷、食、极,之部。)
肃肃鸨行,
集于苞桑。
王事靡
不能艺稻粱。
父母何尝?
悠悠苍天!
曷其有常?
(行、桑、粱、尝、常,阳部。)
〔译文〕
一群野雁,落在丛生的柞树上,它们站不住,不得安稳,不停地扇动着翅膀,肃肃作响。官差无尽无休,劳役没完没了,我们老百姓,长年在外面,不能回家种稷,不能回家种黍。我那老爹老妈,靠什么维持生活呢! 老天爷呀老天爷,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安静的处所呢?
一群野雁,落在丛生的枣树上,它们立不稳,不得安息,不住地扇动着翅膀,肃肃作响。官差无尽无休,劳役没完没了,我们老百姓,长年在外面,不能回家种黍,不能回家种稷,我那老爹老妈,用什么填饱肚子呢?老天爷呀老天爷,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最后的尽头呢?
一群野雁,落在丛生的桑树上,它们立不住,不得安静,不断地扇动着翅膀,肃肃作响。官差无尽无休,劳役没完没了,我们老百姓,长年在外面,不能回家种稻,不能回家种粱,我那老爹老妈,用什么粮食养活呢?老天爷呀老天爷,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正常的生活呢?
〔评介〕
《毛序》说: “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郑《笺》进一步补充说明道: “喻君子当居安平之处,今下从征役,其为危苦,如鸨之树止然。”这里除了《序》勉强比附时代之外,把诗意限于所谓“君子下从征役”,显然是不正确的。《序》、《笺》所说的君子,是“当居安平之处”的,而且说他们是“下从征役”,这当然不是指的一般劳动人民。他们既平时高高在上,“居安平之处”,难道还会亲自去“艺稷黍”、“艺稻粱”来养活父母吗?其实,诗中的长期服役的人,正是那些平时从事种植五谷的劳动者。朱熹不从《毛序》,在《诗集传》中直接说:“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是正确的。自此以后,论诗者多从朱说,今日也无异议。
诗三章,章七句。每章开头两句,都以鸨羽起兴,朱熹《诗集传》只是说: “比也。”其实此处是兴比兼有,也就是朱熹常说的那种“兴而比也”。鸨,叫大鸨,又叫野雁,是一种雁属的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 “《陆疏》云:‘鸨连蹄,性不树止。’《释文》: ‘鸨似雁而大,无后趾。’ 马瑞辰云:‘鸨盖雁之类,雁亦不树止也。曾目验之,无后趾信然。即陆所云连蹄者。’”鸨连蹄,无后趾、不树止,都表明鸨这种鸟的习性是不落在树枝上栖息的,它在树枝上站不稳、停不住。而现在情况是,它们偏偏却落在杂乱丛生的柞树上、枣树上、桑树上。它们无法安息,于是不停地扑腾,翅膀不住地扇动、不断地发出肃肃的响声。这明是写鸟,实是喻人。那些服役的农民,他们本应该有安定的生活,日入而息、日出而作,去种植五谷,养父母、畜妻子,但是现在却使他长年累月离乡背井,去出公差、服劳役。有地不能种,父母不能养。他们怎么能忍受得了呢?这不正和鸨不能安稳地停留在杂乱丛生的柞树上、枣刺上、桑树上一样吗?乡关之思,凄苦之状是可以想见的。接下来写这些长期被迫服役的役夫,对徭役,对把这种徭役压在他们身上的统治发出抗议和控诉:官差无尽无休,劳役没完没了。这样下去,无法回家种庄稼,家中的上了年纪的老父老母,不是要活活地饿死吗?这是惨绝人寰的呼声!这是血泪的控诉!这是强烈的抗议! 但是,在那样的社会里,又有谁去倾听他们的呼声,又有谁去减轻他们的苦难,又有谁去关心他们父母的死活呢?于是,最后,他们只得责问苍天了: 老天爷呀老天爷!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安静的处所!这种痛苦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到头!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这种无可奈何的呼天抢地,是悲痛到极点的表现。它震撼人心,使人闻之,痛彻肺腑。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强烈悲愤,不只是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而是社会最底层的受压迫者发自内心的最痛苦的呻吟,因此它是《诗经》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的突出篇章之一。

☚ 羔裘   无衣 ☛
000001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