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鲁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鲁肃172—217

三国吴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出身于江东士族,家财富有。周瑜率兵过境求助,肃有粮两囷(qun),以一囷相助。后率部属百余人随瑜归附孙权,建议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建安十三年(208年),肃奉命使荆州,说刘备,共同抗击曹操。操大军南下时,与周瑜坚决主战,任赞军校尉,助瑜大败操军于赤壁。后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建安十五年(210年)瑜死,肃继领其军,任奋武校尉,后迁汉昌太守、横江将军。曾多次缓和孙权与刘备间的矛盾,坚持联刘抗曹政策。

鲁肃

鲁肃

鲁肃,在东吴集团中居于仅次周瑜的显著地位。他不仅是继周瑜之后的军事统帅,而且又是孙权的高级参谋和外交使者。也是孙吴集团核心决策者之一。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他所占的篇幅是不多的,他既不象主要人物那样贯穿于全书的主要情节中,也没有正面地、多方面地展示他的英雄性格和作为。如果说整个孙吴集团的活动作为全书的陪衬的话,那么鲁肃又是孙权、周瑜主帅的陪衬人物。似乎他在作品中的地位不是很高的。不过,尽管作品没有重点地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然而由于罗贯中高超的手笔,在有限的篇幅中,却把他写得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在《三国演义》的英雄群像中,不失为较有特色的人物典型。
鲁肃的出场是在孙权即位之初。作品第二十九回通过周瑜之口,先向读者作了郑重的介绍。在这一简短介绍中,已知鲁肃是个德才兼备的人物。在周瑜临死时,又给孙权上表,推荐鲁肃接替自己职务称: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孙权当即接受这一推荐,即日任命鲁肃为都督,总统兵马。周瑜、孙权这样器重鲁肃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不仅具有“胸怀韬略、腹隐机谋”的才能和对孙吴的“十分忠烈、临事不苟”的赤胆忠心;而且又是个具有政治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作品以此为基调展开他英雄性格和内心精神世界的描绘。当他被孙权第一次召见时,就向孙权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和孙权帝业之前途。他先以汉代刘邦欲尊义帝的教训,说明孙权只求得一方霸主是不可取的;进而又指出: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长江之极而拒守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这一科学分析和正确策略,既符合当时形势的特点和发展趋向;又表现了他的胆略过人的政治宏图,甚至超过孙权。他对鼎足形势的分析同诸葛亮“隆中对策”极为相似,不谋而合,因而获得孙吴集团的充分信任,成为核心决策人物。
同样,鲁肃在具体斗争的策略上亦有高人一首之见地。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记述了鲁肃出众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才能,其中《赤壁之战》一节与《三国演义》的描写基本相同。鲁肃对当时荆州形势的分析、判断,洞察入微,指出利用荆州内部矛盾,曹操、刘备之间矛盾,采取相应的政治、外交策略: 如能取之则取,不能取之则促使荆州内部团结。“共治曹操”,对东吴都极有利。并请命速行,以免为操先得。形势发展正如鲁肃所料。刘备败走江夏,曹操先据于荆州。鲁肃根据这一形势的发展,就立即采取相应策略,说服刘备、孔明,结盟东吴,“共图大事”。提出和缔造吴、蜀联盟,鲁肃是作了巨大贡献的。这不仅表现了鲁肃的政治眼光和应变才能,而且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清人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 时指出: “孔明劝玄德结孙权为援,鲁肃亦劝孙权结玄德为援,所见略同。”又说:“孔明欲得荆州,鲁肃也欲得荆州; 孔明欲合东吴以破曹,鲁肃亦欲合刘备以破曹——是鲁肃识见过人处。”这种评论是完全切合实际的。
鲁肃不仅具有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胆略、卓识和政治的、军事的和外交的才能,而且还具有不为一己私利、忠诚于国家大业的可贵品质。
在赤壁之战前,在曹操的军事压境和政治诱降的形势下,东吴集团内部迎降舆论和投降派势力颇为嚣张,而孙权在和、战上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这时朝中只有鲁肃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劝谏孙权,力主抗曹。他一面以利害关系,说服孙权不可迎降; 一面又揭露投降派的祸国误君,指出他们“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希望孙权早定大计。所以孙权感叹地说: “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 ”这里不仅表现了孙权与鲁肃的观点基本一致,而且也说明了孙权对忠心赤胆的鲁肃的高度信任。
鲁肃形象之所以值得我们重视,更主要的是他在孙吴集团中称得上是一位有远见的战略家。他不但具有忠诚于国家大业和孙吴集团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政治责任感,而且又能洞察天下大势,具有远大战略眼光,从这角度看,他远远高于孙吴集团中包括周瑜在内的文臣谋士、武官将校,而且在《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之外就要数得上鲁肃了。作者之所以塑造这一德才兼备的完人形象,把他作为理想人物诸葛亮的映衬不是偶然的。应当说,通过鲁肃形象,在蜀、魏直接对立的二方之外,体现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这是作者独运匠心,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就是说,他既坚决反对曹操,力主联蜀抗曹,“拥刘”也较孙权、周瑜真诚,虽然在吴、蜀统一战线中他是完全忠于吴主的,具有高度原则性。但在荆州问题上鲁肃态度又是十分明朗,力主借荆州以支持刘备。表现他独到的战略眼光,这同忠于东吴事业是完全一致的。这一点,在 《三国志·鲁肃传》里也曾明确地提到: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在这一事关全局、决定着东吴事业成败的原则问题上,无论周瑜或孙权都缺乏这种战略思想。周瑜无论在赤壁之战时或对待借荆州的问题上与刘蜀展开明争暗斗,甚至诉诸武力的争夺。而孙权也只顾小利不顾全局,在荆州问题上破坏了联蜀抗操的统一战线。显然这对东吴事业是十分失策的。当然,这一点,史学家陈寿的观点不同于作家罗贯中的观点。陈寿认为孙权对荆州领土的要求是正义的,所以他在《三国志·吕蒙传》中就引用了历史人物孙权在评论鲁肃的历史功绩时,把借荆州问题视为鲁肃的一大短处。另外,也有人认为在《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写得太忠厚了,以致在借荆州问题上上了诸葛亮的圈套而使东吴吃了大亏。这里我们且不去评论陈寿的观点是否正确(因为那是史学家的事),而就作品的思想而论,借荆州一事无疑是符合联蜀抗曹这一战略方针的,是符合东吴事业的根本利益的。应该说是鲁肃的一大功绩,一大长处,并不是一大短处和过错。而挑起荆州事端犯了战略错误的正是孙权、周瑜。实践证明,东吴真正吃亏的并不在于借荆州以资刘备,恰恰相反,孙权正是犯了夺荆州、杀关羽,破坏孙、刘联盟的错误而吃了大亏,在这一根本战略问题上,鲁肃的政治水平和战略思想则较孙权、周瑜更高一筹。也可以说,在孙吴集团中,鲁肃是真正坚持联蜀抗曹正确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
至于作品写他秉性纯厚的一面,这原是作者为表现他的长者风度而虚构出来的,不能看作是他老实无能,而是由于一方面为了写出他不同于其他英雄人物的个性以有别于诸葛亮、周瑜等人的性格特征;同时,秉性纯厚、以诚待人,原是我国劳动人民传统的美德,作者描写他所理想的英雄人物时,将这种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赋予他也是可以理解的。罗贯中正是吸取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又根据历史人物鲁肃的严于律己的个性和修养,(如《三国志·鲁肃传》中所描述的那样: “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检,不务俗好……,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等等)加以想象、推测而虚构了鲁肃的这一性格特征,这不但无损于鲁肃的英雄性格,相反的,这种守信义、光明磊落,忠厚待人的品质,更使人感到鲁肃形象的可亲可敬,因而也是深得人心的。在这些方面,远非周瑜、张昭所能及的。
诚然,《三国演义》中有“关云长单刀赴会”一回,说鲁肃参与谋害关羽。这是作者虚构的故事,目的是为了美化关羽,不惜贬低了鲁肃。本来,历史记载:肃与羽相拒,赴会的是鲁肃。小说作了相反的改造,描写关羽单刀赴会,又虚构了孙吴埋下刀斧手企图杀害的场景。以鲁肃为陪衬,生动地突出了关羽的镇定自若、大智大勇。但是,即使在这回为神化关羽而不得不丑化鲁肃的描写中,鲁肃仍不失为忠厚长者。

☚ 周瑜   名段鉴赏 ☛

鲁肃

鲁肃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审时度势,预为设备/改弦更张,择主而事/拥兵自重,鼎足而立/合纵连横,悬权而动/力排众议,晓以利害/以理服人,针锋相对

鲁肃是三国时代的著名韬略家,东吴集团的重要谋臣。鲁肃具有远见卓识,曾预见当时天下形势三分的格局。为此,鲁肃顺势而动,积极为东吴集团出谋划策,最先提出西联刘备,北拒曹操的正确方略,为东吴政权生存、发展贡献了智慧。

鲁肃的韬略高远幽深,包容万象,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表现了相当高的水准。

鲁肃172—217

东汉末孙权部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士族出身。不治家事,大散财货,以赈穷结士。后从瑜至江南,瑜荐之于孙权,甚受权敬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拟灭孙权,他与周瑜坚主迎战并联刘备共拒曹操,为孙权采纳。权任他为赞军校尉,并遣他与备会,劝备与权并力拒操。又助周瑜于赤壁(今湖北埔圻西北)大破操军。周瑜死后,任奋威校尉,代领其军。后又拜为汉昌太守、偏将军。建安十九年(214年),从权攻皖城(今安徽潜山县北),转横江将军。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卒,时年四十六岁。

鲁肃172—217

三国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南)人。出身世家大族。初率百余人随周瑜至江南,得孙权敬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军大举南下,他坚决主张联合刘备抗曹。任赞军校尉,助周瑜于赤壁大败曹军。瑜临危,荐其代己领兵,任奋武校尉。继续坚持与刘备的和好政策。

鲁肃172~217

东汉末孙权部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建安十三年(208年),他与周瑜力主迎战并联合刘备共拒曹操,被孙权所赞同而采纳。孙权任他为赞军校尉,助周瑜于赤壁(今湖北埔圻西北)大破曹军。周瑜死后,任奋武校尉,代领其军。后为汉昌太守、偏将军。十九年,从权攻皖城(今安徽潜山北)。后转横江将军。二十二年,卒。

鲁肃

鲁肃172~217

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属定远县)人。出身士族,喜读书,好骑射。曾赠三千斛米与居巢长周瑜,并结为友好,后被周瑜荐与孙权。孙权问以天下大计,肃道“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立江东,以观天下”,为孙权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南下,肃与周瑜坚决主战,建议孙权联结刘备,共拒曹军,为孙权采纳。任赞军校尉,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任奋武校尉,代领其军。后拜汉昌太守、偏将军。从孙权破皖城,拜横江将军。善治军,长于文辞,思度弘远,《吴书》称其有过人之明。

☚ 定远县   董槐 ☛
鲁肃

鲁肃172—217

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定远东南)人。三国吴名将。出身士族,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初率部属百余人从周瑜到江南,为孙权所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军南下,企图统一全国。鲁肃与周瑜力主联合刘备迎战拒曹。孙权纳其言,任其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指挥联军于赤壁大破曹军。周瑜死后,任奋武校尉,担负领兵之责。他严于律己,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军务之暇,手不释卷,故擅文辞,善谈论。

☚ 曹操   周瑜 ☛

鲁肃172—217

三国时吴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出身士族。家富于财,仗义好施,得郡人欢心。初率部属百余人从周瑜至江南,为孙权所敬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他与周瑜联结刘备共拒曹操。孙权采其建议,任为赞军校尉,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瑜死后,任奋武校尉,代领其军。他为人方严,虽在军中,好学不倦,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鲁肃172—217

字子敬。东汉末临淮东城(安徽定远东南)人。豪强大地主。与周瑜友善。东汉末年率宗属徒众避乱江东,建议孙权巩固江东,夺取荆襄,徐图中原。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下,江东人士大都主张迎降。他和周瑜力排众议,促成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任赞军校尉,协助周瑜在赤壁(湖北蒲圻西北)大败曹操。瑜死,代领其兵,坚持与刘备的联盟。终官横江将军。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