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公学
前身是山东公学,创办于1941年4月,是鲁中解放区创办最早的公学。1940年12月根据山东省文化教育委员会决议筹建,其间先后办了两期短期师范速成班,以解决各地抗日小学师资问题。1941年4月在沂南县正式开学.正副校长由田珮之、朱蓂阶担任,设有教导处。共2个中学班和1个师范班。1942年底泰山中学并入,发展为2个师范班、1个中学班、1个补习训练班,共4个班,200余人。1944年,随着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山东公学扩大招生400余人,分设7个队。1944年底,根据全省第三次行政会议关于“教育大改革”的精神,山东公学宣布结束,大部分学员提前毕业,分配工作。1945年1月易名为“鲁中公学”。抗战胜利后,由王子文、卓明分任正副校长。学校逐步扩大,建立了政法、文教、工商3个整风队和财经、工商2个专业队,约600名学生,曾在沂中、沂源、莱芜、新泰等地农村办学。1945年底,泰南中学并入。1946年2月学校由新泰迁至博山原私立颜山中学校址,发展为政治(两个队)、卫生、新生、会计、实业、司法、教师、师范等9个队,学员800余人。1947年,鲁中公学响应华东局关于“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除老弱病残外,绝大部分干部、教师、学员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支前工作。学校仅剩老弱病号五六十人,于1947年5月向渤海区转移,9月驻乐陵一带。随后支前人员陆续回校,又集中成立了教育、群教、实业、会计4个队,300余人。1947年底,鲁中区形势好转,学校迁回鲁中临朐。1948年初大部分学员分配工作,教职员一部分随柳逸去东北,一部分留在财办,一部分去华东建大。1948年2月学校宣布撤消。从山东公学到鲁中公学,办学历时近7年,按照抗大办学方针,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培养了1700余名干部,探索了干部教育经验,是山东老解放区的一所比较正规的干部学校。其办学经验在第二次全省教育会议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