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鬼针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一二年生 > 鬼鍼草 鬼鍼草 guǐzhēncǎo 亦稱“鬼釵”。菊科,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多分枝。葉對生,或互生,三出二回羽狀復葉。春秋開花,黄色,生於枝頂,頭狀排列。瘦果線形,三或四棱,頂具冠毛,易附人、畜身上播子。全草入藥。廣佈我國各地。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鬼鍼草》:“〔集解〕藏器曰: 生池畔,方莖,葉有椏子,作釵脚,着人衣如鍼,北人謂之鬼鍼,南人謂之鬼釵。”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全草 > 鬼釵草 > 鬼針草 鬼針草 guǐzhēncǎo 即鬼釵草。 鬼针草【同义】总目录 鬼针草鬼钗 鬼针草药名。出《本草拾遗》。又名一把针、索人衣、盲肠草、婆婆针、粘身草、脱力草。为菊科植物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 L.或三叶鬼针草B.pilosa L. 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苦,平。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鬼针草spanishneedlesBidens bipinnata L.,又称婆婆针。菊科,鬼针属。一年生草本。为路边、荒野常见杂草。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也见于亚、欧、非、大洋各洲。茎直立,多分枝,四棱形。中部和下部叶对生,三出二回羽状复叶;上部叶互生,羽状分裂。头状花序有梗;舌状花黄色,中性,通常1~4朵;盘花管状,黄色,两性。瘦果线形,棱脊延伸成芒刺。花果期9~11月。全草入药,具清热、止泻、解毒之功效;叶捣汁外敷治蛇、虫咬伤。 鬼针草 1.植株 2. 果实 鬼针草 鬼针草Guizhencao菊科。一年生草本。株高50—100厘米。叶对生,具长柄,二回羽状深裂,小裂片菱状披针形。头状花序,直径6—9毫米;总苞杯形,花托具托片;边花舌状,1—3朵,盘花管状,黄色。瘦果线形,略扁,具3—4棱,长1—2厘米,顶端有3—4枚芒状具倒钩冠毛。分布几遍全国各地。为常见路边杂草。秋季果成熟,常被人和动物携带他处,传播种子,是果实种子借动物传播。 ☚ 金盏菊 苍耳 ☛ 鬼针草guǐ zhēn cǎo《本草纲目》草部第16卷鬼针草(13)。药名。 鬼针草ɡuǐzhēncǎo中药名。出《本草拾遗》。别名一把针、盲肠草、粘身草、刺针草。为菊科植物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 L. 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苦, 平。清热解毒, 消肿止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腹泻、痢疾、阑尾炎、急性肾炎, 煎服: 15 ~30 克。治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煎服并捣敷; 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煎服并熏洗患儿双脚。本品含生物碱、皂苷、黄酮苷、苦味质及鞣质等。鬼针草注射液对小鼠有镇静、镇痛作用, 对实验性胃溃疡有效,可减少胃液分泌量, 降低胃液酸度。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阳性菌有抑制作用。 鬼针草 鬼针草鬼针草,又名刺针草、婆婆针、盲肠草、一包针。始载于《本草拾遗》,原名鬼钗。为菊科植物鬼针草Bidensbipinnata L. 或三叶鬼针草B. pilosa L. 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 凤尾草 天香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