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述志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述志诗》述志诗
(其二) 大道虽遗,见几者寡。 任意无非,适物无可。 古来绕绕,委曲如琐。 百虑何为,至要在我。 寄愁天上,埋忧地下。 叛散《五经》,灭弃《风》、《雅》。 百家杂碎,请用从火。 抗志山栖,游心海左。 元气为舟,微风为拖。 敖翔太清,纵意容冶。 诗人在《述志诗》第二首里,一开始就写出自己“志”产生的时代根源,说明这个“志”并不怪诞,而是客观现实下合乎情理的必然产物。诗人说:“大道虽遗,见几者寡。”这是诗人对东汉末年危机四伏,社会动乱将愈演愈烈的精确的预言。我们知道,当时东汉王朝趋于瓦解,礼崩乐坏,儒家思想统治自然也失去威严,统治阶级内部杀伐频仍,封建军阀大搞割据,农民起义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着,中小地主阶级文人忧生惧死,惶惶不可终日,乱世人生观盛行, 所以产生《古诗十九首》那种“生命短促、节序如流”的感伤, “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苟安,都是社会大动乱的一种曲折反映。在这种社会大动乱中,仲长统正面提出:按照自己的秉性行事没有什么不对,而迁就适应外界就办不到。诗人认为:古今变化错综复杂曲折相连有如锁链,所以思虑再周全去适应是没有用的,最关键的是要自己拿定主意,立定脚跟。面对这种现实,诗人主张: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散儒家“诗、书 礼、易、春秋”那些经典,把诸子百家的书付之一炬,归隐山林,悠游车海,以此保持自己高尚志气和心意愉快。用构成天地万物的元气作为船,用微风作舵,在太空中遨游飞翔,纵意于容貌艳丽,保持身体健康。 这种主张体现了对人生的热爱与珍视。他既无力改变现实,也不愿葬身于黑暗现实的混乱厮杀中,这是在社会动乱中力图掌握自己命运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抗争。当然老庄的“出世”思想不如儒家的“入世”思想积极,但历代进步文人在政治黑暗时期都是拒绝同流合污,不肯同反动统治阶级合作,陶渊明如此,李白也如此。 “出世”,对封建统治起着一种离心离德的瓦解作用。 仲长统《述志诗》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绝望的愤激,如果我们不以辞害意的话,可以从中体会到他热爱人生、珍惜生命价值、对世事有深刻的观察与热烈的爱憎。《后汉书》记载他“后参丞相曹操军事,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这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他的诗文。 从艺术上来说,《述志诗》是完美的四言诗,气魄雄伟,富于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从语言到形象充满瑰丽雄壮的阳刚之美与痛快淋漓的风格, “寄愁天上,埋忧地下”气魄雄伟,对仗工整,历来为人传颂。 《述志诗》述志诗
(其一) 飞鸟遗迹, 蝉蜕亡壳。 腾蛇弃鳞, 神龙丧角。 至人能变, 达士拔俗。 乘云无辔, 骋风无足。 垂露成帏, 张霄成幄。 沆瀣当餐, 九阳代烛。 恒星艳珠, 朝霞润玉。 六合之内, 恣心所欲。 人事可遗, 何为局促? 《述志诗》两首,是诗人对自己人生态度的一种宣言。 在《述志诗》第一首中,诗人先用四种自然界中灵异现象对比:飞鸟逝去,会在地上留下足迹,蝉从幼蛹变化出来,遗弃外壳(蝉蜕),腾蛇死去,弃下它的鳞皮,而神龙最后丧失它的犄角,不再是龙。诗人由此展开他对人生哲学意义的思考:物尚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应有变化的神异本领。他认为修养极高的“至人达士”能变化,能超群拔俗。其特异之处是:乘云不必用辔头,驾风飞行不必用脚。以天上的赤气作他的幄帏帐幕,以夜半雾气作为饮食,太阳作为蜡烛,恒星作为明亮的珠子,朝霞当作温润的美玉。上下四方(六合)之内,可以随心所欲来往,这是多么自由自在?人世间各种纷扰之事完全不值得放在心上,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一生限制在狭小的世俗局促范围内? 诗人的设想多么奇特,多么富于浪漫主义精神!诗人描绘的是一个多么神奇瑰丽的世界,这种“至人达士”多么令人羡慕!这是诗人对人生个人价值的一种全新角度的思考,他力图摆脱污浊尘世的束缚,在理想的天国中遨游,以此来对抗、傲视黑暗的现实。 近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极大,把丰富多采的个性与幻想销融于对封建制度的驯顺服从中,传统的、一种模式的单相思维也牢牢地禁锢着中国人的头脑。仲长统这种异端思想在上述两方面都大胆地提出独特的见解,如同电光石火划破封建统治的夜空,十分珍贵。 当然,仲长统的思想从根本上讲还是道家的“出世”思想, “出世”本身就是对污浊黑暗的现实人生的一种批判、否定、不满和对抗。仲长统对黑暗现实的更具体的批判是体现在《述志诗》第二首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