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送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送别》送别
东风柳丝长,送郎上河梁。 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 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 这是一首写女子送丈夫远行的诗。诗中把女子深沉的爱恋、似水的柔情,表现得很细腻,很丰满,也曲折地表现了古代女子爱情生活中的依附地位。这首诗,明显受到东府诗歌的影响,不事雕琢,质朴无华,有浓郁的民歌之风。 起句, “东风柳丝长”,起兴,作用有二:一是抓住“东风”、“柳丝长”这两个物候特色,点明了时间。二是为人物的出场制造氛围。春风和煦,柳丝依依。按,汉代长安风习,主人送客至霸桥,折柳赠别,折柳遂成送别掌故。乐府诗集收六朝梁陈及唐人折杨柳曲二十多首,大多为伤别之词,由于当时有这样的文化传统,柳丝也就成了离别的象征物。因此,“东风柳丝长”句,在那个时代的读者看来,确能很好地制造了伤别的氛围。古代写别离的诗句中多有柳,即是这个缘故。如李白的《忆秦娥》,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以“柳”创造离别氛围。 以“东风柳丝长”起兴,引出人物及事件,即“送郎上河梁”,夫妻送别,至于桥上。按,上文言,汉长安风俗,送客至霸桥。古送人,至桥分袂,这是个风习。《昭明文选》中,有称李陵诗的《携手上河梁》,也是写送人至河桥而止。因此, “上河梁”,言外之意是即将分袂而去,正是江淹《别赋》说的那个“黯然销魂”的时刻。范云把这首情诗的女主人公放在了感情冲突最尖锐的时分,以展示她美好真挚的感情。 “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写饯行。作者省略了饯行场面的具体描写,而着力刻画了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妻子形象。“泪千行”,极言其伤痛之极,河梁之上,人来人往,竟无所顾忌,为其悲极不能忍抑。 “未尽樽前酒”,暗言饯行举杯之始。举杯伊始,女主人公即悲不能堪、哭哭啼啼,可以想见整个饯行过程的惨淡,意境含蓄。诗句刻画了一个悲悲切切、难舍难离的感情丰富的妻子形象,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写女主人公的苦心。 两地相隔,终日悬思而音书难通,所谓“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怎得不愁?所以说“不愁”,是因为其中有更甚于“书难寄”者。好比说,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则不爱鱼而但求熊掌。非不爱鱼,为其中更有重于鱼者。 “不愁书难寄”,谓不但愁“书难寄”, “但恐鬓将霜”,谓更愁“鬓将霜”。 “但恐鬓将霜”,恐红妆孤守空帏,辜负少年时光,别离漫长,芳华尽逝。“恐”写出了离别前少妇的惴惴心境,也写出了她对丈夫的爱恋。 “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写相嘱珍重之语。 “江上早归航”,人尚未老,先说“归航”,正写出妻子含情的依恋。她实在离不开她深深爱恋的丈夫。 “望怀白首约”,含蓄说明了这对夫妻的恩爱之情。 “白首约”暗示,本来有约在先,本有海誓山盟之情,使人可以想见他们之间美满的如胶似漆的爱情生活。 “白首约”与前“泪千行”相呼应,表现多么深的情意!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感情丰富的少妇形象,她送郎送出城外,一直到桥上才分手,写出她的依恋;饯别时泪下千行,写出她的悲伤;害怕别离漫长,芳华尽逝,写出她的忧惧, “望怀白首约”,写出她忠贞的期望。短短几行诗,表现了女主人公感情的许多侧面,既生动又丰富,有着淳朴的美感。读着仿佛有一股淡雅的芳馨拂来,给人以审美的娱悦和享受。 《送别》
送情人直送到丹阳路, 你也哭,我也哭,赶脚的也来哭。 “赶脚的,你哭是因何故?” 道是: “去的不肯去,哭的只管哭, 你两下里调情也,我的驴儿受了苦!” ——明·冯梦龙辑《挂枝儿》 这首情歌描写了情人送别,一直送到丹阳路依然难分难舍的情景。 “你也哭,我也哭,赶脚的也来哭”,这三个“哭”字,写出了三个人不同的思想感情:你哭,是因不忍跟情人离别;我哭,则因不愿情人远行;赶脚的车夫为什么“也来哭”呢?这个问题很自然地提到了读者的面前。因此,“赶脚的,你哭是因何故?”这句不仅是诗人的提问,也是发自读者内心的问号。好的诗歌就是这样,诗人的诗句足以跟读者的心灵勾通,感情交流,激起共鸣。 “道是: ‘去的不肯去,哭的只管哭,你两下里调情也,我的驴儿受了苦!’”赶脚的车夫这个回答,既朴实无华,又耐人寻味。 “去的不肯去,哭的只管哭”,这就把前面写的“你也哭,我也哭”两个“哭”字作了进一步的区分,原来哭得最伤心的是送行的女方,而即将离别的男方的哭则是由女方的哭引起的。在送行的女方“只管哭”的情况下,男方自然“不肯去”了。情人送别,为什么会这么伤心痛哭呢?须知,这不同于今天情人之间的暂时离别,在那个封建时代,这种离别就很可能带来男方负心、情人永远分手的悲剧。君不见《琵琶记》中的蔡伯喈、《王魁负桂英》中的王魁、《秦香莲》中的陈世美,他们在被情人送别之后,不是一个个皆走上对妻子背义负心的道路么?因此,在这女方送别时的“只管哭”中,该是表现了多么深厚、复杂的感情啊!它蕴含着对那个社会多少痴心女子负心汉的社会悲剧重演的无穷忧虑和耽心。在这一对情侣久久不忍离别,连累及赶车的驴儿老是站着,这自然使车夫感到着急,唯恐他赖以驾车谋生的“驴儿受了苦”。这一转折,就使人们从对情人不忍离别的深切同情之中,转向了对挣扎在饥饿线上的劳苦大众的热切关注。在那个社会,像赶脚的车夫这样的劳苦大众,他们哪有心情去关心谈情说爱呢?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所考虑的只是如何使自己的驴儿多赶车,以求得生活的温饱。这不是由于他们对情人的离别之苦缺乏同情心,而是因为人的第一需要是温饱,贫苦的阶级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得不如此。 由情人之间的送别而涉及到赶脚的劳苦大众的痛苦,使这首民歌的意境显得非常开阔、深邃。而在情人送别时,插上赶脚的车夫,又显得极为自然、贴切,毫无人工穿凿的痕迹。 《送别》送别
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 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陈子良在隋时为杨素记室。入唐后,先后担任过右卫率府长史及隐太子学士等职。《全唐诗·卷三十八》收他的诗十三首。这首《送别》和下首《七夕看新妇隔巷停车》,被选入沈德潜的《古诗源·卷十四》隋诗部分,应是陈子良在隋时的作品。 此诗主题写出征入的妻子对丈夫的怀念。它用代言体,多层次、多转折地深刻反映了隋末人民的痛苦生活。 诗以“落叶”、 “征禽”起兴,巧妙地暗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重重不幸。她很可能自幼即遭漂泊,于饱经忧患之后,刚嫁给一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男人。哪知好景不长,才聚又散;丈夫被征去当兵,而且象高飞的鸟一去不回来了。她独自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忍受着精神的折磨,陷于求告无门的悲惨境地。面对着即将寄往塞外的征衣,她怎能不效当年阮籍的“穷途之哭”呢? “以我穷途泣”两句,含蓄蕴藉,少说有两重意以上。一、女主人公以泪沾衣,固然是情不自禁;但她何尝不痴想以此促使丈夫早早归来呢?二、征衣能否寄达已属疑问;即使丈夫还活着,收到了征衣,察见了泪痕, 并渴望归来,他又怎得自由行动呢?诗人这般写,其揭露杨广穷兵黩武和轻启边衅之意,便不言自明了。 细检全诗,短短四句,而层次、转折几乎无句无之。如“落叶”是一层, “聚还散”是一转折; “征禽”是又一层, “去不归”是又一转折; “穷途”是第三层,而以泣沾衣为出人意料之妙想;末句更进一层,而其言外之旨则隐藏着闺中人更大的悲哀。这样愈转愈深,女主人公怆痛欲绝之状便跃然纸上了。沈德潜《古诗源》评此曰“不堪”,可谓深得堂奥。有情人读此,能不为它愀然于心么? 《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古代一般送别诗的写法,多是借景抒情,这首诗却独辟蹊径。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把友人送了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处即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便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纯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第二句设问,问君向哪里去?用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设问,问得亲切、质朴、直率,表露出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情。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不得意”三字,交代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的郁悒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诗人没有具体写出,也不必写出,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补充。五、六句,写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用不着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那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只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功名利禄的“有尽”、短暂,即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句中有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与鄙夷,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人生穷达升沉的慨叹,还有对隐居山林的欣羡。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意绪。清人沈德潜评这二句: “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 《唐诗别裁集》) 也看出其中包含的曲致远韵。 从全篇看,诗人运用问答的构思方式,既让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自然亲切。这种构思谋篇的方法,后来中唐诗人贾岛在《访隐者不遇》诗中有所借鉴并作了发展。其诗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进一步采取省略问话、寓问于答的手法,在二十个字之中,写了三番问答。而其结句,也是以深邃悠远的白云,表达出钦慕隐士、怅惘不遇等复杂情怀,同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更深一层赏析,王维这首《送别》同其《终南别业》一样,也用了禅法入诗,故富于禅理的情趣。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不直说,而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于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以自然、凝炼、含蓄的文字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便把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丰富的感受,把自己对永恒的大自然无穷无尽难以言说的美的深深体悟,对尘世功名利禄的厌弃、超脱,都凝缩在 “白云无尽时”这一幅意境无限空阔悠长的自然画面之中,从而收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令人寻味不尽的艺术效果。近人高步瀛评这首诗“妙远”(《唐宋诗举要》),可谓精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