髽髻zhuā jì挽发而结于头顶。刘义度《感怀》:昨日方髽髻,如今满贪髯。紫阁无心恋,青山有意潜。 髽髻zhuāji〈名〉梳在头顶两旁的盘成某种形状的发髻。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髮 > 髽髻 髽髻 zhuājì 亦稱“鳥蠻髻”。古代的一種髮式。本爲少數民族男子所梳之髻,後逐漸爲漢族女子與貧士所採用。至明清猶傳不絶。其式盤髮成把,高叠於頭頂,髻尾作尖鋭狀,與椎髻相類。《新唐書·南蠻傳·兩爨蠻》:“烏蠻土多牛馬,無布帛,男子髽髻,女人披髮,皆衣牛羊皮。”唐·袁郊《甘澤謡·紅綫》:“乃入閨房,,飾其行具,梳烏蠻髻,攢金鳳釵,衣紫繡短袍,繫青絲輕履。”《新五代史·吴世家》:“徐氏之專政也。隆演幼懦,知訓尤凌侮之,嘗飲酒樓上,名優人高貴卿侍酒,知訓爲參軍,隆演鶉衣髽髻爲蒼鶻。”明·黄姬水《貧士傳·王賓》:“[王賓]自壞其面。終身獨居無子,髽髻布袍,遊行市中。” 梳在两旁的发髻 梳在两旁的发髻髽(髽子;髽角;髽髻)鬈髻 分梳于两旁的发髻和鬓发:髻鬓 盘于头顶左右两边的发髻:髻鸦 髻丫 古代未成年男孩头顶扎成的左右两个髻:总角 小女孩头上梳的两个髻:丫髻 双鸦 挽在两鬓的发髻:鬓髻 环形鬓髻:鬓鬟 ☚ 各种形状的发髻 耳、鼻 ☛ 0000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