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高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高适702—765唐诗人。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景县)人。早年生活不得意,客居梁、宋(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宋州刺史张九皋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弃官去。天宝十三年(754年)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掌书记。此时年已四十余。安禄山乱起,起用哥舒翰,他得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玄宗西行,他间道追及,向玄宗陈潼关大败真相,揭露宦官和杨国忠误国。随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倖侧目。因反对玄宗以诸王分镇各地,又料定永王李璘必败,引起肃宗重视,授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遭李辅国谗毁,贬为太子少詹事。后出任蜀、彭二州刺史,转升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侵陇右,他出兵牵制,无功,失西州及云山城。召还,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他是唐代有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对当时的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气势雄健高昂,感情真挚爽朗。据传每篇成,即有读者为之传布。和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 高适 高适704—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早年贫寒,生活困顿,仍然“性拓落,不拘小节”,浪迹四方,直至中年。天宝八年因人荐举,中有道科,授封丘县尉,自谓“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后客游河西,入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安史乱起,因镇压永王璘叛乱有功,擢官淮南节度使。后又人川,历官彭、蜀二州刺史,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广德元年复入京,为刑部侍郎,寻迁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或自伤不遇,磊落不平,或送行留别,亦慷慨豪放。边塞诗内容丰富,成就尤高。代表作《燕歌行》、《蓟门五首》等诗风格悲壮苍凉、沉郁雄浑。作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 ☚ 刘眘虚 崔颢 ☛ 高适706—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诗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岑参并称“高岑”。少家贫,尝漫游燕赵梁宋,混迹渔樵。年近五十中“有道科”,任封丘尉,寻弃去。后客游河西,人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安史乱起,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后入蜀,升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肃宗时,历官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代宗时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卒谥忠。原有集二十卷,已散佚,宋人辑有《高常侍集》。 高适 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适) 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 高适才高,颇有雄气。其诗不习而能,虽乏小巧,终是大才。 常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闾巷之间,殆侠徒也。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摹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视诸苏卿之悲愤、陆平原之惆怅,辞节虽离,而音调不促,无以过之矣。夫诗本人情,囿风气,河洛之间,其气浑然远矣,其殆庶乎! 诸小作多慷慨疏放,不拘常态; 长篇自一机轴,颇涉轶荡。 七言古盛于开元以后,高适当属名手。调响气佚,颇得纵横; 勾角廉折,立见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气局深矣。 高达夫调响而急。 史称达夫五十始为诗,而能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辄传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于博奕,才情自远。今读其七言古诸篇,感慨悲壮,气骨风度绝然建一代旗鼓者,盛唐佳品,岂能多得? 达夫歌行、五言律,极有气骨。至七言律,虽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赡,渐入中唐矣。 高适,诗人之达者也,其人故不同。甫善房琯,适议独与琯左; 白误受永王璘辟,适独察璘反萌,豫为备。二子穷而适达,又何疑也? 高、岑五言古、律,俱臻化境,而高达夫尤妙于用虚。非用虚也,其筋力精神俱藏于虚字之内,急读之遂以为虚耳。以此作律诗更难。如达夫《途中寄徐录事》云:“落日风雨至,秋天鸿雁初。离忧不堪比,旅馆复何如?君又几时去,我知音信疏。空多箧中赠,长见右军书。”“君又”、“我知”等虚字,岂非篇中筋力,但觉其运脱轻妙,如骏马走坡,如羚羊挂角耳。且其难处,尤在虚字实对,仍不破除律体。太白虽有此不衫不履之致,然颇近古诗矣。 达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风调别处。 唐人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今读其诗,豁达磊落,寒涩琐媚之态去之略尽。如 《送田少府贬苍梧》曰:“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数奇。”《赠别晋三处士》曰:“爱君且欲君先达,今上求贤早上书。”《九日酬颜少府》曰:“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崔司录宅燕大理李卿》曰:“饮醉欲言归剡溪,门前驷马光照衣。路旁观者徒唧唧,我公不以为是非。”眉宇如此,岂久处坞壁! 高常侍与岑嘉州不同,钟退谷之论,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诸公为一手耳。 常侍七古,慷慨疏越,气韵沉雄,斧凿之痕,一归熔化,才老养优,真承学之典型也。 高适诗,两《唐书》本传并称其“以气质自高”。今即以七古论之,体或近似唐初,而魄力雄毅,自不可及。 其源出于左太冲,才力纵横,意态雄杰,妙于造语,每以俊言取致。有如河中十月,一看思归; 舍下蛩鸣,居然萧索;载酒平台,赠君千里。发端既远,研意弥新,在小谢之间,居然一席。七古与岑一骨,苍放音多,排奡骋妍,自然沉郁。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限法门,当为七言不祧之祖。 高适约702—765字达夫。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少家贫,客于梁、宋。十二岁曾至长安,求仕不遇。遂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归梁宋。年近五十,才由张九皋推荐,中“有道科”,任封丘尉,很快又弃官而去,客游河西,时哥舒翰为河西节度使,高适为其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爆发,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后升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御史大夫、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代宗时,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高适 高适706?—765唐代重要诗人、辞赋家。新、旧《唐书》有传。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少贫寒,潦倒失意。天宝(742—755)中,宋州刺史张九臯荐举有道科,任为汴州封丘尉。非其所好,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安史之乱,适陈潼关败亡之势,迁侍御史。肃宗即位,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迁彭州。又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终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他的赋今存3篇。《双六头赋送李参军》为其早年所作,写博徒之事,惟结尾透出先鸣之意。《东征赋》为天宝三年(744)由梁入楚时作,其体全袭班彪《北征》,亦无特色。《鹘赋》表现他怀才未展、傲岸自负的精神,颇有刚劲豪迈之气,与其诗风相类。有《高常侍集》。 ☚ 高迈 高郢 ☛ 高适?—765唐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少落拓,不治生事。后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不得志,去位。客游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安禄山反,佐哥舒翰守潼关,转滥察御史。及翰败,奏请竭尽禁藏召募死士抗敌。玄宗不纳。永王璘反,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令与江东韦陡、淮西来瑱共讨之。军将渡江而永王败。宦官李辅国恶其敢言,左迁太子少詹事。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上书奏罢东川、西川二节度,复为剑南节度,以减百姓劳敝。肃宗不纳。后梓州(今四川三台)副使段子璋反,率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讨斩之。朝廷以光远兵不戢,以其代光远为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入寇陇右,率军出其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松、维等州为吐蕃所陷。召还,以严武代之。任刑部侍郎,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他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年五十始为诗,有文集二十卷。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高适盛唐诗人。远祖渤海 高适 高适约702—765唐诗人。字达夫,称郡望为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南)人。多年寓居梁宋(今河南省商丘县)一带。开元间,曾游蓟门、燕赵,到过长安、东平。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中有道科,授封丘县尉。天宝十一载,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居陇右数年。天宝十四载冬,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后历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剌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任刑部侍郞,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次年病逝,赠礼部尚书,谥曰忠。今存诗约250首,写到陇右的就有20余首。其最高成就在边塞诗,富有社会内容,悲壮浑厚、感情深切。现存《高常侍集》有多种版本。今人注本有刘开杨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和孙钦善的《高适集校注》。两《唐书》有传。事迹又见《唐才子传》。傅璇琮有《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今人周勋初有《高适年谱》,肖涤非、佘正松有《高适》 (收入《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2卷)。 ☚ 裴迪 杜甫 ☛ 高适 高适约702—765唐诗人。字达夫,称郡望为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南)人。多年寓居梁宋(今河南省商丘县)一带。开元间,曾游蓟门、燕赵,到过长安、东平。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中有道科,授封丘县尉。天宝十一载,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居陇右数年。天宝十四载冬,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后历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剌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任刑部侍郞,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次年病逝,赠礼部尚书,谥曰忠。今存诗约250首,写到陇右的就有20余首。其最高成就在边塞诗,富有社会内容,悲壮浑厚、感情深切。现存《高常侍集》有多种版本。今人注本有刘开杨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和孙钦善的《高适集校注》。两《唐书》有传。事迹又见《唐才子传》。傅璇琮有《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今人周勋初有《高适年谱》,肖涤非、佘正松有《高适》 (收入《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2卷)。 ☚ 裴迪 杜甫 ☛ 高适 063 高适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天宝八年 (749)进士,任封丘尉。后辞职客游河西,入陇右、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先后任淮南节度使,彭、蜀二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终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并有较强的现实性。或写个人早年的坎坷遭遇,或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或反映人民的疾苦。最著名的是边塞诗,写边塞风貌,抒征人思妇之情,描绘战斗场面,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等,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艺术上在音节浏亮,语言整饬之中,贯注着雄直奔放和激昂慷慨的精神。诸体之中,尤擅七言歌行,如著名的《燕歌行》即波澜浩瀚,声情顿挫,给人以深深的艺术感染力。今人有《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和《高适集校注》。 ☚ 李白 杜甫 ☛ 高适 高适706?—765Gao Shi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人(今河北景县),少家贫,客于梁、宋。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遇,后漫游各地,过着“混迹渔樵”的生活,曾与李白、杜甫同游齐赵等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年近50岁,才由人推荐任封丘尉,两年后,又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长官”而辞官,客游河西,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僚。安史乱后,曾历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高适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现实性很强,其中,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他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他曾几次到边远地区,对边疆生活体验深刻,写出了《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等杰出的边塞诗,歌颂守边将士报国立功的豪情,反映从军生活的艰苦和战士们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深沉的忧国爱民之情。其中最著名的是《燕歌行》。它把荒凉绝漠的边塞风光和激烈残酷的战争气氛融和在一起,情调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联,暴露了军中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传为名句。高适还创作了很多反映民生疾苦、讽时伤乱的诗,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东平路中遇大水》,反映了一位正直的文人对时局的忧虑、对民生的关怀。他的咏怀诗数量最多,象《封丘作》、《别韦参军》、《效古赠崔二》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具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而象《别董大》、《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等,寄意真挚,感情深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高适的诗在当时已享有盛名,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尤擅写七古。歌行长篇,波澜壮阔,声情顿挫,最是沉雄激壮。五古质朴古直,接近汉魏古诗气息。七律和七绝也时有佳篇。原有集20卷,已佚,宋人辑有《高常侍集》。 ☚ 王维 岑参 ☛ 高适 高适702—765Gaoshi唐代著名诗人。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少孤贫,有过长期的游历生活。后得人推荐,中“有道科”,出任封丘尉。后弃官,任哥舒翰记室参军。此后历任侍御史、淮南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进封渤海侯,世称高常侍。高适半生的流浪生活,使他有较多机会接近下层劳动人民,所以他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同情百姓疾苦的诗,如《封丘作》等。但最能体现其成就与风格的,则是他的边塞诗。《燕歌行》、《塞下曲》等均为名作。他的诗热情歌颂了将士们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写出了军旅生活的艰苦,征人思妇之离别悲伤。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则深刻地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揭示了军中将士的矛盾,对战士们寄以深切的同情。高适的诗,体兼古今,而尤长于七古。其诗感情深挚,意气俊爽,动人心魄。其笔力深厚,语言豪壮,形成高迈粗犷、苍凉悲壮的基本风格,殷璠《河岳英灵集》说他的诗“多胸臆语,兼有骨气,故朝野通赏其文”。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其诗在当时即广为传布,对后世亦颇有影响。有 《高常侍集》传世。 ☚ 杜甫 岑参 ☛ 高适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寓居梁宋一带,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近50岁才由人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天宝十二年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摹中掌书记。此后历任侍御史、谏议大夫、淮南、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等职,人称 “高常侍”。 ☚ 贾岛 韩愈 ☛ 高适约702—765唐诗人。字达夫,早年居住于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生活贫寒潦倒。天宝八载中举,授封丘尉。后客游河西,任节度使哥舒翰掌书记。历任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剑南节度使、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是重要的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雄厚浑朴,激昂慷慨。《燕歌行》为其代表作。原有集二十卷,已佚,宋人辑有《高常侍集》。 高适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久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早年家境贫寒,潦倒失意,年近50才由人推荐中“有道科”,任封丘尉。不久,弃官投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为掌书记。安史乱起,拜侍御史,迁谏议大夫。后历官淮南、西川节度使,后被招回京,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的诗与岑参齐名,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并称“高岑”。他的诗中虽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但以描写边塞风光及戍边将士生活的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气势豪健,风格雄浑。代表作《燕歌行》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歌颂了战士英勇杀敌,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豪放悲壮,感人至深。另有作品如《封丘作》、《蓟门五首》、《别董大》等,或反映人民的疾苦、或叙写朋友的情谊,情真意浓,格调高逸。原有文集20卷,已散佚,今有《四库全书》收影宋钞本《高常侍集》10卷,其中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等。中华书局1981年版今人编注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较为完备。 ☚ 王维 岑参 ☛ 高适 高适7021——765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性拓落,以建功立业自期,好游侠,与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宝八载(749),经张九皋推荐,中“有道科”,任封丘尉,不久弃职。后为哥舒翰幕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高适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其文、赋流传甚少,但具意志沉雄、风骨高骞的风格,有《高常侍集》。 ☚ 李白 李华 ☛ 高适 高适706~765唐代诗人。宇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开元初, 游长安,求仕不遇。后游燕、赵,梁、宋。天宝初,任封丘尉。寻辞官赴河西,被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召为幕下,充掌书记。安史之乱后,历任侍御史,谏议大夫,淮南、西川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原有集20卷,已散佚。宋人辑有《高常诗集》。令存诗240余首。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其诗以五古和七言歌行见长,边塞诗最为精彩。《燕歌行》为其代表作。它既歌颂了战士的忘死报国,又揭露了将领的淫乐误国: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全诗感情跌宕起伏,格调慷慨悲壮。其赠别诗《别韦参军》、《别董大》亦为感人之作。诗作风格雄厚浑朴,对边塞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崔颢 储光羲 ☛ 高适 高适?—765唐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渤海人。少家贫,不事生业。客于梁、宋,以求乞取给。天宝中,士大夫均以诗歌于进。适年过50,始留意于诗,一学即工,以气质自高。当过汴州,与李白、杜甫结交。宋州刺史张九 ☚ 高珩 高射炮手 ☛ 高适about 700~765Gao Shipoet of the Tang Dynasty.Works: Song of Swallow,etc. 高适702—865唐朝诗人。字达夫。渤海脩(今河北景县)人。出身贫寒,潦倒失意,曾漫游梁、宋(今河南东部一带)。初仕封丘(今河南封丘)县尉,不久投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玄宗西奔,适间道追及玄宗。后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部分诗篇同情民生疾苦,而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兵士生活状况之“边塞诗”为著。《燕歌行》为其代表作。时与岑参齐名,合称“高岑”。有《高常侍集》传世。 高适702—765唐杰出诗人。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南皮)人。少贫寒,开元初, 西游长安,失意而归。壮年时漫游梁、宋。天宝初,得张九皋荐举,中有道科。后客游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为记室参军。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因熟悉军旅生活,所写边塞诗,意境雄浑,情调苍凉, 《燕歌行》尤为杰出。因和岑参同以边塞诗著名,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 高适702?—765唐诗人。字达夫。沧州渤海蓚县(河北沧县)人。早年穷困,狂放落拓,曾漫游梁、宋(河南东部一带)。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辞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之幕为书记。安史乱中,随歌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他间道觐见玄宗于河池(在今甘肃),详陈潼关失守的原因,为哥舒翰辩护。后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的诗以七言歌见长,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兵士生活的边塞诗著称,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代表作为《燕歌行》、《古大梁行》、《别韦参军》等。有《高常侍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