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高攀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高攀龙1562—1626明官吏、东林党首领之一。无锡(今属江苏)人,字存之,又字云从、别号景逸。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行人。因弹劾权贵王锡爵等而触怒神宗,贬为揭阳(今广东揭阳)典史。借事辞归,家居达三十年。熹宗即位,起为光禄寺少卿。又因响应孙慎行弹劾大学士方从哲,受熹宗谴责。天启四年(1624年)拜左都御史。上疏揭发御史崔呈秀罪行。崔呈秀投靠魏忠贤,他反遭严旨诘责,遂辞官归家。后崔呈秀必欲杀之、遣人往捕,他自度不免,留下遗书,投水死。居家时,曾与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为东林党首领之一,时称“高、顾”。有《高子遗书》、《春秋礼义》、《正蒙释》等。 高攀龙 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又字云从、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熹宗时官左都御史。因反对宦官魏忠贤专权,被革职。与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号为“高顾”,为东林党首领之一。后魏忠贤党羽崔呈秀派人往捕,投水死。能诗文。有《高子遗书》。 ☚ 袁宗道 李日华 ☛ 高攀龙1562—1626字云从,一字存之,号景逸。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明代学者、诗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熹宗天启中累官左都御史,因反对魏忠贤一党,被削职为民。讲学东林书院,为东林党领袖之一。后魏党崔呈秀派人往捕,攀龙肃衣冠、草遗表,投水而死。崇祯初追谥忠宪。著有《高子遗书》十二卷等。 高攀龙1562—1626中国明代学者,东林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初字云从,后字存之,别号景逸。常州无锡(今属江苏省)人。21岁举于乡,28岁中进士。后“谒选京师”,历官光禄寺丞、少卿、刑部侍郎,后因直言被谪贬为广东揭阳典史。35岁返乡不仕,专心于讲学著述。43岁时与顾宪成等人重建东林书院,倡济世务实之学。年60重返仕途,官至左都御史。3年后被削职,65岁时遭阉党追捕,沉水自尽。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忠宪。伦理思想上,坚持“以性善为宗”。认为“善即生生之易也”(《答冯少墟书》),“善者,性也。无善是无性也。”(《许敬庵先生语要序》)而“性者何?天理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非人所为。如五德五常之类,生民欲须臾离之不可得。”(《气心性说》)强调道德即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除却“日用常行,人伦事物”外, “别无一事”(《答顾泾阳》)。于天理、良知外,亦提出“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中者停停当当,庸者平平常常,有一毫做作,便不停当,有一毫造作,便非平常”(《明儒学案·东林学案序》),“中即吾之身心是也,庸即吾之日用是也”(《讲义·中庸章》)。视道德修养为头等大事。指出修养的目的就是“复性”,即恢复善的本性。“圣人之学,复其性而已。”(《尊闻录序》)且提出“复性”须“由格物而入”,悟修并重,其所得则必见之于“躬行实践”(《会语》),而后“必归结于治国平天下”(《东林书院志·东林论学语上》)。严天理人欲之辨,提出“无一毫人欲之私”,才能保持天理的绝对纯洁。故有禁欲主义倾向, “货色二字,落脚便成禽兽”(《与揭阳先生》)。高攀龙的伦理思想,总体上创新不多,但其“与世为体”,务实致用之说对后世有相当影响。后人编有《高子遗书》。 高子遗书/高子遗书/高子遗书节钞/高子文集 ☚ 顾泾阳集 高子遗书 ☛ 高攀龙1562~1626Gao Panlongscholar,poet and proser of the Ming Dynasty 高攀龙1562—1626明东林党领袖。字存之,又字云从、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熹宗时,官左都御史,因反对魏忠贤,被革职。与顾宪成在无锡东林学院讲学,时称“高顾”,为东林党领袖之一。后魏忠贤党羽崔呈秀派人往捕,他投水死。著有《高子遗书》。 高攀龙1562—1626字云从,后改存之,别号景逸。明无锡(江苏无锡)人。万历进士。授行人。因疏劾大学士王锡爵等,谪揭阳(广东揭阳)添注典史。未几,辞职归里,家居垂三十年。与顾宪成同讲学于东林书院,时称“高顾”,为东林党首领之一。熹宗立,起光禄丞,天启元年(1621)进少卿,四年拜左都御史。魏忠贤擅权,他首揭阉党崔呈秀等罪状,旋被诬与赵南星同党,与李实通谋。他自度不免,投水死。有《高子遗书》等。 (参考图550)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