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愈合
骨折后经处理和一定时间后重新获得连续及恢复功能者,即为骨折愈合。否则即为骨折迟缓愈合和不愈合。骨折愈合 骨胳有三个胚基可为骨折愈合形成新骨,即
❶骨内膜。
❷哈弗系统(Haversian system),包括许多骨单位及其管内的骨内膜。
❸骨外膜。由这些胚基产生的骨原细胞所转化的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修复骨折和再塑型。骨折愈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骨折端紧密接触,正确的固定和骨折段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如果上述条件理想,骨折可以一期愈合,否则,骨折即二期愈合。
骨折一期愈合: 骨折在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情况下,仅有少量或无外骨痂出现,愈合靠内骨痂。在骨折两端的哈弗管内有毛细血管和发生骨的骨原细胞。血管和细胞都增生。分化成的破骨细胞将哈弗管壁吸收扩大,而成骨细胞则在扩大的哈弗管中陆续产生同心的板层骨,形成新生的骨单位(一条哈弗管和同心的板层骨称为一个骨单位),延伸过骨折线到对侧的骨段。在此以前,两段之间必须有从骨内膜和骨髓形成的内骨痂,骨痂内有网状原始骨。在塑型期新生的哈弗系统经过骨折线将网状骨吸收后,骨折才能坚强愈合。
骨折二期愈合: 可分为三个阶段,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痂改造塑型期。这些阶段逐渐发展和相互交叉,不能机械地分开。
(1)血肿机化期: 骨断裂后,血肿形成,骨折端由于损伤和局部血液供应断绝,有几毫米长的骨质发生坏死,骨细胞消失,细胞所在处仅遗空腔。断端间,血肿凝成血块,它和损伤坏死的软组织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吞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侵入血凝块和坏死组织逐步进行清除机化,形成肉芽组织,转化为纤维组织,这一过程在2~3周初步完成。骨折断端附近骨外膜深层的骨原细胞,短期内即活跃增生,约一周后即开始形成与骨干平行的骨样组织,逐渐向骨折处延伸增厚。骨内膜也有同样的组织学变化,但较缓慢,此期之末,骨折断端间已有纤维组织相连,临床上称为骨折纤维性愈合。(2)原始骨痂形成期: 由骨内、外膜转化的成骨细胞在断端内、外形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钙化而成新生骨,即膜内化骨。两者紧贴在断端骨皮质的内、外两面,逐渐向骨折处汇合,形成两个梭形短管,将两断端的骨皮质及其间由血肿机化而成的纤维组织夹在中间,分别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断端间和髓腔内的纤维组织在局部血循环缺少的情况下,先转化为软骨组织,然后软骨细胞增生;钙化而骨化,即软骨内化骨,形成环状骨痂和腔内骨痂。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的相邻部分是互相交叉的,前者的发展过程显然较后者简易而迅速,故临床上应防止产生大的血肿,使骨折能较快愈合。
(3)骨痂塑型期: 原始骨痂为排列不规则的骨小梁所组成,经破骨细胞吸收死骨和不需要的骨组织,同时成骨细胞按应力需要,产生新骨,最后恢复正常的骨结构和形状。
骨折迟缓愈合和不愈合 肢体各部骨折经过治疗,若在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过去之后,尚未形成骨性愈合时,即为骨折迟缓愈合。若再经过一定的治疗时间,骨折仍无骨性愈合时,则有可能已成为骨折不愈合。造成骨折迟缓愈合及骨折不愈合的因素有:
❶骨折本身条件差,如大块骨缺损,软组织严重剥脱等。
❷骨折端间不利愈合的应力干扰,如肌肉收缩或肢体重力作用对骨折端造成的成角或扭转应力。
❸感染。
❹人为的干扰,如多次粗暴的手法整复、手术造成的骨膜广泛剥离、过度牵引、固定不合要求或时间过短,以及错误的锻炼等。
四肢长管骨骨干骨折经治疗后,到达同类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临床检查如纵轴叩击伤肢仍有疼痛,骨折局部还有压痛以及X线摄片检查见骨折线仍清晰,但两骨折端尚无硬化现象者,即为骨折迟缓愈合。如再经相当时间的正确治疗后,临床检查仍有异常活动存在,X线摄片检查见两骨折端已被密实的骨盖所封闭,且骨盖有浓密的硬化现象,骨折面已平滑及互相分离,即可诊断为骨折不愈合。
骨折迟缓愈合在除去各种发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后,骨折处仍有愈合的可能,故在治疗时,应周密考虑除去各种不利因素,加强有利因素。在适当的外固定下,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利用肌肉在肢体纵轴上的收缩力,使两骨折端紧密接合。骨折不愈合一旦形成后,均须手术治疗方能治愈。但不起主要作用部位的骨折不愈合如腓骨上段可不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