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骨伤科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骨伤科学

骨伤科学

骨伤科学是中医学领域里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损伤疾患的医学科学。骨伤科学的范围随着医学科学发展及治疗手段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历史上对本科有过折疡、金疡、金镞、正体、接骨、正骨和伤科等不同称谓。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各种伤病作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灵枢·经脉》云:“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肉筋骨四肢百骸有赖气血的温煦濡养和经脉的支配沟通,而损伤和疾患的发生、发展与局部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等又有密切的关系。骨伤科疾患往往较多地表现为局部的病变,但局部的肢体是整个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各个局部之间既有互相影响,也与整体有密切的联系。肢体局部的伤病,若波及到整体时,应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阐述骨伤疾患的病机,并以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以及气血辨证等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在研究肢体局部伤病时,则应着重考虑如何恢复和重建肢体的功能和形态。因此,肢体的外形、长度、关节活动幅度、力学分析与检测常是诊断和疗效的重要依据。在治疗上往往需将手法复位、夹缚固定、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骨伤科疾病很早便为人们所认识。早在殷商时代甲骨卜辞和器物铭文中已有疾手、疾肘、疾胫、疾足、疾止等十三种伤病的记载,并已开始使用酒剂来治疗伤病。由于青铜器的广泛使用,骨伤科亦开始使用金属的刀针。
到周代,《周礼》卷九已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其中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这是我国现有最早的医学分科的文献记载。《礼记·月令孟秋》记载:“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蔡邕注:“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记录了当时疡医对创伤所作的诊查和分类,并采用内外治结合的方法治疗创伤骨折,采用化腐生肌的药物处理感染伤口,并能做一些病灶清除手术。
春秋战国至汉代,我国医学有很大进步,完成了《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内经》比较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基本理论。《灵枢·经水》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骨度》还记载了人体骨胳的长短、大小、广狭,按头颅、躯干、四肢各部折量出一定的标准分寸。《灵枢·经筋》论述了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素问》还阐发了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以及“气伤痛,形伤肿”等理论,这些医学基础理论促进了骨伤科的发展,一直指导着骨伤科的医疗实践。《灵枢·痈疽》详细论述了痈疽的成因、表现及辨证治疗规律和截除病残肢体的治疗手段。其中列举了大疽、疵痈、股胫疽、兔齧等骨关节化脓性疾患,采用内外兼治,即内服清热解毒药物和切开排脓、外敷膏药的方法,还记载了关节流注切开引流的禁忌和指征:“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灵枢·刺节真邪》记载“骨蚀”病名及其病因、病机,《内经》还论述了痿躄、筋痿、肉痿、骨痿、脉痿等肢体畸形的病因病理,指出痿证可引起关节的畸形。在治疗上亦已广泛使用针灸、熨贴、按摩等外治法。《吕氏春秋·季春纪》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主张用活动机体的方法治疗足部“痿躄”,为动静结合的功能锻炼奠定理论基础。公元前三世纪,名医仓公有两例完整的骨伤科病案,一为举重致伤,一为堕马致伤,记载了主诉、病史和治疗经过。《神农本草经》记载王不留行、续断、泽兰、地榆、扁青等23种药品用于骨伤科内服或外敷。《左传》已有“折肱”、“折股”的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抄写于秦汉之际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金伤、刃伤、外伤出血等多种外伤疾病,以及多种止痛、止血、洗涤创伤感染伤口的治疗方法和方药,并记载了“痉者,伤,风入伤,身信(伸)而不能诎(屈)。”指出破伤风是创伤后的并发症; 《帛画导引图》就绘有动作形象和文字注明,应用导引练功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脉死候》已有“折骨绝筋”和“折骨裂肤”的记载,对筋骨损伤及开放性骨折已有一定的认识;《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的“肩以脱,臑以折”,即肩关节脱位和肱骨骨折; 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采用了麻沸散麻醉,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此外,还创立了五禽戏,指出体育疗法的作用和重要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骨伤科在诊断和治疗技术方面也有显著的提高。晋代葛洪著《肘后救卒方》,首先记载了颞颌关节脱位口内整复方法: “令人两手牵其颐已,暂推之,急出大指,或咋伤也。”这种整复方法,直至现在还普遍沿用。他还首先记载了使用竹简夹板固定骨折,指出固定后患肢勿令转动,避免骨折重新移位,同时夹缚松紧要适宜。对外伤性肠断裂采用桑皮线进行肠缝合,还记载了烧灼止血法,并首创了以口对口吹气法抢救卒死的复苏术。
南北朝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书,对金疮和痈疽的诊治有较详尽的论述。当时已采用切开复位治疗骨折,《北史·长孙翼归传》中有:“堕马折臂,肘上骨起寸余,乃命开肉锯骨”的病例记载。
隋唐时代的医学发展愈益趋向专科化,骨伤科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对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技术方面,又有很大的发展。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探求诸病之源、九候之要,载列证候1720条,为我国第一部病理专书,该书载有骨伤科疾病多种,有“金疮病诸候”二十三论,“腕伤病诸候”九论。对骨折创伤及其并发症的病源和证候有较深入的论述,对骨折的处理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治疗方法。该书指出软组织断裂伤、关节开放性损伤必须在受伤后立即进行缝合,折断的骨胳可采用线缝合内固定,开放性骨折应清除异物和碎骨,按一定技术操作规程缝合伤口。否则,伤口内因有碎骨、坏死组织、异物存在或血液积留,可引起化脓,伤口不愈合。同时介绍了外伤性肠断裂突出腹外的处理方法,以及“以生丝缕系绝其血脉”的结扎止血法。描述了肢体损伤出现循环障碍、神经麻痹和运动障碍的症状。在内伤方面,已提出了重视内损与伤五脏的处理。此外,该书将化脓性骨感染分为附骨痈肿和附骨疽两种类型,并加以论述。对骨肿瘤的局部症状和性质也作了描述。
唐朝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损伤瘀肿和颞颌关节脱位整复后可采用蜡疗和热敷,以助关节功能的恢复。王焘著 《外台秘要》对骨折、脱位、伤筋、内伤、金疮和创伤危重症亦有较详细的论述,并主张用毡做湿热敷,减少损伤肢体的疼痛。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它阐述骨折的治疗原则为复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和药物治疗,指出麻醉后整复骨折,在复位前要先用手摸伤处,识别骨折移位情况,采用拔伸、捺正等手法,骨折复位后,将软垫加在肢体上,然后用适合肢体外形的杉树皮夹板固定,对动静结合的理论有更进一步的阐发,该书指出:“凡曲转,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要转动……时时为之方可。”对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比隋代又更进一步,采用经过煮沸消毒的水将污染的伤口和骨片冲洗干净,用快刀进行扩创,将断骨复位,然后用清洁的“绢片包之,不可见风着水。”该书还首次描述了髋关节脱位,并将其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两种类型,采用手牵足蹬法治疗髋关节后脱位,采用“椅背复位法”整复肩关节脱位。书中还载有40余方,有洗、贴、掺、揩及内服法,并为后世骨伤科用药奠定了基础。
宋元时代,医学学术争鸣加速了骨伤科的发展,整复方法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进步。宋代的医事制度分为九科,内有疮肿兼折疡科和金镞兼书禁科。《圣济总录》对腹破肠出的重伤亦有合理的处理方法。张杲在《医说》中介绍了采用脚踏转轴及以竹管搓滚舒筋的练功方法,并采用切开复位治疗胫骨多段骨折。《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记载了小儿先天并指的截除术。《夷坚志》卷十九 《邢氏补颐》记载了在颌部施行类似同种异体植骨术的病例。《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很有价值的法医学专书,其中也记载了不少检查外伤的方法。元代在医制十三科中,除了金疮肿科之外,又成立了正骨科。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在骨伤科学上有伟大的成就,他继承了唐代蔺道人等的经验,系统地整理了元代以前的骨伤科成就,并有创新和发展,使骨折和关节脱位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更臻完善。他认为“攧扑损伤,骨肉疼痛,整顿不得,先用麻药服,待其不识痛处,方可下手”。麻药用量按患者年龄、体质及出血情况而定,“已倒便住药,切不可过多”。危亦林首先采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该书指出:“凡锉脊骨不可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吊起,坠下身直,其骨使自归窠,未直则未归窠,须要坠下,待其骨直归窠,然后用大桑皮一片,放在背皮上,杉树皮两三片,安在桑皮上,用软物缠夹定,莫令屈,用药治之。”该书指出髋关节脱位的诊治:“此处身上骨是臼,腿根是杵,或出前,或出后,须用一人手把住患人身,一人拽脚,用手尽力搦归窠,或是锉开,又可用软绵绳从脚缚倒吊起,用手整骨节,从上坠下,自然归窠。”又把踝关节骨折脱位分为内翻、外翻两型,并按不同类型施用不同复位手法,指出:“须用一人拽去,自用手摸其骨节,或骨突出在内,用手正从此骨头拽归外,或骨突向外,须用力拽归内,则归窠,若只拽不用手整入窠内,误人成疾。”李仲南著《永类铃方》除介绍蔺道人的经验外,也有新的骨折整复方法记载。如采用过伸复位法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其复位方法是患者俯卧门板上,双手攀门板一端,医者两人捉两足牵引、抬起,一医者用手按压骨折处。此法与危亦林悬吊复位法原理相似。
明清时代的骨伤科理论进一步得到充实、提高,正骨手法和固定方法都有较大的发展,骨伤科专著也逐渐增多。明代太医院制度十三科, 其中有接骨、金镞两科。 朱等编《普济方·折伤门》中专列总论,强调手法整复的重要性,并介绍用“伸舒揣捏”整复前臂双骨折和胫腓骨骨折,对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创用了“将掌向上,医用手撙损动处,将掌曲向外捺令平正”的整复手法,并采用超腕关节固定; 用按压复位,抱膝圈固定法治疗髌骨骨折等,还提出了以“粘膝不能开”和“不粘膝”来鉴别髋关节后脱位和前脱位的诊断方法。薛己著《正体类要》二卷,上卷论正体主治大法及扑伤、坠跌、金伤等治验医案,下卷附诸伤方药,处方立论,重视脾肾,辨证内治,尤为中肯,很有临床价值,该书陆序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阐明了骨伤科疾病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对骨折有较精辟的论述,指出肱骨外科颈骨折若向前成角畸形,则用手巾悬吊腕部时置于胸前,若向后成角,则应置于胸后。对骨折的内收、外展类型有所认识,同时他指出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整复时上臂必须内收,如此断骨才能很好复位。该书还把髌骨损伤分为脱位、骨折两类,而骨折又分为分离移位与无移位两种,分离移位者,主张复位后用竹箍好,置膝于半伸屈位。对胸腰椎骨折,创用了非过伸复位法,不稳定的脊椎粉碎性骨折采用此法复位就比较安全。对髋关节前脱位,采用将患肢在牵引下内收的方法进行整复。《金疮秘传禁方》记载了用骨擦音作为检查骨折的方法,处理开放性骨折时,主张把穿出皮肤已污染的骨折端切去,以防感染,并介绍了各种骨折的治疗方法。
清代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以前的骨伤科经验,对人体各部位的骨度,内外治法方药记述最详,既有理论,尤重实践。该书把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并运用手法治疗腰腿痛等伤筋疾患,使用攀索叠砖法整复胸腰椎骨折脱位,并主张于腰背骨折处垫枕,保持脊柱过伸位,以维持其复位效果。并创制和改革了多种固定器具,例如,对脊柱中段损伤采用通木固定,下腰损伤采用腰柱固定,四肢长骨干骨折采用竹帘、杉篱固定等。沈金鳌著《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对内伤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有所阐发。此外,钱秀昌著《外科补要》记载了髋关节后脱位采用屈髋屈膝拔伸复位法整复。顾世澄著《疡医大全》对跌打损伤及一些骨关节疾病有进一步的论述.胡廷光著《伤科汇纂》、赵廷海著《救伤秘旨》、赵竹泉著《伤科大成》等亦系统详述了各种损伤的证治,并附有很多病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中医政策的贯彻,全国各省市先后建立了中医学院、骨伤科医院或骨伤科研究机构,编写出版了中医骨伤科学的专著、教材和词典,各地著名老中医的骨伤科经验得到整理和继承,专业技术队伍迅速成长和壮大,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有北京杜自明、刘寿山、上海石筱山、魏指薪、王子平,天津苏绍三,河南高云峰,广东何竹林、蔡荣,四川郑怀贤,山东梁铁民等。中西医骨伤科界还团结合作,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损伤方面作出了相当的成绩。
三十多年来,骨伤科界系统整理了中医的理伤手法,进行夹板材料力学测定和中草药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开展了肾主骨和活血化瘀等理论研究,运用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和医患合作的原则治疗骨关节损伤,取得了损伤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患者痛苦少及并发症少等良好效果。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已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如对四肢骨干骨折以及踝、肘关节和腕舟骨骨折等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有了较大的进步;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垫枕练功法治疗,疗效良好;陈旧性畸形愈合骨折采用手法折骨,然后按新鲜骨折处理,获得满意疗效; 开放性骨折采用中药外敷创面,促使骨面生长肉芽,愈合后瘢痕柔软,功能良好; 附骨疽采用中药内外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采用牵引、按摩推拿、中药离子透入和内服中药等综合疗法,效果较好;骨折整复的器械和固定器械也有了进一步改进和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工农业机械化和高速交通工具的应用,各类损伤的发生也必将出现一些新问题,人类对伤病康复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就向中医骨伤科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从自然科学发展史来看,各门科学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按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今后应继续发掘整理中医骨伤科历代文献和传统的经验,不断吸取现代科学的成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使中医骨伤科学的迅速发展,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 中医骨伤科学   骨伤病因 ☛
000194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