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铃薯栽培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马铃薯栽培史history of potato cultiva-tion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原产南美洲,17世纪中叶引进中国。
马铃薯又名洋(阳、羊)芋、山芋,北方多叫做土豆、山药蛋,闽、广一带则称为荷兰薯、爪哇薯。其栽培史与新大陆的农业起源时间大致相同。远在16世纪西班牙人到达南美洲以前已经传播到许多地方。马铃薯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和途径可能是多次、多途径的。中国文献上最早记载马铃薯的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的福建《松溪县志》,但国外文献提到荷兰人斯特儒斯(Henry Struys)在1650年(顺治七年)访问台湾时已看到有马铃薯栽培。对照中国称马铃薯为荷兰薯、爪哇薯,似可说明马铃薯最初可能从南洋或荷兰引进,先在台湾种植,然后传入闽、广等地。至于晋陕一带的马铃薯,可能由法国和比利时的传教士传播到西北各地。东北的马铃薯则可能由俄国人传入;山东马铃薯由德国人带入;四川马铃薯由美国、加拿大的传教士引入。马铃薯引进后不像甘薯那样引人注目,直到19世纪中叶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的“阳芋”条里才比较具体地描述了马铃薯的植物学性状。
马铃薯早期的栽培技术大抵沿用西方成法,后来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马铃薯忌连作,欧洲多采用7年轮作制,中国农民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创造了多种形式的轮作复种制度。据20世纪初年的《播种洋芋方法》介绍,马铃薯的整地及施用基肥的要求是:“未下种前……先将田耕一犁深,约五寸许。施基肥或堆肥、或枯苜蓿草、或草木灰(马粪、人粪皆不大相宜)……以锄或钩将田中废草剔除,务使满田之内无一根野草,无一片碎砖为止。”马铃薯的栽植时期,各地多参照欧洲以气温升至10℃时为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因地相时而行。据同书介绍栽薯方法宜“择小雨后,天气晴爽(土润而不湿)将土锄松,然后下种”。根据土质不同,锄松至一定深度,然后按行距1尺开槽,株距1.2尺栽种。“种播下后,野草发生,农人须不时拔去之。待小芽出土则取两旁细土轻轻壅护此出土之芽。如发五六芽只留强壮者三枚,余均除去,以促新芋之长成”。
马铃薯块茎形成期需吸收大量肥料,因此宜早施追肥。19世纪欧洲各国栽薯已开始应用化肥,中国农民“尚无此等肥料,惟于花蕾未生之前,再施厩肥数次”。关于虫害防治,至19世纪后期已能应用石硫合剂进行防治;对于病害,如晚疫病,直到20世纪才逐步采用喷药、轮作、育种等比较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在选育种方面,各地农民曾培育出许多高产、质优、抗退化和生育期短的多种生态类型的优良品种以满足各种不同栽培的需要。
马铃薯适应性广,清末《致富纪实》称它“最宜高寒、亦能耐旱”,一般粮食作物难以生存的贫瘠土壤、深山苦寒的边远地带,马铃薯亦能立足。马铃薯生育期短,宜于播种的季节较长。《致富纪实》说“三月种,五月熟;取子再种,七月又熟;又种,九月又熟”可以达到“一岁三熟”,因此马铃薯也是比较理想的抗灾备荒作物。
马铃薯的食法很多,除作主食外,还可以做芋粥,其“味不劣而极养生”。又能制成芋丝、粉条、芋干等,便于贮藏运输。此外,马铃薯还是一种常用的蔬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