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嵬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本篇作于乾隆十七年(1752)作者赴陕西任职途经马嵬坡时。马嵬坡在今陕西兴平县西二十五里,因安史之乱玄宗幸蜀时发生马嵬事变,为杨贵妃死处而闻名。历代诗人多有题咏,而无出《长恨歌》右者。《长恨歌》重在歌咏玄宗杨妃生离死别之执着苦恋,并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此诗一起即请《长恨歌》靠边站,原来他想到了杜甫《石壕吏》中所写的那一家夫妇、父子、婆媳、兄弟之间的生离死别,以为民间遭受的乱离之苦,其苦有甚于帝妃者。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长生殿”本为帝妃七夕盟誓之所(见《长恨歌》),而帝妃血泪实和流于马嵬,“泪比长生殿上多”是一种灵活的措辞,与“泪比马嵬坡下多”意同,而更能使人联想到长生殿之密誓和“他生未卜此生休”的意思。 这首诗立意高妙,艺术上的独创性表现在用诗评的方式,搬出唐诗名篇《石壕吏》来压同样是名篇的《长恨歌》,以发表史论,因而既易懂又新警,既明快又含蓄。 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马嵬”,在今陕西兴平县马嵬镇。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为避安禄山叛军,玄宗仓皇奔蜀。行至马嵬驿,卫兵杀死杨国忠,玄宗赐死杨贵妃,遂葬贵妃于马嵬坡。中唐诗人白居易依李杨爱情故事,写下著名的《长恨歌》,一方面批评唐玄宗李隆基沉缅个人感情荒于国事,一方面又对李杨爱情的悲剧结局深表同情。其诗末尾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诗首句的“当年长恨歌”,即指此而言。值得玩味的是,作者于此五字之前冠以“莫唱”二字,并以下句的“亦自”与之呼应,则其意义自明。帝妃之恨固然为恨;可是,百姓之中这种怅恨又有多少呢?天上“银河”,隔断了牛郎、织女,而人间银河又何尝没有呢? 盛唐诗人杜甫曾写有著名的“三吏”“三别”组诗,描写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悲巨痛,《石壕吏》即为其中一首。此诗写官吏夜间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去从役。诗末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本诗“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二句即咏此事。“长生殿”是唐代华清宫中的宫殿,白居易《长恨歌》提及此殿,故本诗以此殿指代李杨悲剧。 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帝妃之情,经白居易《长恨歌》、洪升《长生殿》传奇等诗歌、戏曲的传唱,愈炒愈热,成为文人学士久唱不衰的传统题材,个中原因,笔者于此不作探究,但这的确是一现实。袁枚此诗却冷静而尖锐地指出,民间百姓中的夫妻别离之苦远甚于帝妃别离之苦。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做此论者的确寥若晨星。作为封建社会政治中心人的帝王,他们的悲欢离合受到人们较多的注意,本无可厚非。但是,人们不应只看到他们,还应当看到,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往往比帝王后妃生活得更加艰难,也更值得人们去关注,去帮助。 马嵬(清)袁枚
【题解】 作者还有一首《再题马嵬驿》,两诗均借唐明皇、杨贵妃故事生发。此诗尤与寻常写马嵬坡诗意旨不同,可谓别出机杼。 【作者】 袁牧,清代诗人,生平见前江苏《摄山纪游二首》诗。 【注释】 ①长恨歌:唐白居易有长诗《长恨歌》,咏杨贵妃与唐明皇事。②有银河:喻夫妻被迫分离之事。民间传说天上织女下凡嫁牛郎,生一子一女,织女为王母捉回,牛郎担负子女上天追赶,王母划银河一道将他们隔开,只许每年七月初七通过鹊桥相会。③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杜甫有《石壕吏》、 《新婚别》诗。前者写战乱之中,胥吏夜捉丁壮,老妇控诉三子皆戍事;后诗写一对新婚夫妻,丈夫被征,被迫暮婚晨别。④长生殿:唐宫殿,在华清宫内。传说玄宗与杨贵妃天宝十年七月七日夜,在此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妻,誓毕,执手鸣咽。 《马嵬》 七言绝句。袁枚作。共四首, “莫唱当年长恨歌”是第四首。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将杜甫的《石壕吏》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所描述的事件结合起来加以比较评论,从民生疾苦的角度指出“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立意新颖,脱尽窠臼,一转一合,别有韵味。 马嵬
这首诗,乍看,信笔写来,不加雕饰,显得非常平淡。然而真正的好诗正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这首诗的“平淡之境”正是这样造成的。 从内容看,它的蕴藏非常丰富。看到诗题《马嵬》,自然就会想到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史之乱”起,李隆基仓皇奔蜀,至马嵬驿,六军不发,迫使他忍痛赐杨玉环自缢,这幕历史的悲剧。白居易的《长恨歌》即写此事。白诗中虽对“汉皇重色思倾国”招致朝纲紊乱,酿成“安史之乱”有所指责,但更多的是表现唐明皇一往深情,对爱情坚贞不渝。这首诗破题即对白诗大作针砭,认为《长恨歌》所描写的帝妃的生死离别尽管哀婉动人,但比起民间夫妻被徭役离乱所逼造成的生活悲剧算得了什么呢? 因此,缠绵悱恻的《长恨歌》还是“莫唱”为好吧! 第二句“人间亦自有银河”,就是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写平民中恩爱夫妻的生离死别。第三、四句再具体说明为什么李、杨爱情悲剧不值得歌唱。杜甫的《石壕吏》描写“安史之乱”中官吏强征民夫,害得百姓家破人亡。他们,“泪比长生殿上多”。当年七夕,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中、长生殿上,执手相对,海誓山盟,以至化浓烈的情爱为凄清的呜咽。这种热恋中的淡淡的哀愁比之“石壕村里夫妻别”实在算不了什么。 在有关爱情题材的诗歌中,以帝妃的爱情悲剧衬托平民的爱情悲剧,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也是罕见的。在众多咏马嵬的诗作中,这也是立意新奇的一首。作者写这首诗不是把眼睛只盯在唐玄宗和杨贵妃身上,既没有替天子分忧:“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也没有为贵妃写怨:“地下阿瞒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罗隐《帝幸蜀》),而是高瞻远瞩,纵览天下,反思历史,从宏观上进行对比,在比较中作出判断,从而寄同情于“石壕村”的黎民百姓,表现出“君为轻、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同时揭示出恰恰是帝妃沉缅酒色酿成自己的悲剧,也给黎民百姓带来更大的悲剧。这首诗以它这种高度的思想性同时也为它在艺术上带来一个显著的特点——高度的概括性。 一般说来,写诗要用形象思维,应该运用形象思维的表现手法——“比兴”。但这首诗却只用“赋”,以议论结构全篇。“以议论为诗”,宋严羽认为“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沧浪诗话·诗辨》),而袁枚的这首诗却清新流畅,没有枯燥的说理腔调,究其原因,一是说理而不用逻辑推理,出之于形象的对比:长生殿——石壕村,天子贵妃——村野夫妻,一是乐尽哀来,一是苦极悲生……对比极为强烈,议论不失生动;二是巧妙地借用两首著名的唐诗——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杜甫的《石壕吏》进行议论,用这两首诗中叙述的故事作为典型事例,就事说理,使读者的思绪沉浸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受到形象的感染;三是在议论中包孕着深沉的感情,从而以情说理,感情更为激越,为疏淡的字眼涂上了浓烈的感情色彩。 马嵬[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②,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③,无复鸡人报晓筹④。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⑤。 如何四纪为天子⑥,不及卢家有莫愁⑦?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商隐《李义山诗集》。《马嵬》共二首,此首原列第二。马嵬,在今西安兴平县,唐置驿站。《旧唐书·杨贵妃传》载,安禄山叛乱,潼关失守,玄宗、贵妃等西奔,至马嵬,军变,诛杨国忠,玄宗被迫将贵妃缢死于佛室。②更九州,更有九州。《史记·邹衍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所谓九州也。”③虎旅,此指扈从玄宗的禁卫军。柝,军中器具,晚上用来报更。④鸡人,皇宫中负责报晓的人。《汉官仪》:“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⑤据陈鸿《长恨歌传》载,玄宗、贵妃曾“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见之日。⑥四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此举其成数。一纪为十二年。⑦莫愁,南朝民歌中经常提到的美女,无名氏《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子字阿侯。” 〔分析〕 这是一首以唐玄宗和杨贵妃故事为题材的咏史诗。诗题为“马嵬”,已点世上闻名的“马嵬之变”的题意。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首联劈空而起,夹叙夹议,精警的语句,饱含着感情色彩。相传杨贵妃死后,玄宗思念不已,曾派方士前去寻觅其魂,方士声称在海外蓬莱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并带回昔日订情信物及“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此诗首联高度概括了这类故事传说,意思是说:他生之约,渺茫难信;此生一死,相会无期。其中“徒闻”二字,说明这是道听途说,是空想而非真实,因此就否定了方士的胡说八道,把读者从虚无飘渺的神仙世界中,逐渐引入苦难的人寰尘世。下句“未卜”一词,表明作者对“他生”之说不以为然的态度,由此引申,对唐玄宗的悲切“思念”与杨贵妃的坚订来生婚约,隐含讥讽之意。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中间二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采用倒叙与对比等艺术手法,想像当日马嵬之变的情况。颔联“空闻”句,紧承上联“此生休”而来,强烈地渲染了环境的危险及气氛的紧张,形象地描绘出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出逃时的狼狈之态。为什么一个文治武功赫赫有名的君主,会落得这样的下场?诗人避开正面的回答,而采取了倒叙昔日宫中的“太平”盛况来作艺术对比。唐玄宗原是太平天子,后期荒淫腐败,沉湎酒色,安然高卧,等待鸡人报晓。孟子曾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唐玄宗平时的骄奢淫逸的太平生活中,早已蕴藏了“虎旅鸣宵柝”的深刻危机。“此日六军同驻马”上承“空闻”句,明写马嵬之变。在这里,诗人并没有注意人声鼎沸的喧闹,更没有着眼于鲜血淋漓的可怕场面。而是避实就虚,只淡淡地画出六军不发的情景,仓皇奔蜀,后有追兵,本该全速前进,却偏又六军“同驻”而不前。这样写,留给读者更多的思索余地,较之对惊天动地的兵乱作直接描叙,更觉含蓄不尽。因为“六军同驻马”以后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应如何评价和吸取教训?这一连串的问题,读者尽可能在广泛的艺术联想中,根据历史记载和传说故事来加以丰富和发展。接着的“当日七夕笑牵牛”句,是对所以发生“六军同驻马”危机的委婉回答。意思是说,此日生离死别,正是当年荒淫腐败的结果,写昔日情意缠绵的欢爱,正是为了反衬今日国破人亡的悲苦。两联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跳跃很大,马嵬与宫廷、今日之悲与昔日之乐,形成了鲜明的艺术对比,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结构上,中间两联既是承接,又是转折,它们上承首联之起,下启尾联之结。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尾联以问句作结,有水到渠成、一语破的之妙。唐玄宗一生做了四五十年皇帝,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但到最后,却弄得国破家亡,连一个宠妃也保不住。这个历史教训的确发人深省,但诗人避开了直接议论和正面回答,而是再度采用强烈的艺术对比,让事实来启迪人们的思考。莫愁是古代传说中的洛阳女子,这里借以泛指民间女子。尾联二句的大意是慨叹唐玄宗做了半世皇帝,却不及民间夫妇真情相爱,能白头偕老。这是以下层人民的纯真之情和恩爱生活,来与统治者重色贪欢,导致国难,酿成绵绵长恨作对比。全诗以冷冷一问收结,语极蕴藉,有余味无穷之妙。 在历史上,歌咏马嵬之变的诗篇很多。但多对唐玄宗持同情态度,而把祸国罪责推卸给杨贵妃。就是诗圣杜甫,也难免持传统偏见,如《北征》写马嵬之变一段。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在批判的同时,又对李杨的爱情悲剧,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与前人相比,就可看出李商隐独具只眼,认为唐玄宗应负国破人亡的主要罪责,从而作出了不同前人的评价。这样的艺术构思,新颖而不落俗套,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在总结历史教训中,寓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全诗对比鲜明,用笔委婉,极耐咀嚼,韵味无穷。语言也极富于表现力。尤其是诗中虚词的运用,很是微妙。“徒闻”、“未卜”、“空闻”、“无复”等,暗持讥讽批判,意随笔到,感情尽出。 〔评说〕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诗眼》云:文章贵众中杰出,如同赋一事,工拙尤易见。……马嵬驿,唐诗尤多,如刘梦得‘绿野扶风道’一篇,人颇颂之,其浅近乃儿童所能。义山云:‘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语既亲切高雅,故不用愁怨、堕泪等字,而闻者为之深悲。‘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如亲扈明皇,写出当时物色意味也。‘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益奇。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 何焯《义门读书记》:“纵横宽展,亦复讽叹有味。对仗变化生动,起联才如江海,……落句专责明皇,识见最高。” 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人七律》:“‘六军’、‘七夕’,‘驻马’、‘牵牛’,信手拈来,颠到成文,有头头是道之妙。”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起句破空而来,最是妙境,况承上首(指《马嵬》二首其一),已点明矣,古人违章之法也。次联写事甚警。三联排宕。结句人多讥其浅近轻薄,不知却报沉痛。唐人习气不嫌纤艳也。” 马嵬〔1〕马嵬,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是天宝十五年马嵬兵变、杨贵妃被缢杀之地。是年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带着六宫由长安逃往四川,途经马嵬坡,六军驻马,禁军兵变,请诛杨氏兄妹。杀丞相杨国忠父子,诸军仍不服,玄宗遂缢死杨贵妃。杨贵妃时年三十八岁。唐人以马嵬兵变为题材的诗不少,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即以此为题材,李商隐却有自己独特的立意。原题二首,这是第二首。 〔2〕更九州:作者原注:“邹衍云:九州之外,复有九州”。战国学者邹衍创“大九州”学说,认为中国九州总名赤县神州,海外还有像赤县神州这样大的九个陆地,为海外九州。传说杨贵妃死后,有蜀地方士向唐玄宗说在海外蓬莱仙山见到她。白居易的《长恨歌》曾借用这个传说。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李商隐用“徒闻”(徒然听说)二字,表示这个传说的渺茫。他生未卜此生休:白居易《长恨歌》写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妇,李商隐则说,来生未可预料,今生的恩爱却是终结了。 〔3〕“空闻”二句:虎旅,指皇帝的警卫禁军。传,一本作“鸣”。宵柝(tuo),夜晚巡逻的梆子声。柝,指报更的刁斗声。“空闻”二字寓禁军将发生兵变,巡更并不为警卫皇帝。鸡人,皇宫不养鸡,专设报晓之人叫鸡人。筹,更筹。古以铜壶滴漏计时,更筹是壶中的浮标。二句写马嵬兵变的当晚,禁军不再警卫皇帝,也再无鸡人来报晓。 〔4〕此日:指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马嵬兵变那一天。六军驻马:全部警卫军停止前进。当时:指天宝十年七月七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长生殿誓约之时。笑牵牛: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当时讥笑牵牛郎和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夕,不如他们日日夜夜世世相守。《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5]四纪:十二年为一纪,玄宗作皇帝四十五年,将近四纪。莫愁:莫愁是东晋时洛阳民间美女,嫁为卢家妇。 李商隐的这首七律,在以马嵬驿为题材的诗篇中别有格调,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比较,立意明显不同,全诗贯穿批判精神,立意较胜一筹。在章法上首联先从杨贵妃死后传闻着笔;中间两联回忆兵变之日和恩爱盟誓的往事;尾联以诘问作结。联联用对比,句句寓讽嘲,铺叙中有咏叹,作结以警策语启反思。尾联的诘问,更冷峻而深刻,尖锐而辛辣地批判了唐玄宗的虚伪自私,以及在这场悲剧中的软弱无能。诗的格律严整,对仗极为工巧,但又如信手拈来,流畅自如,无斧凿之痕。 马嵬
《马嵬》诗,李商隐曾作了二首,其一为七绝,其二为七律,即本诗。以“马嵬事变”为题材的“马嵬吟”,代不乏人,但以唐人咏唐事者居多。在诸多诗中,一般都归罪贵妃,斥她为祸首。李商隐却别出心裁,把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唐皇——李隆基。 马嵬,即马嵬坡,故址在今陕西兴平县境。唐天宝十五载(756)夏天,安史叛军直逼京都长安,唐玄宗偕爱姬杨贵妃,及宰相杨国忠等仓皇出逃。在途经马嵬驿时,随驾禁军发生兵变,迫使玄宗处死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贵妃玉环即自缢于佛室,时年三十八岁。 首 联: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更九州,更,再,还有。九州,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域,也是中国的代称。战国邹衍曾说,“九州之外复有九州。”齐人邹衍曾创“大九州”之说,大意云:中国的九州,是海内的小九州,海外还有大九州。中国名赤县神州,仅仅是其中之一。(见《史记·邹衍传》)。其实,这里说的“海外九洲”是幻想的仙境,并不存在。杨贵妃死后,玄宗派方士四处寻找她的芳魂,在海外仙山遇见了她,贵妃许以他生婚姻之约。但这只是传说罢了,不能让玄宗真正得到安慰,故言“徒闻”。(详见白居易《长恨歌》)。据陈鸿《长恨歌传》云,玄宗同杨妃曾有“世世为夫妇”的誓言。但是此生夫妇已经完结,何谈来世如何呢! 颔 联: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这两句是叙安史之乱中,玄宗等逃至马嵬坡的情状,并回顾了宫内生活。空闻、无复,意思是指杨妃已长眠地下,再也听不到宫中的鸡人报晓了。虎旅,指追随玄宗入蜀的禁军。宵柝,夜中报更的刁斗声。柝(tuò拓),即刁斗,或叫“金柝”,军中烧饭、巡更两用铜器。鸡人,宫中负责报时的卫士。汉制,宫中不允畜鸡,而由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以报晓。筹,此指更筹。 颈 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此联前句是说马嵬事变,“六军不发”、“娥眉马前死”之事。此日,即杨妃缢死之日。后句的当时,是指天宝十载(751)七夕时,李、杨于长生殿密约“世世为夫妇”的时候。笑牵牛,玄宗自以为与杨妃天天相见、永远厮守,十分自得,竞嗤笑牛郎织女一年只一聚。诗人在此将其前后对照,不仅令人啼笑皆非,而且大大加强了讽刺力度。 尾 联: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两句嘲讽唐玄宗做了多年的“皇上”,并不能给自己的爱妃以保护,还不如民间夫妇(如莫愁等)尚能相守始终。四纪,即四十八年。岁星十二年行天一周,称为“一纪”。此举其成数。而玄宗在位四十五年(712-756),接近四纪。莫愁,古代洛阳女子,嫁与卢家为媳妇。南朝乐府诗《河东之水歌》有云:“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诗人在此对这个女子的幸福同杨妃的遭遇又一次进行了对照,也恰巧是“长恨”与“莫愁”的对照,独具匠心。
此诗,首联以玄宗于贵妃死后派方士到处寻找她的芳魂着笔,接着两联,追忆往昔情况,最后一联点题:谴责玄宗枉为天子,一个在位多年的堂堂君主,竟连一个心爱的宠妃也保不住,还不如民家夫妇尚可白头偕老。诗人认为“倾城”的真正根源在于玄宗,因为帝王当然起着主导作用,罪责难卸。 这是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但也不是为文界所一致认可的。如前代有位叫毛西河者竟认为:“首句不出题,不知何指;三四庸泛无味,结太轻薄。”看得出来,此论的焦点在于“结太轻薄”,认为不该把矛头直指玄宗,其实,这正暴露了他是一个“女人祸水”论者。当然,也不乏卫护李诗论点的诗评者,如有的说:“……落句乃不保其妻子之意,专责明皇,极有识。”《玉谿生诗集笺注》作者清人冯浩给此诗作了全面的肯定。其评曰: 起句破空而来,最是妙境,况承上首 (即指七绝),已点明矣,古人连章之法也; 次联写事甚警; 三联排宕; 结句人多讥其浅近轻薄,不知却极沉痛,唐人习气,不嫌纤艳也。……西河之评,殊未然。 李商隐这首《马嵬》诗,一反他的“无题诗”和某些爱情诗的“情致缠绵,景象迷离,含意深邈和辞藻瑰丽”的特有风格,而出之以比较平实畅晓的诗笔,殊为难得。特别是点题之尾联,以“如何”、“不及”这样的反诘句,毫不留情地指着皇帝老子的鼻梁质问,而且语中藏愤,更显得异样有力,想味无穷。 马嵬mǎ wéi地名。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马嵬镇。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之乱,唐玄宗携杨贵妃西逃,到马嵬驿时,在众军的压力下,被迫赐杨贵妃死,葬于马嵬坡:~怀古。(五一·1183) 马嵬 马嵬唐贾岛的七言绝句: “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马嵬,马嵬驿,在陕西兴平县西25里。天宝十五载,安史叛军陷长安。玄宗幸蜀,途径马嵬驿,因兵变,命高力士赐贵妃自尽于马嵬佛寺。前两句在一个阔大的背景上突出孤驿危楼与苍山相对,以寄托山川依旧,绿树青青,人何以堪的感喟。结句“至今来往马蹄腥”,紧扣马嵬乃杨妃喋血之地着笔,进一步抒发了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并流露出“盛时难再”的浓郁感伤情调。 ☚ 望山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 ☛ 马嵬 马嵬明末清初张晋的五言律诗。马嵬,地名,今属陕西兴平县。唐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叛军入关,玄宗奔蜀,行至马嵬,三军不发,杀杨国忠,逼玄宗赐死杨贵妃,葬于马嵬坡。此诗为此而发: “渔阳鼓掺挝,催落海棠花。惊起才香袜,归来已暮笳。马头空洗粉,驿后竟裁纱。愁绝辞恩处,年年啼乱鸦。”渔阳,约在今北京东面,包括今蓟县、平谷等县,原属安禄山管辖。掺挝(canzhua),击鼓。首句写安禄山叛乱,其余写杨贵妃的悲剧结局,气氛是悲惨凄凉的。 ☚ 长安 渡渭思亲 ☛ 马嵬 马嵬唐贾岛的七言绝句: “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马嵬,马嵬驿,在陕西兴平县西25里。天宝十五载,安史叛军陷长安。玄宗幸蜀,途径马嵬驿,因兵变,命高力士赐贵妃自尽于马嵬佛寺。前两句在一个阔大的背景上突出孤驿危楼与苍山相对,以寄托山川依旧,绿树青青,人何以堪的感喟。结句“至今来往马蹄腥”,紧扣马嵬乃杨妃喋血之地着笔,进一步抒发了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并流露出“盛时难再”的浓郁感伤情调。 ☚ 望山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 ☛ 马嵬 马嵬明末清初张晋的五言律诗。马嵬,地名,今属陕西兴平县。唐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叛军入关,玄宗奔蜀,行至马嵬,三军不发,杀杨国忠,逼玄宗赐死杨贵妃,葬于马嵬坡。此诗为此而发: “渔阳鼓掺挝,催落海棠花。惊起才香袜,归来已暮笳。马头空洗粉,驿后竟裁纱。愁绝辞恩处,年年啼乱鸦。”渔阳,约在今北京东面,包括今蓟县、平谷等县,原属安禄山管辖。掺挝(canzhua),击鼓。首句写安禄山叛乱,其余写杨贵妃的悲剧结局,气氛是悲惨凄凉的。 ☚ 长安 渡渭思亲 ☛ 马嵬 马嵬古城名。旧址在今兴平县西25里马嵬镇。《长安志》据孙景安《征途记》:“马嵬,人名,于此筑城以避难,未详何代人?姚苌时扶风人王骈以数千人保马嵬故城。”由于马嵬城地处长安西去的大路上,形势险要,常为军事要地。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苻麟率数千人,据守马嵬城,后被姚苌击破,败逃汉中。唐于马嵬设驿,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中宗送金城公主去吐蕃到此,改始平县为金城县,迁金城县城于此,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名兴平,又徙回旧址(今兴平县城)。天宝末年安史之乱, 杨贵妃曾缢于马嵬坡, 今马嵬镇西有杨贵妃墓。 ☚ 樊哙城 麻隧 ☛ 《马嵬》ma weiMawei Slope→李商隐 (Li Shangyi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