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因舌下腺管阻塞致诞液潴留而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物。此囊肿壁极薄,半透明、呈灰蓝色,内溶物为无色粘液,可自发性破溃,囊肿消失,但很快又可复发。舌下腺囊肿可使舌抬高,对说话与进食有影响。手术完整地切除效果良好。
舌下腺囊肿
舌下腺囊肿是因舌下腺导管发炎、外伤而导致分泌导管缩窄或阻塞,分泌唾液不能外流或排出受阻而停滞聚积于阻塞的近心部分。唾液的分泌,使压力不断增加,当压力达到极限时充盈部分破裂,唾液从疏松的结缔组织处扩散渗出,形成一大囊肿,外伤直接造成导管破裂,唾液外渗可形成囊肿。囊壁的显微镜下结构为纤维结缔组织,仅在小范围内的局部地区有柱状上皮细胞或复层鳞状上皮。
舌下腺囊肿位于口底的一侧,长大后可能波及对侧,极少数双侧同时发生。其浅面为薄层粘膜,深面为颌舌骨肌。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软而有浪动感,囊肿膨大,表面粘膜变薄,囊腔表面仅有薄层粘膜和囊壁。故透明而显浅蓝色。咀嚼时,舌下腺囊肿容易被咬伤而破裂,流出无色透明或草黄色的粘稠液体,似蛋清样,内容流出后,囊肿消散,数日后又复发长大如前。如此可以反复破溃复发,反复多次后口底形成一些瘢痕,囊肿向较薄弱的部位扩大,在口底反而难以查见。囊肿不断扩大也可以经过一些薄弱的部位,扩大到薄弱的部分,如颏部正中或颌舌肌后缘,所以囊肿可以扩大到颏下或颌下部。多数是经颌舌肌后缘到颌下部,可能在口底及颌下皆能查到囊肿。也可能只见到颌下有囊肿,而常被误认为是由颌下腺发生的,应注意与极为少见的颌下腺囊肿区别。囊肿发展较大时,可将舌推向后方,而影响吞咽、语言或呼吸。有可能伴发感染而出现疼痛及其他局部和全身的炎症。舌下腺唾液也含有淀粉酶,囊液的淀粉酶定性检查可作为鉴别诊断之一特点。在口底部应与口底粘液腺囊肿、口底皮样囊肿鉴别。在颌下部应与鳃裂囊肿、囊性水瘤或甲状舌管囊肿鉴别。
根据囊壁的结构特点,舌下腺囊肿的治疗只需切除舌下腺,即使是颌下部的舌下腺囊肿也是如此,尽可能切除与舌下腺邻近的囊壁,抽出其他部位的囊腔内容物。舌下腺及舌下腺囊肿摘除术:病人以端坐体位为宜,也可以采取仰卧位。病人大张口,用口镜或压舌板将舌推向健侧,沿颌舌沟在舌下肉阜的外侧,距龈1cm以上作弧形切口,自第一磨牙处往前至近中线,切开粘膜,暴露囊壁,自切口往外将粘膜从囊壁及腺体上分离,从颌下腺导管口插入探针指示颌下腺导管的位置,防止手术误伤导管。钝分离切口中线侧的粘膜。由于舌下腺的前份有舌下腺导管开口在口底粘膜。因而前份的游离常采用锐分离,分离时还应注意不损伤粘膜,继续往两侧及后份分离舌下腺及囊壁,分离舌下腺内侧时应注意颌下腺导管、舌动脉及舌深静脉,用单齿镊夹着舌下腺的前端并提起,由前往后分离舌下腺的深面及囊壁,分离至后份时应注意舌神经,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缝合切口,缝合时应将粘膜固定在深层组织上,不必使用引流。术后适当给予抗感染药物,严密观察口底伤口反应,注意出血与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