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头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马头娘

 《山海经·海外北经》:
 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郭璞注: 言啖桑而吐丝,盖蚕类也。
 袁珂案: 此一简单神话,盖“蚕马” 神话之雏形也。传为三国吴张俨所作,恐亦仍出六朝人手笔之 《太古蚕马记》 (见 《搜神记》卷十四) 叙此神话。此盖是神话演变之结果也。后乎此者,有荀子 《蚕赋》,状蚕之态,已近 “蚕马”。则知演变之迹象,实隐有脉络可寻也。吾国蚕丝发明甚早,妇女又专其职任,宜在人群想象中,以蚕之性态与养蚕妇女之形象相结合。
 《荀子·赋篇·蚕赋》:
 有物于此,㒩㒩兮其状, 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臣愚而不识,请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 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
 《纬书集成·河图括地象》:
 化民食桑,二十七年化而身裹,九年生翼,十年而死。


 

蚕女 (明刊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搜神记》 卷一四:
 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 “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 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 “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 亟乘以归。为畜牲有非常之情,故厚将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 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曰: “汝是畜牲,而欲娶人为妇耶? 招此屠剥,如何自苦?” 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茧。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姓竟种之,今世所养是也。言桑蚕者,是古蚕之余类也。案 《天官》,辰为马星,《蚕书》曰: “月当大火,则浴其神。” 是蚕与马同气也。《周礼》 校人掌职 “禁原蚕者”。注云: “物莫能两大。禁原蚕者,以其伤马也。” 汉礼,皇后亲采桑,祀蚕神,曰: 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称也; 菀窳妇人,先蚕者也。故今世或谓蚕为女儿者,是古之遗言也。
 《鼠璞》卷下:
 唐 《乘异集》 载: 蜀中寺观多塑女人披马皮,谓马头娘,以祈蚕。《搜神记》 载: 女思父,语所养马:若得父归,吾将嫁汝。马迎得父,见女辄怒。父杀马,曝皮于苞中,皮忽卷女飞去桑间,俱为蚕。俗谓蚕神为马明菩萨以此。然 《周礼》 马质 “禁原蚕” 注: 天文辰为马,《蚕书》 曰蚕为龙精,月值大火。蚕马同气,物不能两大,禁再蚕者为伤马。旧礼先蚕与马同祖,亦未可知。
 《集说诠真》:
 《神女传》 (见 《龙威秘书》) 载:蚕女者,当高辛帝时,蜀地未立君长,无以统摄,其父为邻所掠去,已逾年,唯所乘之马犹在。女念父隔绝,或废饮食。其母慰抚之,因誓于众曰: “有得父还者,以此女嫁之。”部下之人,唯闻其誓,无能致父归者。马闻其言,惊跃振迅,绝其拘绊而去。数日,父乃乘马归。自此马嘶鸣不肯饮龅。父问其故,母以誓众之言白之。父曰: “誓以人而不誓于马,安有人而偶非类乎?” 但厚其刍食,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怒目奋击,如是不一。父怒,射杀之,曝其皮于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得皮于桑树之下,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以衣被于人间。父母悔恨,念念不已,忽见蚕女乘流云驾此马,侍卫数十人,自天而下,谓父母曰: “太上以我孝能致身,心不忘义,授以九宫仙嫔之任,长生于天矣,无复忆念也!”乃冲虚而去。今家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四方云集,皆获灵应。宫观诸处塑女子之像,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桑焉。
 《说郛》 卷八○ 《诸集拾遗》:
 《稽圣集》: 蚕女家在绵竹县,塑女子像,披以马皮,谓之马头娘庙。
 《续夷坚志》 卷三 “三姑庙龙见” 条:
 大明 [案: 地名] 蚕神三姑庙,旁近龙见。
 《搜神记》 卷四:
 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南角。举手招成曰: “此是君家之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十五,宜作白粥,泛膏于上。祭我也,必当令君蚕桑百倍。” 言绝失之。以后年年大得蚕。今之作膏糜象此。
 [案] 古代神话中,有一些关于蚕神的故事。如 《山海经》 所载的据树吐丝之女子,《河图括地象》 所载的食桑二十七年而身裹,九年生翼之人。荀子 《蚕赋》状蚕之态,称其身柔婉而马首。这说明古人认为从形体来看,蚕与马有相似之处,后世民间流行的马头娘,似乎即综合了这几种说法。该神本为民女,为马皮裹身,悬于大树间,遂化为蚕。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三国时吴国张俨的 《太古蚕马记》,其起源则当更早一些。魏晋以后,这一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唐时蜀中寺观多塑其像为女人披马皮,以祈蚕。故唐人记载多称其为蜀地女子,生当高辛帝时,其故事又得丰富发展,为其添一母亲。道教亦利用此信仰,称太上授其为九宫仙嫔之任,于是各地道观往往塑其像。然其像实为披马皮之女子,而民间呼为马头娘者,何也? 当即因人们素以为蚕头像马首,故名。又或尊称为马明王、马明菩萨。
 又据 《搜神记》,晋时吴县一带又有供一妇人为蚕室之神者,不知与马头娘有何关系? 又 《述异记》 载园客者种五色香草,有五色蛾集其上,蚕时来一女养蚕,得茧百二十,大如瓮,女与客俱化去。此则近似于夫妻蚕神矣。

马头娘

传说中的蚕神。清翟灏《通俗编·神鬼》引《原化传拾遗》:“蚕女当高辛时,旧迹在蜀广汉,不知姓氏。其父为人所掠。母誓于众曰:‘有得父还者,以女嫁之。’众莫应,惟素所乘马闻言,绝拘绊去,数日,父乃乘马归,母白之故,父曰:‘安有人而偶非类乎?’马跑,父怒杀之,曝皮于庭,皮忽卷女飞去。栖于桑间,化为蚕。一日女乘云驾此马,谓父母曰:‘太上以儿心不忘义,授以九宫仙嫔矣。’由是宫观皆塑妇像祈蚕。披马皮,谓之马头娘。”“马头娘”又称“马明王”。《通俗编》又引 《七修类稿》:“所谓马头娘。本荀子《蚕赋》‘身女好而头马首’一语附会。俗称‘马明王’,明王乃神之通号,或作鸣,非。”

古代名物 > 神異類 > 神怪部 > 神 > 馬頭娘
馬頭娘  mǎtóuniáng

亦稱“馬明王”、“馬明菩薩”。傳説中蠶神名。其說之形成,起始於先秦。《山海經·海外北經》說:“歐絲之野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即表现出女子與蠶二者形象之結合。其後,《荀子·蠶賦》云“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則將蠶、女、馬三者聯係在一起。至晉,干寳《搜神記》卷十四,便完整記述了女子、馬皮化爲蠶的傳說。略謂:舊說,太古之時,有大人遠征,家無餘人,唯有一女。牡馬一匹,女親養之。女思其父,乃戲馬曰:“爾能爲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馬既承此言,果迎回女父,於是馬每見女出入則表現異常。父怪而問女,女具以告,父伏弩殺馬,暴其皮於庭。後,馬皮蹶然而起,捲女以行。女及馬皮,俱化爲蠶,績於樹上。其說廣泛流傳於民間,且有所演變與發展。舊時江南多有馬明王廟,塑女子披馬皮像,人於春祀之,以祈蠶豐。此俗達於近代。《太平廣記》卷四百七十九引《原化傳拾遺·蠶女》:“[蠶女]今家在什邡、綿竹、德陽三縣界。每歲祈蠶者,四方雲集,皆獲靈應。宫觀諸化,塑女子之像,披馬皮,謂之馬頭娘,以祈蠶桑焉。”宋·戴植《鼠璞·蠶馬同氣》:“唐《乘異集》載:蜀中寺觀多塑女人,披馬皮,謂馬頭娘,以祈蠶。《搜神記》載:女思父,語所養馬:‘若得父歸,吾將嫁汝。’馬迎得父,見女輒怒。父殺馬曝皮於苞中,皮忽捲女飛去桑間,俱爲蠶,俗謂蠶神爲馬明菩薩,以此然。”清·翟灝《通俗編·神鬼》:“[馬頭娘]俗稱馬明王。明王乃神之通號。”參見本類“蠶女”。

马头娘(蚕神)【同义】总目录


马头娘马明王

蚕(蚕妇;蚕姬;~丝;~蛹;~沙;家~;桑蚕;柞~;梓~;蓖麻~) 蟓 龙精 女儿 神虫 螝蛾 马首 含丝虫 马头娘
户外饲育的蚕:露蚕
晚出的蚕:
将要或正在吐丝的蚕:银蚕
春天的蚕:春蚕
病风而死的蚕:白僵
一种野蚕:
传说中的一种蚕:冰蚕 阴虫
蚕卵:蚕子 蚕种
刚孵出的幼蚕:蚁蚕 蚕蚁 蚕儿 蚕花
蚕茧:牵离 蚕衣
蚕茧的美称:玉茧 冰茧
雪白的蚕茧:雪茧
传说中仙人养蚕所产的个大丝长的茧:园客独茧 仙园独茧
蚕茧中的蛹:

另见:丝 丝织物

☚ 益虫   害虫 ☛
马头娘

马头娘

民间所敬之神。指东汉以后民间所祀蚕神。古代神话中,《山海经》有据树吐丝之女子,《河图括地象》有食桑二十七年而身裹、九年生翼之人。荀子《蚕赋》状蚕之态,称其为身柔婉而马首,以蚕与马有相似之处,遂演为后世民间所谓马头娘。其初本为民女,为马皮裹身,悬于大树间,遂化为蚕。魏晋以后,此一传说广为流传,故唐代蜀中寺观多塑其像为女人披马皮,以祈蚕。唐人记载中,多称其为蜀地女子,生当高辛帝时,故事进一步丰富发展,并为其添一母亲。道教亦以此传说,称太上授其为九宫仙嫔之任,各地道观往往塑其像。像为披马皮之女子,民间呼为马头娘,则以蚕头形似马首。又有尊为马明王、马明菩萨者。

☚ 西陵氏   青衣神 ☛

马头娘

亦称“马明王”,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为马首人身之少女。《神女传》载:其父为邻所掠,唯所乘马在。其母因誓于众曰:“有料父还者,以此女嫁之。”马闻言而去,数日,父乘马归。自此马嘶鸣不肯饮食,母以誓告父,父怒,射杀之,曝其皮于庭。女行过其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得皮于桑树之下,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为茧,以衣被于人间。后道教亦利用这一传说,称太上授女为儿宫仙嫔之神,长生于天庭。并在宫观诸处塑其像,为女子而披马皮,以祈蚕桑。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