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此诗作于诗人漫游吴越时。“大禹寺”,在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县) 涂山南。 首二句描写禅房的幽寂。“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 “结构”,营建房屋。“空林”,人迹罕至的山林。起句看似平淡,但诗人巧妙地以 “习禅”和 “空林”相对应,构成了一种“深林人不知”(王维诗)的空寂境界,淡中有味。同时,义公那独居山林的寂静禅趣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为全诗写景勾画了一个总体背景。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着意表现禅房位置的高深。门外孤峰高耸,阶前深壑纵横,对仗工稳。“一峰秀”是远景,“群壑深”是近景。从位置上来说,义公禅房俯视群壑,遥对远峰,足见其高; 而阶前群壑起伏,连绵纵横,又见禅房之深。此二句景物交叠,气象森闳,雄奇壮观,层次感强。下二句“夕阳照雨足,空翠落庭阴”描写雨后空山清幽之景。“雨足”,指雨水。黄昏时刻,骤雨初过,禅院一片静寂,四周空林中雨滴点点,远处青山苍翠如染。天空乌云散尽,夕阳斜照,翠绿的山影静静地投印在庭院中,阴幽空灵,清爽怡人。这四句中,前两句从静的方面描写禅院的幽寂高深,后二句从动的方面描写禅院清净爽洁。虽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人。佛陀告诫信徒们说:“修行人应该去寂静的地方栖身”、“专心于精神的宁静。” ( 《经集》第三章) 诗人集中笔墨描写禅院的空寂清净,正是映衬禅师那虚空宁静的精神境界,为末二句作蓄势。 末二句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巧用佛教的比喻赞美禅师虚空高爽的禅心。“莲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历来被佛教看重,视作圣花。“不染心”,活用禅宗六祖慧能偈语:“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坛经》)这两句是说只要看到大禹寺院内那清净的莲花,就知道义公的心境也同这莲花一样清净如洗,一尘不染。 全诗以突出 “清净” 为主,由景清写到心净,层层递进,相互照应,笔致疏淡,意境清远,淡人心魄。 ☚ 登总持寺浮屠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 夕阳照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此诗作于诗人漫游吴越时。“大禹寺”,在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县) 涂山南。 首二句描写禅房的幽寂。“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 “结构”,营建房屋。“空林”,人迹罕至的山林。起句看似平淡,但诗人巧妙地以 “习禅”和 “空林”相对应,构成了一种“深林人不知”(王维诗)的空寂境界,淡中有味。同时,义公那独居山林的寂静禅趣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为全诗写景勾画了一个总体背景。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着意表现禅房位置的高深。门外孤峰高耸,阶前深壑纵横,对仗工稳。“一峰秀”是远景,“群壑深”是近景。从位置上来说,义公禅房俯视群壑,遥对远峰,足见其高; 而阶前群壑起伏,连绵纵横,又见禅房之深。此二句景物交叠,气象森闳,雄奇壮观,层次感强。下二句“夕阳照雨足,空翠落庭阴”描写雨后空山清幽之景。“雨足”,指雨水。黄昏时刻,骤雨初过,禅院一片静寂,四周空林中雨滴点点,远处青山苍翠如染。天空乌云散尽,夕阳斜照,翠绿的山影静静地投印在庭院中,阴幽空灵,清爽怡人。这四句中,前两句从静的方面描写禅院的幽寂高深,后二句从动的方面描写禅院清净爽洁。虽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人。佛陀告诫信徒们说:“修行人应该去寂静的地方栖身”、“专心于精神的宁静。” ( 《经集》第三章) 诗人集中笔墨描写禅院的空寂清净,正是映衬禅师那虚空宁静的精神境界,为末二句作蓄势。 末二句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巧用佛教的比喻赞美禅师虚空高爽的禅心。“莲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历来被佛教看重,视作圣花。“不染心”,活用禅宗六祖慧能偈语:“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坛经》)这两句是说只要看到大禹寺院内那清净的莲花,就知道义公的心境也同这莲花一样清净如洗,一尘不染。 全诗以突出 “清净” 为主,由景清写到心净,层层递进,相互照应,笔致疏淡,意境清远,淡人心魄。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孟浩然
大禹寺在浙江省绍兴市东南四里的会稽山,晋骠骑将军郭伟建。孟浩然于开元十八年秋,自洛阳出发,去游越地。先游钱塘、桐庐,后循海路登天台山,再入会稽。他游大禹寺,正值开元十九年的夏秋之际。他还特别参观了义上人的禅房,并为禅房题了这首诗。 禅房是僧人习静之所。佛教讲的参禅,即禅定,乃是一种行道之法,其要点就是“守意”,所谓 “一心禅寂,摄诸乱恶”( 《维摩诘经》)、“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 ( 《坛经》第十七),就是说要静心息虑,什么念头都没有。为此,僧人往往把禅房安置在寺院极偏僻的地方,以避免外界干扰。如东晋时的庐山西林寺法师慧永就把禅房建在岭上,后来成为古迹,叫做香谷亭; 北魏时达磨大师居少林寺,把禅房建在寺后远远的山坡上。而这首诗里的义公禅房则在幽静的空林。所以诗人开篇就说“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空林是只有林木并无人居的地方,说明环境是很偏远寂静的。 这诗 的目的是题禅房,只说到禅房的地点是不够的。因此下面就展开对禅房的描写,把上面说的“空林”环境进一步具体化。“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说门外有一峰独秀。寺院外石阶上有众多的深壑彼此相连。指出这是有山有水的环境。孟诗的形容词,用得极简,如这里的 “秀”、“深” 二字都是极普通、极平常的字面,但是我们感觉得很真切,很实在。这两句铺写禅房环境算是很具体了,很幽美了,令人神往。然而仍是很概括的,好像著名的画师,简单的几笔,就勾出轮廓来,笔法洗练,不拖泥带水。但这还不够,还要把人们的视线引到禅房庭院里来。“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一抹夕阳透过疏疏落落的雨丝照射在空林上,庭院里便洒满了绿色的影子。这绿色,是那样晶莹、纯净,像一片柔和的光,把庭院的空间都照得透明清爽了。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出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使禅房环境平添了趣味,把景写活了。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前面写了禅房环境,自外而内,由远及近,逐步深入,最后才说到禅院里的莲花,突出禅房的精髓所在。她纯粹、光润、圣洁、典雅,用她那出污泥而不染的逸韵高格,把禅房的整个精神面目都映衬出来了。这诗写禅房是为了写人。不直接写义公,而用描写禅房环境来衬出义公人品,手法是很高明的。据 《大日经疏》四: “净菩提心,于一切法都无染著,即名莲花三昧。住此三昧者,乃至诸法空相亦不可得。”原来诗人是借一尘不染的莲花来暗示义公万虑皆空的修养境界。这样,无论是人是境,都浑融在一片淡淡的安详静谧里。既然如此,那么方外之可慕也就不待言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