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顿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顿悟
〔英国〕 但丁· 罗塞蒂 我一定到过此地, 何时,何因,却不知详。 只记得门外芳草依依, 阵阵甜香。 围绕岸边的闪光,海的叹息。 往昔你曾属于我—— 只不知距今已有多久, 但刚才你看飞燕穿梭, 蓦然回首, 纱幕落了! ——这一切我早就见过。 莫非真有过此情此景? 时间的飞旋会不会再一次 恢复我们的生活与爱情, 超越了死, 日日夜夜再给我们一次欢欣? (飞白 译) 但丁·迦百列·罗塞蒂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和画在文学史和美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像画,画像诗,诗情画意,熔于一炉,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1850年,罗塞蒂和青年画家亨特、密莱斯等创办了《萌芽》杂志。这个刊物的第二期和第四期上,分别刊登了罗塞蒂的诗《升天的少女》、《我的妹妹睡了》和他的六首题画诗。这些诗的发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确定了《萌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顿悟》反映的是人们通过直觉而突然进入幻觉的一种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往往有时候,你来到一个地方,这里的一切似乎是那么熟悉,似曾相识,好像到过这个地方,其实,你并没有到过这里。这种现象只能是往昔生活在人们心中的积淀。这种积淀在这个时候突然通过“这个地方”又从心底升起,显得既熟悉又陌生。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理感受,同时,也不妨说成是诗人对一段难忘的爱情生活的回忆。罗塞蒂的婚姻是不幸的。他曾爱上了一位能诗善画的姑娘伊丽莎白·西德尔。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们相爱十年之后才结婚,而婚后一年多西德尔就死了。无疑,这对罗塞蒂是一个极大的打击。难怪罗塞蒂以自己的全部诗稿为妻子殉葬,以表示自己的对亡妻的沉痛哀悼。这首诗,就是对往昔爱情生活的一段回忆。 记不得是什么时间,因何原因,他和她曾经来到这里。十年间的相恋,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又是多么幸福和值得回忆的日子。但是,相恋中的每一件事又不能记得那么清晰、深刻。何时,何因可能忘却,然而,相会的地点却是不能忘怀的,因为那里有“阵阵甜香”的依依芳草,有“岸边的闪光”,有“海的叹息”。从这些声音、色彩和气味等几个方面回忆起“这个地方”的环境,荡起了他心中思念的感情涟漪。 往日的生活是那么长久,它像飞燕穿梭一般,瞬息而过。当人们蓦然回首时,一切都过去了,变得那样久远,难以追忆。然而,时间无伦怎样久远、漫长,爱却是不能忘怀的。它永存心底,随着时间的流逝,对情人的思念反而与日俱增。只要心中永远充满着这种爱的向往,爱的追忆,爱的缠绵,它一定会超越死的界线,永远、永远得到快乐。 这首诗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诗人在几乎人人都体验过的这种心理感受的基础上,做出了时间轮回的神秘主义的推测。而这种轮回,只是感情的一种寄托,是以往生活的一种再现而已。诗人在诗中注入了令人心醉的真切情感,使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顿悟dùnwù顿然醒悟 顿悟dùnwù〈动〉佛教指顿除妄念,悟出真理,泛指忽然领会醒悟:顿悟人生道理。 顿悟佛教认为,无须长期修习,一旦掌握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顿悟,与渐悟相对。此法首倡于东晋、南北朝时的笠道生。《宋书·天竺迦毗黎国传》:“宋世名僧有道生,……及长有异解,立顿悟义,时人推服之。”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七《释昙斌》:“初止新安寺讲《小品十地》,并申顿悟渐之旨,时心竟之徒,苦相侄谁校,斌既辞惬理诣,终莫能屈。” 顿悟dùnwù〈动〉 原是佛教用语。现指顿然醒悟;经过思考,突然得到某种感悟。 顿悟dùnwù〈动〉原是佛教用语。现指顿然醒悟;经过思考,突然得到某种感悟。 顿悟(反)渐悟 顿悟dùnwù佛教指顿然破除妄念,觉悟真理;也泛指忽然领悟。 顿悟 顿悟艺术欣赏和写作构思中出现的一种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式的感悟。这种感悟是人对事理的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是认识的一种飞跃和升华。艺术鉴赏主体的情感运动,是一个动态结构过程,由审美期望的产生到审美快乐、审美判断的获得,常有顿悟现象的伴随,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认识阶段。在这一阶段,欣赏主体多依靠一种审美直感和悟解力,使欣赏活动进入情感运动的高潮。 ☚ 领悟 作家修养 ☛ 顿悟;渐悟○顿悟dùn wù(动)指对“真理”的顿然觉悟:禅宗的南宗主张~说。 ●渐悟jiàn wù(动)谓众生都有“佛性”,但因障碍甚多,必须逐渐地甚至累世地修行,方能领悟,达到“成佛”的境界:~是佛教禅宗北宗的主张。 觉悟 觉悟悟(悟觉;敏悟;敏晤;明悟;灵悟;豁悟) 寤(开寤;晓寤) 觉醒 开觉 另见:认识 明白2 唤醒 发觉 醒悟悔改 ☚ 看透 熟悉 ☛ 领悟 领悟领 会意 会悟 会解 省会 体解 晓解 了知 了悟 开悟 契悟 解悟 豁悟 省发 释然 顿解 顿证 ☚ 领悟 悟道 ☛ 醒悟 醒悟省(省悟) 寤(开寤;发寤) 憬(憬悟) 觉醒 了悟 觉悟 另见:模糊2 认识 清楚2 正确 睡醒 沉迷 ☚ 认识1 区分 ☛ 顿悟 顿悟意指对事物领悟的能力很强。语出《世说补》。 ☚ 博识 心解 ☛ 顿悟亦称“顿了”。佛教名词。与“渐悟”相对。指无须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东晋僧人竺道生首倡。慧达《肇论疏》引道生语:“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 ‘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谓佛理是不可分之整体,故对它的觉悟,亦不能分阶段实现。至隋唐,随各宗派之形成和发展“渐”“顿”之争趋于激烈。“有云先因渐修功成,而豁然顿悟;有云因顿修而渐悟,有云因渐修而渐悟……有云先须顿悟,方可渐修者,……有云顿悟顿修者,……有云法无顿渐,顿渐在机者。”(《禅源诸诠集都序》卷3)禅宗在各教派中主顿悟说;禅宗内部,北宗神秀侧重渐修,南宗慧能则提倡顿悟。 顿悟 235 顿悟亦称“顿了”。佛教名词。与“渐悟”相对。指对佛教所谓“真理”的顿然觉悟。反对念经拜佛和繁琐的宗教仪式,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顿悟入道要门论》: “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隋唐时随着佛教各宗派的形成和发展,“顿”、“渐”之争更加激烈。禅宗南派竭力主张顿悟说,认为人人自心本有佛性,不经诵经坐禅和累世修行,提出:“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六祖坛经》)。悟即一切悟,当下明心见性,便可“见性成佛”。禅宗自五祖弘忍以后,以慧能为首的南宗主张顿悟,以神秀为首的北宗主张渐悟,是两派在成佛途径问题上的重要分歧之一。 ☚ 元气 中庸 ☛ 顿悟 顿悟Dunwu亦称“顿了”。佛教术语,与渐悟相对,是竺道生和禅宗尤其是南宗所倡导的一种成佛的途径和方法。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竺道生首次提出了“顿悟”成佛法 慧达在《肇论疏》中引道生语:“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即是说,佛理是不可分之整体,故对它的觉悟,亦不能分阶段实现。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内部各派在如何选择“成佛”的道路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主张。一派认为,只有通过“坐禅”的功夫,克服各种障碍,靠长年累月地刻苦修行,逐渐觉悟,方能成佛。另一派则认为,能不能成佛,不是靠苦行修养,是靠自己内心的解脱和省悟。众生本来都具有佛性,只要能一下子觉悟,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无须长期地乃至累世地修行、布施、诵经、坐禅等,同样可以成佛。《六祖坛经》中宣称:“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悟即一切悟,当下明心见性,便可“见性成佛”,甚至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禅宗自五祖弘忍后,两派的争论更为激烈,以慧能为首的南宗竭力鼓吹顿悟说,以神秀为首的北宗则大力提倡渐悟说。 ☚ 慈悲 主静 ☛ 顿悟佛教名词。指一旦把握佛教“真理”,觉悟成佛,当于一念之中实现。东晋竺道生首倡,以为佛教真理是不可分的整体,故觉悟也不分阶段。唐慧能主张,人心与佛性等同,提倡“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顿悟”说与神秀“渐修”说对抗,建立禅宗南宗。 顿悟 顿悟佛教名词。与“渐悟”相对。指无须繁琐仪式和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教“真理”,即豁然觉悟。首倡于东晋竺道生。在佛学史上,主张“渐修”的与主张“顿悟”的曾发生激烈争论。禅宗的南宗主张顿悟说,认为人人自心本有佛性,不须诵经坐禅和累世修行,也不需要布施大量财物,只要顿然领悟,便可“见性成佛”。此说对宋明理学有一定影响。 ☚ 无常 十三经 ☛ 顿悟頓悟dùn wù佛教谓直闻大乘,行大法不离此生,即得解脱,即证佛果。借喻很快领悟。《伤寒撮要·徐时行序》:“慕松缪先生,妙龄攻举子业,游学姚江,既而多疾,即就叔肄轩岐之术,遍阅古今诸科方略,顿悟奥旨。” 顿悟epiphany 顿悟sudden enlightenment 顿悟 顿悟insight通过领悟、明了和发现目标与手段之间的意义联系来实现问题解决的方法。这种方式通常发生在利用已有的知识、原理解决新问题之中。一般来说,通过顿悟解决问题需要具备下列条件:(1)必须有足够的知识作支柱,以便准确理解课题的条件、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联系。(2)必须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必要的重组,使之适合问题目标的要求。(3)顿悟常常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以后才可能出现。 ☚ 对核法 儿童创造性活动 ☛ 顿悟 顿悟亦译“洞察”、“领悟”。指有机体在复杂事物或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对问题情境中复杂关系豁然开朗的过程或阶段。源于佛教用语。格式塔心理学家用其来解释问题解决,认为问题解决主要对问题情境的顿悟,而非经验和学习本身的作用。 ☚ 灵感 直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