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顿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顿悟

〔英国〕 但丁· 罗塞蒂

我一定到过此地,

何时,何因,却不知详。

只记得门外芳草依依,

阵阵甜香。

围绕岸边的闪光,海的叹息。

往昔你曾属于我——

只不知距今已有多久,

但刚才你看飞燕穿梭,

蓦然回首,

纱幕落了! ——这一切我早就见过。

莫非真有过此情此景?

时间的飞旋会不会再一次

恢复我们的生活与爱情,

超越了死,

日日夜夜再给我们一次欢欣?

(飞白 译)

但丁·迦百列·罗塞蒂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和画在文学史和美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像画,画像诗,诗情画意,熔于一炉,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1850年,罗塞蒂和青年画家亨特、密莱斯等创办了《萌芽》杂志。这个刊物的第二期和第四期上,分别刊登了罗塞蒂的诗《升天的少女》、《我的妹妹睡了》和他的六首题画诗。这些诗的发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确定了《萌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顿悟》反映的是人们通过直觉而突然进入幻觉的一种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往往有时候,你来到一个地方,这里的一切似乎是那么熟悉,似曾相识,好像到过这个地方,其实,你并没有到过这里。这种现象只能是往昔生活在人们心中的积淀。这种积淀在这个时候突然通过“这个地方”又从心底升起,显得既熟悉又陌生。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理感受,同时,也不妨说成是诗人对一段难忘的爱情生活的回忆。罗塞蒂的婚姻是不幸的。他曾爱上了一位能诗善画的姑娘伊丽莎白·西德尔。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们相爱十年之后才结婚,而婚后一年多西德尔就死了。无疑,这对罗塞蒂是一个极大的打击。难怪罗塞蒂以自己的全部诗稿为妻子殉葬,以表示自己的对亡妻的沉痛哀悼。这首诗,就是对往昔爱情生活的一段回忆。

记不得是什么时间,因何原因,他和她曾经来到这里。十年间的相恋,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又是多么幸福和值得回忆的日子。但是,相恋中的每一件事又不能记得那么清晰、深刻。何时,何因可能忘却,然而,相会的地点却是不能忘怀的,因为那里有“阵阵甜香”的依依芳草,有“岸边的闪光”,有“海的叹息”。从这些声音、色彩和气味等几个方面回忆起“这个地方”的环境,荡起了他心中思念的感情涟漪。

往日的生活是那么长久,它像飞燕穿梭一般,瞬息而过。当人们蓦然回首时,一切都过去了,变得那样久远,难以追忆。然而,时间无伦怎样久远、漫长,爱却是不能忘怀的。它永存心底,随着时间的流逝,对情人的思念反而与日俱增。只要心中永远充满着这种爱的向往,爱的追忆,爱的缠绵,它一定会超越死的界线,永远、永远得到快乐。

这首诗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诗人在几乎人人都体验过的这种心理感受的基础上,做出了时间轮回的神秘主义的推测。而这种轮回,只是感情的一种寄托,是以往生活的一种再现而已。诗人在诗中注入了令人心醉的真切情感,使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顿悟dùnwù

顿然醒悟
 △ 长期钻研,一朝~。
★顿挫 顿足 顿开茅塞
★整顿

顿悟dùnwù

〈动〉佛教指顿除妄念,悟出真理,泛指忽然领会醒悟:顿悟人生道理。

顿悟

佛教认为,无须长期修习,一旦掌握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顿悟,与渐悟相对。此法首倡于东晋、南北朝时的笠道生。《宋书·天竺迦毗黎国传》:“宋世名僧有道生,……及长有异解,立顿悟义,时人推服之。”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七《释昙斌》:“初止新安寺讲《小品十地》,并申顿悟渐之旨,时心竟之徒,苦相侄谁校,斌既辞惬理诣,终莫能屈。”

顿悟dùnwù

〈动〉 原是佛教用语。现指顿然醒悟;经过思考,突然得到某种感悟。

顿悟dùnwù

〈动〉原是佛教用语。现指顿然醒悟;经过思考,突然得到某种感悟。
 ◇ 这个项目是卢铿一次去苏州时顿悟出来的。(人民日报.1995.6.17)
 ◇ 我看球通常是看热闹,主要注意力在看球星和靓仔,至于有时偶尔也能从看球中窥探一些胜负成败的因素,或者顿悟一点经济之道,那是偶然所得,纯属意外。(南方周末.1999.9.3)

顿悟

(反)渐悟

顿悟dùnwù

佛教指顿然破除妄念,觉悟真理;也泛指忽然领悟。
一天,他忽然顿悟了这一道理,心里豁地亮堂了。

顿悟

顿悟

艺术欣赏和写作构思中出现的一种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式的感悟。这种感悟是人对事理的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是认识的一种飞跃和升华。艺术鉴赏主体的情感运动,是一个动态结构过程,由审美期望的产生到审美快乐、审美判断的获得,常有顿悟现象的伴随,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认识阶段。在这一阶段,欣赏主体多依靠一种审美直感和悟解力,使欣赏活动进入情感运动的高潮。
顿悟现象也常发生在紧张的写作构思阶段,或因其发生而使作家进入写作构思。写作构思因有顿悟的产生,常常是作品成功的转机,对作家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种顿悟的来潮,有时是不期然而然的,连作者自己也不自知,如张旭草书因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王羲之书法因见鹅掌拨水而得其气韵。在写作构思中,这种感悟有时表现为作者对作品主题思想的获得和开掘,有时则表现在对作品结构形式的筹划布局方面,有时则表现在对某一情节、细节的领悟以至运用方面。“长期积累,偶然得之”,顿悟既是认识的飞跃、升华,又是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由感性到理性的必然归宿。

☚ 领悟   作家修养 ☛

顿悟;渐悟

○顿悟dùn wù

(动)指对“真理”的顿然觉悟:禅宗的南宗主张~说。

●渐悟jiàn wù

(动)谓众生都有“佛性”,但因障碍甚多,必须逐渐地甚至累世地修行,方能领悟,达到“成佛”的境界:~是佛教禅宗北宗的主张。

觉悟

觉悟

悟(悟觉;敏悟;敏晤;明悟;灵悟;豁悟) 寤(开寤;晓寤) 觉醒 开觉
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省(省悟) 醒(醒悟)
警醒觉悟:惊觉
警戒觉悟:警醒
清醒,觉悟:清悟
明了觉悟:燎寝
受惊而觉悟:惊觉
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自觉
 独自明悟:独悟
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悔恨而觉悟:悔悟 悟悔 今是昨非 今是前非 今是昔非 前非今是
有所觉悟而改变原来的想法和行为:回头
容易觉悟:善觉
长时间不明事理,刚刚开始觉悟:旧梦初醒
最先觉悟:先觉(先知~)
突然觉悟:恍然 恍悟 豁悟 豁朗 猛醒 猛省 猛悟 顿悟
 很快悔悟:翻然省悟
一下子明白觉悟了:醉醒梦 恍然大悟 豁然大悟
完全觉悟:大悟(憬然~) 超悟 了达
 彻底想通,完全觉悟:大彻大悟
觉悟得透彻、彻底:悟彻
 彻悟至理:贯道
深刻地觉悟:深省(发人~)
觉悟得晚:晚寤 后觉 后知
年少时不懂事,到老才觉悟:早迷晚寤
觉悟的样子:憬然(闻之~) 豁尔
恍然大悟的样子:砉然
(由模糊而认清,由迷惑而明白:觉悟)

另见:认识 明白2 唤醒 发觉 醒悟悔改

☚ 看透   熟悉 ☛

领悟

领悟

领 会意 会悟 会解 省会 体解 晓解 了知 了悟 开悟 契悟 解悟 豁悟 省发 释然 顿解 顿证
领悟要旨:体要
领悟真言:悟明
领悟物理:悟物
研究、领悟道理、意义等:参(~禅;~破)
内心领悟:默悟
经过推测而领悟:测悟
触动而领悟:触悟
 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
看透世事,有所领悟:彻悟
明白,领悟:明悟
明了,领悟:燎寐
了解,领悟:发悟
琢磨,领悟:参解
另有一种领悟或感受:别有会心 别有赏心 独有会心 独具会心
警觉领悟:警悟
渐渐领悟:渐悟
顿然领悟:顿了 顿悟
领悟极快:红炉点雪 洪炉点雪 沃雪红炉 雪点红炉
完全领悟:悟彻
领悟透彻:神领意得
不领悟:不省
领悟的样子:豁然
 猛然领悟的样子:恍然
(理解领会:领悟)

☚ 领悟   悟道 ☛

醒悟

醒悟

省(省悟) 寤(开寤;发寤) 憬(憬悟) 觉醒 了悟 觉悟
表示醒悟过来:怪不得
从蒙昧中醒悟:冥悟
 像做一场大梦刚醒过来:大梦方醒 大梦初觉
好像有所醒悟、明白:若有所悟
内心明白,有所醒悟:明心见性 见性明心 识心见性
教化醒悟:化醒
启发人深思而醒悟:发人深省
受感动而醒悟:感悟
忽然醒悟:恍(恍悟;恍然;徜恍) 顿悟
 突然醒悟明白:如梦初醒 如梦初觉 如梦方觉 如梦方醒 如醉初醒 如醉方醒 似梦方觉
 头脑突然开窍,顿时醒悟:旷若发蒙 焕若发朦
 从长期迷茫无知中顿然醒悟:大梦初醒
警戒醒悟:警醒 警省
清醒,醒悟:惺忪
改悔醒悟:变悟
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悬崖勒马临崖勒马 勒马临崖 勒马悬崖
很快醒悟:幡然醒悟 翻然醒悟
深刻地醒悟:深省
彻底醒悟:大彻大悟 大澈大悟
醒悟的样子:省然 憬然 番然 寤然
 警觉省悟的样子:惕然
(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醒悟)

另见:模糊2 认识 清楚2 正确 睡醒 沉迷

☚ 认识1   区分 ☛
顿悟

顿悟

意指对事物领悟的能力很强。语出《世说补》。

☚ 博识   心解 ☛

顿悟

亦称“顿了”。佛教名词。与“渐悟”相对。指无须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东晋僧人竺道生首倡。慧达《肇论疏》引道生语:“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 ‘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谓佛理是不可分之整体,故对它的觉悟,亦不能分阶段实现。至隋唐,随各宗派之形成和发展“渐”“顿”之争趋于激烈。“有云先因渐修功成,而豁然顿悟;有云因顿修而渐悟,有云因渐修而渐悟……有云先须顿悟,方可渐修者,……有云顿悟顿修者,……有云法无顿渐,顿渐在机者。”(《禅源诸诠集都序》卷3)禅宗在各教派中主顿悟说;禅宗内部,北宗神秀侧重渐修,南宗慧能则提倡顿悟。

顿悟

235 顿悟

亦称“顿了”。佛教名词。与“渐悟”相对。指对佛教所谓“真理”的顿然觉悟。反对念经拜佛和繁琐的宗教仪式,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顿悟入道要门论》: “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隋唐时随着佛教各宗派的形成和发展,“顿”、“渐”之争更加激烈。禅宗南派竭力主张顿悟说,认为人人自心本有佛性,不经诵经坐禅和累世修行,提出:“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六祖坛经》)。悟即一切悟,当下明心见性,便可“见性成佛”。禅宗自五祖弘忍以后,以慧能为首的南宗主张顿悟,以神秀为首的北宗主张渐悟,是两派在成佛途径问题上的重要分歧之一。

☚ 元气   中庸 ☛
顿悟

顿悟Dunwu

亦称“顿了”。佛教术语,与渐悟相对,是竺道生和禅宗尤其是南宗所倡导的一种成佛的途径和方法。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竺道生首次提出了“顿悟”成佛法 慧达在《肇论疏》中引道生语:“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即是说,佛理是不可分之整体,故对它的觉悟,亦不能分阶段实现。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内部各派在如何选择“成佛”的道路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主张。一派认为,只有通过“坐禅”的功夫,克服各种障碍,靠长年累月地刻苦修行,逐渐觉悟,方能成佛。另一派则认为,能不能成佛,不是靠苦行修养,是靠自己内心的解脱和省悟。众生本来都具有佛性,只要能一下子觉悟,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无须长期地乃至累世地修行、布施、诵经、坐禅等,同样可以成佛。《六祖坛经》中宣称:“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悟即一切悟,当下明心见性,便可“见性成佛”,甚至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禅宗自五祖弘忍后,两派的争论更为激烈,以慧能为首的南宗竭力鼓吹顿悟说,以神秀为首的北宗则大力提倡渐悟说。

☚ 慈悲   主静 ☛

顿悟

佛教名词。指一旦把握佛教“真理”,觉悟成佛,当于一念之中实现。东晋竺道生首倡,以为佛教真理是不可分的整体,故觉悟也不分阶段。唐慧能主张,人心与佛性等同,提倡“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顿悟”说与神秀“渐修”说对抗,建立禅宗南宗。

顿悟

顿悟

佛教名词。与“渐悟”相对。指无须繁琐仪式和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教“真理”,即豁然觉悟。首倡于东晋竺道生。在佛学史上,主张“渐修”的与主张“顿悟”的曾发生激烈争论。禅宗的南宗主张顿悟说,认为人人自心本有佛性,不须诵经坐禅和累世修行,也不需要布施大量财物,只要顿然领悟,便可“见性成佛”。此说对宋明理学有一定影响。

☚ 无常   十三经 ☛

顿悟頓悟dùn wù

佛教谓直闻大乘,行大法不离此生,即得解脱,即证佛果。借喻很快领悟。《伤寒撮要·徐时行序》:“慕松缪先生,妙龄攻举子业,游学姚江,既而多疾,即就叔肄轩岐之术,遍阅古今诸科方略,顿悟奥旨。”

顿悟

epiphany


顿悟

sudden enlightenment

顿悟

顿悟insight

通过领悟、明了和发现目标与手段之间的意义联系来实现问题解决的方法。这种方式通常发生在利用已有的知识、原理解决新问题之中。一般来说,通过顿悟解决问题需要具备下列条件:(1)必须有足够的知识作支柱,以便准确理解课题的条件、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联系。(2)必须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必要的重组,使之适合问题目标的要求。(3)顿悟常常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以后才可能出现。

☚ 对核法   儿童创造性活动 ☛
顿悟

顿悟

亦译“洞察”、“领悟”。指有机体在复杂事物或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对问题情境中复杂关系豁然开朗的过程或阶段。源于佛教用语。格式塔心理学家用其来解释问题解决,认为问题解决主要对问题情境的顿悟,而非经验和学习本身的作用。

☚ 灵感   直觉 ☛
0000067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