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靰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靰鞡wùlɑ我国东北地区一种垫有乌(wù)拉草的皮制防寒鞋。 靰鞡wù·la方言。指北方人穿的一种鞋脸带褶,有四个穿鞋带儿的耳子,里面可热靰鞡草或保暖的棉垫的牛皮鞋。胶鞋也称作“胶皮~”、“水~”。 靰鞡亦称“乌拉”、“乌剌”、“乌喇”、“乌腊”等。满、赫哲、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一种捆绑脚上的简易鞋子。多用狍、鹿等野兽皮或牛、马、猪等家畜皮制成。其底帮为一整块皮子,纳褶抽裥,帮上贯皮耳,穿时用皮条或绳系耳捆绑即可。有的还在帮上加有布靿。冬季穿时,内填捶软的乌拉草,故名。此鞋异常轻便、保暖,非常适合远行或狩猎时穿着,因此深受猎民和士兵的喜爱。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冬季也都穿靰鞡。抗联第二军二师在师长陈翰章的率领下,还曾采用倒穿靰鞡办法,迷惑日军,摆脱日军的追击。至今,东北山区的猎民冬季出猎仍喜欢穿着,在黑龙江某些地区集市上甚至还可买到。 靰鞡又写作兀刺,满族男子冬用靴鞋之一种。以牛、猪皮等皮革缝制而成,包括靰鞡脸、靰鞡耳、靰鞡靿、靰鞡绳等部分。穿着时内蓄靰鞡草。此草为东北 “三宝”之一,吉林山内所产尤为细软。满族早期所居地区冬季酷寒,冰雪深厚,为御脚下之寒,将此草采集后锤熟,絮入其内,放上靰鞡腰,系紧兀喇绳,天虽寒而足不冻。其为满族及先世所穿用,亦为汉人所喜爱。近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已绝迹。 靰鞡 187 靰鞡东北男鞋,以牛皮或猪皮制作,底、帮为一块皮子,脚面部位为一块前脸,有褶,鞋帮上有小皮套,以便于皮绳穿过系鞋。穿靰鞡之前要先将东北特产的靰鞡草或玉米外皮揉软,絮成脚形,作为鞋里,然后将靰鞡用皮绳系紧,防寒最好,行走尤其轻便。 ☚ 木屐 草鞋 ☛ 靰鞡旧时东北满族、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斡尔等族一种冬季御寒鞋。亦作乌拉、乌腊、乌剌(喇)、护腊。起源较早,《满文老档·太祖朝》、《建州纪程图记校注》均有记载。其形制方口圆头,纳褶抽脸,鞋帮上贯皮耳,穿时以绳系之,缚于小腿上。鞋内置干乌拉草,穿之可御严寒。早时多以猪、鹿皮及鱼皮等缝制,后也用牛皮。直到近代仍有此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