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汇兑心理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汇兑心理说Theory of Psychological Factor Deciding Exchange Rate强调汇率决定中的个人主观评价作用的一种学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4—1927年间,法国经常项目收支顺差,而法郎汇价反而下跌。为解释这一现象,法国经济学家就从主观心理评价的角度来说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其主要代表人物E.L.杜尔和巴黎大学教授A.阿夫塔莱昂在1927年出版的《货币、物价与汇兑》一书中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汇兑心理说。该说认为,汇率取决于对外币的供给与需求,而个人对外币的需求则出于个人的某种欲望,如满足购买、支付、投资、外汇投机、资本逃避等需要,这种欲望是使外国货币具有价值的基础。因此,外国货币价值取决于外汇供需双方对外币所作的主观评价,是以个人主观评价中边际效用的大小为转移的,这就是汇率决定的效用原理。正如商品的均衡价格所取决的供给和需求不是个别的供给和需求,而是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一样,外汇的均衡价格所取决的供给和需求也不是个别的供给和需求,而是整个外汇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该学说认为:虽然对外国货币价值的评价是主观的,但要受到诸如国际贸易、国际收支、资本流动、外汇管制、世界政治情况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关于汇率决定的研究中,汇兑心理说已不再以一种独立的汇率决定理论出现,而是以心理因素分析的形式同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等其他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了。 汇兑心理说 汇兑心理说exchange psychology theory强调汇率决定中的个人主观评价作用的一种学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4~1927年间,法国经常项目收支顺差,而法郎汇价反而下跌。为解释这一现象,法国经济学家就从主观心理评价的角度来说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E·L杜尔和巴黎大学教授A·阿夫塔莱昂。杜尔在其《1914—1918年的法国法郎》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汇兑心理说的基本理论。同期,阿夫塔莱昂在1927年出版的《货币、物价与汇兑》一书中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汇兑心理说。 ☚ 国际金融理论 汇率决定资产选择理论 ☛ 汇兑心理说 汇兑心理说从直观心理方面说明汇率变动缘由的一种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经济学家E·L·杜尔和另一法国经济学家、巴黎大学教授A·阿弗塔莱昂(1874—1956年)。杜尔在其所著的《1914—1918年的法国法郎》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汇兑心理学说的基本理论。尔后,他观察了1924—1927年法国的国际收支,认为当时法郎对外下跌是因为法国资本大量外流,特别是短期资本外流的现象严重,导致法郎汇率暴跌,而大量资本外流的原因,杜尔认为完全是投机心理所引起的,这就是所谓汇兑心理说中的投机心理学派的主要论点。同期,阿弗塔莱昂根据奥国学派的边际效用论进一步发挥汇兑心理说,他在1927年出版的《货币,物价,外汇》一书中提出,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为了满足某种欲望,如满足购买、支付、投资、外汇投机、资本逃避等需要,这种欲望是使外国货币具有价值的基础,因此,外国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外汇供需双方对外币所作的主观评价,外币价值的高低,是以人们主观评价中边际效用的大小为转移的。外汇供给增加,边际单位的效用就递减,各个人所作的主观评价也就降低。各个人对外币的主观评价虽然不同,但在自由市场上,供需将达到均衡,供需均衡时的价格就是实际的汇率。此说还认为,这种评价虽是直观的,但要受到各种客观因素所影响,如国际贸易、国际收支、资本流动、外汇管制、世界政治情况,等等。汇兑心理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经独树一帜,有其时代背景,因为1924—1927年间法国经常项目收支顺差,而法郎汇价反而下跌,这种现象是不能用国际借贷说或购买力平价说来解释的,所以法国经济学家就从主观心理评价的角度来说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他们认为,国际借贷说仅以量的因素说明汇率,而忽视质的因素;购买力平价说仅以质的因素说明汇率,而忽视量的因素;而作为汇率理论,必须完整地把握两个方面,这就是包括量的因素和质的因素在内的汇兑心理说。 ☚ 购买力平价说 流动资产选择说 ☛ 汇兑心理说 汇兑心理说PsychologicalTheory of Exchange关于外汇需求者心理主观上的边际效用影响汇率变动的理论。它是由法国学者阿夫达里昂 (A·Aftalion)创立的。1924—1926年间,法国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而法国法郎的汇率反而下降,并因此引起物价上涨。根据这一反常情况,他从主观心理评价的角度来说明一国货币对外汇率变动的原因。其主要观点是: 某一国公民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并不是外国货币对本国商品有购买力,而是为支付购买国外商品的价款。购买外国商品是为了满足某种欲望,这种欲望是使外国货币具有价值的基础。外国货币价值的高低,是由外汇需求者心理主观价值上的边际效用大小而定。影响个人对外国货币主观评价的因素是: 国际收支与国内财政收支的平衡,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情况,通货数量的变动与供求情况以及外汇管制措施等。 ☚ 凯恩斯学说 购买力平价说 ☛ 汇兑心理说 汇兑心理说psychological theory of exchange是法国经济学家阿夫塔里昂(A.Aftalion)首创的一种汇率理论。在1927年出版的《货币、物价、外汇》一书中,阿夫塔里昂根据奥国学派的边际效用理论,实证地考察了1914年以后法国及欧洲各国有关货币、物价及外汇方面的实际情况,批判了包括国际借贷说与购买力平价说在内的传统汇率理论,在这个领域中“另僻蹊径”,提出了重视心理因素的汇兑心理说。 ☚ 购买力平价理论 汇率的国际借贷说 ☛ 汇兑心理说 汇兑心理说以心理因素说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的一种学说。该学说由法国经济学家阿夫塔里昂(A.Aftalion,1874—1956)1927年在《货币、价格和汇率》一书中提出。其主要论点是: (1) 汇率固然决定于外汇的供求,但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产生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商品与劳务来满足人们的某种欲望。这种欲望是使外国货币具有相对价格的基础。(2) 由于人们的欲望及其大小各不相同,外国商品和货币对每个人的边际效用各有差异,人们对外国货币的主观评价也各不相同。这种主观评价主要取决于质和量两方面的因素,前者包括该外币对特定商品的购买力、该外国的偿债能力、政治稳定性、资本外逃及外汇投机状况等; 后者包括国际借贷与国际资本移动的数量。(3) 人们对外国货币不同的主观评价构成对外国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着外币的价格,即汇率。因此,决定汇率涨落的表面因素是外币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变化,但实质上是每个人对于外币的主观评价在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一学说的出现,是因为1924—1925年间,法国国际收支较前几年都有利,但法郎汇率反而下跌; 1922—1926年间,法国的物价涨跌主要是受汇率的影响,而并非是汇率受物价的制约。这些现象都不是“国际借贷说”和“购买力平价说”所能解释的。于是,阿夫塔里昂试图以人们对某种货币的信心及偏好从主观心理方面来解释汇率的变动。“汇兑心理说”的合理之处在于,当一国政治经济动荡引起资本外逃、投机猖獗、市场混乱时,心理因素对汇率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将人们对货币的主观评价作为决定汇率的基础,只从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货币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动,则陷入了唯心主义,这是汇兑心理说的根本缺陷。事实上,人们的主观评价来源于客观实际,要受到有关国家的经济、政治等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决定汇率变动的因素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客观经济事实及其规律。 ☚ 购买力平价说 利率平价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