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静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静女jìng nǚ娴雅的女子。孟郊《静女吟》:艳女多妒色,静女独检踪。 静女 静女《诗经·邶风》篇名。民间情歌。写情人幽会,互赠信物。语言平淡,描写风趣生动,耐人寻味。《诗序》以为是“刺时”,言“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有人因此解为“刺卫宣公纳伋妻”之事,当系附会。 ☚ 式微 新台 ☛ 静女 静女《诗经·邶风》篇名。此为恋情诗。《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因此有人以为这诗是“刺宣公纳伋妻”的。王先谦据三家诗遗说以为是“媵俟迎而嫡作诗”,“为望媵未至时作也”(《诗三家义集疏》)。皆为附会之词,今人多不取。朱熹承袭欧阳修的论断定为“淫奔期会之诗”(《诗集传》)。今人取其“期会”之意,而认为这是写男女约会的。全诗三章,章四句。首章写男子应约而来,女子却故意把自己隐蔽起来,急得他“搔首踟蹰”。二、三章写会面的情景,女子把从牧场带回的彤管、荑草送给男子,男子则以“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的双关语作答,显现了他一片爱人及物的诚挚痴迷之心。 ☚ 北风 新台 ☛ 静女 静女“静女”是指闲雅而美丽的女性。《诗经·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询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唐孟郊《静女吟》说:“艳女皆妬色,静女独检踪。”前诗表现了静女的调皮与活泼,后诗表现了静女的优雅端庄,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静女的可爱。 (旭) ☚ 琴心 风月常新 ☛ 静女 静女(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幽会定情的牧歌最有味的是末二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美在物,亦在人;美在形式,亦在内容;美在主观,亦在客观。这富于哲理意味的诗句,胜过许多长篇大论。 ☚ 谷风 载驰 ☛ 静女
【注释】 ①静女:娴雅的女子。②爱而:隐蔽的样子。③彤管:红色管状的草。④炜:光泽。说:同“悦”。说怿(yi 亦),喜爱。⑤牧:野外,牧场。归,赠送。荑(ti 题):细嫩的茅草。洵:实在,诚然。⑥女:同“汝”,在此指荑。 【译文】 娴静的女子你多漂亮,等候我在城角上。躲躲闪闪不露头,害我搔头又彷徨。娴静的女子你多漂亮,赠给我一支红管草。红管草这般彤彤红,让我更爱美丽的你。野外的嫩草是你采,嫩草实在美又奇。不是草儿美又奇,只因是美人你赠来。 【集评】 《毛诗序》:“《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八) 唐·孔颖达:“道德一也;异其文耳。《经》三章皆是陈静女之美,欲以易今夫人也。庶辅赞于君,使之有道也。此直思得静女以易夫人,非谓陈古也。故《经》云‘俟我’,‘贻我’,皆非陈古之辞也。”(《毛诗正义》卷八) 宋·王质:“当是其夫出外为役,妇人思而候之。此是其夫辞。夫自牧而归,女隅城而候,当是官役稍苛,牧夫迟归。妇人思君子之深,出门亦非获已,然犹不敢远至城之外,而潜处城之隈,足见其静也。”(《诗总闻》卷五) 宋·张戒:“《国风》云:‘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此其所以可贵也。”(《岁寒堂诗话》卷上) 明·王世贞:“‘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旨有极含蓄者、隐恻者、紧切者;法有极婉曲者、清畅者、峻洁者、奇诡者、玄妙者。《骚》赋古选乐府歌行,千变万化,不能出其境界。”(《艺苑卮言》卷二) 今·陈子展:“《静女》,诗人热爱卫宫女史之作。诗义自明,读者或不察。静女而贻我彤管以为信物,已明其为女史所爱。……奴隶制时代,彤管为女史载事记过之笔,非凡女所有。此诗人为女史所爱,虽或卑微,亦当属于士之一阶层,统治阶级之底层。”(《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这首诗向来为人称道的,是那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其实,整首诗都写得十分动情,撩人心弦。全首只有十二句五十个汉字,却将青年男女私下幽会时的那种可爱与活泼、焦急与憨拙写得绘声绘色,逼真动人。其构思的精巧和语言的简练,自然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更重要的是,诗人十分内行地捕捉住幽会时最富有诗意的特定场面、时刻与人物“爱屋及乌”的特定心理,正因为抓住了这一重要的表达内容,诗人的表达技巧才出色地发挥了作用,使得这首诗显得如此美不胜收,即使今人也不得不为之叹服。 静女一 这首诗首先需作解说的字词有: 静女:文静安详的姑娘。其:此作为形容词的词头。姝(shū疏):美貌;俟:等待。这里的“爱”,通作“��”,遮蔽、隐藏的意思。搔首:用手挠头发。踟蹰:徘徊不前。 全诗三章,头一章是写赴约,一个男子赴情人约会。前二句说,一个美丽而文静的姑娘,约会城角僻静之处。后二句承上而写出:男子到达会面地点,却不见女子。哪儿去了呢?原来调皮姑娘见他来了,故意躲起来。于是,男子急坏了,抓耳挠腮地踱来走去,不知所措。这章写“赴约”情景,多么生动逼真! 下章要释之字词是: 娈(luán銮):娇美。贻:赠送。彤管:红色管状的草。此用王力说,不用《郑笺》“赤笔管也”的旧注,因为它与下文含意不符。 这是说,美丽而文静的姑娘,送我一支红色小草。 炜:鲜明发亮。说怿:说,同“悦”;怿(yī译),喜爱。此处的女,是“汝”之通假字,指“彤管”,也指姑娘,语含双关。 后二句是说,赠给的小草非常美丽,发着红光;非常喜爱它(她) 第二章,写见面,即会面后的情景;末章方赠物示爱。 牧:牧场。归荑(tí题):归,此处借为“馈”。荑:初生茅草。洵:实在、诚然。异:惊异,与众不同。匪:通“非”。女:通“汝”。 这两句是说,姑娘从牧场带回来了一把初生茅草作为礼物赠送给男子;男子接过茅草故作惊异地盛赞这茅草真美,实在美! 后边两句是说:并非是你送的这草儿本身有多么美,而是因为美人送的,所以我感到它特别美。这是全诗点题之句:前边对红色小草的百般赞美;这里又对一把茅草的惊异而极言其美,都只是用来表明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深,但都未曾言明:“我爱你”! 到了诗尾,才说穿了:上述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爱美人之贻”,我爱草,只是由于爱你这个人啊。 《静女》,是“十五国风”中的“邶风”——邶地民歌。“邶”,即今河南淇县以北、当时卫国都城朝歌的北方一带地区。这首民歌,在《邶风》十九首中最有名的一首,常受选家青睐,入选于各代的选本之中。 它主要是写一对赤诚相爱的青年男女约定在城隅幽会的情景。诗歌是以男子口吻来写的,写得极富情趣,构思也挺别致。 首先,它营造了一个优美而富谐趣的意境。诗篇用神巧笔触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神往的境界—— 一对青年男女,在天真烂漫地相互“逗趣”:姑娘先隐而不见,惹得人焦急万状;再又郑重地赠送礼物——一株红色小草(是开玩笑吗?不是,是物微意重)。最后,又送给一大把嫩茅草,表明礼重情深。而男小伙却语含双关地“凑趣”:先说小草很美,很喜爱;那把茅草更是美极了,美得令人惊异,令人着迷,尽情地表明自己对“草”的倾慕之情。最后,话头一转,说真正美丽的不是草,而是送草之人。于是,两心相印,互相爱慕的主旨一下揭示了出来。诗歌把那种天真无邪、相互逗趣的男女相会情景,写得多么活灵活现啊! 其次,这首诗在表达艺术上,采用单线白描“赋法”,没有一句比兴之辞。语言朴实而形象生动,文笔简明而情趣盎然,把人物的开朗性格、深厚感情和愉快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加上主人公的幽默感,更是十分引人。此诗在用韵上,采取的是一种特殊的押韵方式,即用“转韵交叉相押”的韵式。全诗十二句,除第三句的“见”字不押韵之外,其余全部用韵。第一章用侯部韵,第二章用寒部韵和脂、微合韵;第三章,则用交叉押韵法,头一句的“荑”同第三句的“美”相押;第二句的“异”又与第四句的“贻”相协。这样,就使诗歌音乐性加强,读来声韵铿锵。 静女 题解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①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②女美。 自牧归荑③,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①爱:隐藏。 ②说怿:音月义,喜爱。 ③荑:白茅,象征婚媾。 赏读 首章写男子赴约却不见女子到来的焦急心情。首二句写出相会之事,流露男子的幸福之感。后二句则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男子焦急难耐的心情。“搔首踌蹰”细节,非常传神。二章写二人赠物定情。女子巧妙含蓄的以红色草管表达情意,男子则由衷发出赞美礼物,更喜欢女子的感叹。最后一章是男子对约会的美好回忆。借助男子珍惜女子所赠之草,真实地表现了男子在恋爱时的心理,爱女子因而爱她经手的一切,把一枝平常草管视若珍宝。从而写出了男子对女子的一往情深。 这首诗情节单纯而完整,并带有喜剧色彩,把恋爱中的少男少女写得天真有趣。 静女
【注释】①静女:淑女,善良的姑娘。姝(shū):美好貌。②俟(sì):等候。城隅:墙角。③爱:通“𫉁”。 隐藏。④搔首:抓头。 踟蹰(chíchū):徘徊不定。⑤娈(luán):美好貌。⑥贻:赠送。彤管:红管茅草。即下文的“荑”。⑦炜(wěi):红而有光貌。⑧说怿(yuè yì):喜悦。女:指代“彤管”。⑨牧:野外。归:通“馈”。赠送。荑(yí):初生的丹茅。⑩洵(xún):实在,的确。异:奇异。 【鉴赏】这是情人幽会之诗。 全诗三章。此诗写得生动逼真,情趣盎然。一章写按时赴约。一个善良美丽的姑娘与男友相约在“城隅”幽会。姑娘早就来到幽会之地,她为了逗乐,悄悄地躲了起来。男友来后却不见姑娘,害得他焦灼不安,抓着头皮,来回走动。“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二句写得极为传神,它将姑娘故意逗乐、男子焦灼不安的神情,刻画得活灵活现。二、三章写幽会乐趣。这个姑娘突然露面了,男友顿时转忧为喜。姑娘赠给男友一件礼物——红管茅草。这礼物非同一般,它红光闪闪,鲜艳明亮。男友接过这件礼物,觉得它美丽无比。这件礼物极其珍贵,因为它是姑娘从野外亲手采摘而来特意赠给男友的。所以男友深情地赞颂道:它的确美丽而奇异! 并不是这礼物有多美,因为它是美人所赠予。这里用否定的形式深化了诗意,使得此诗波澜起伏而又宛转多趣。 《诗序》说:“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正义》说:“陈静女之美,欲以易今夫人也,庶辅赞于君,使之有道也。”方玉润《诗经原始》说:“静女,即宣姜也。……(宣公)竟不顾惜廉耻,自取而纳之。”无论是陈古以刺今,还是直接讽刺宣公无道、宣姜无德,都不符合诗意。从“自牧归荑”一句看来,这显然是一首民间情诗,它与“卫君”“夫人”无涉。朱熹《诗集传》说:“此淫奔期会之诗也。”姚际恒《诗经通论》说:“此刺淫之诗也。”朱、姚二氏虽看出这是一首情诗,但囿于封建礼教,目之为“淫”,也不近情理。试问,男女相悦,幽期密约,这又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呢? 静女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文静的姑娘真漂亮,在城角等我去约会。她暗里顽皮藏起来,急得我转来转去抓耳挠腮。 年轻的姑娘真美丽,赠我一把红管草。这草儿鲜艳发亮光,我爱你就和喜欢它一样。 她从野外回来送我一束嫩草,这草真美美得出奇。不是草儿美得奇,因这是美人送给的。 《静女》三章,章四句。《诗序》以为是“刺时”,言“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有人因此解释为“刺卫宣公纳伋妻”之事,当系附会。这是一篇爱情诗。宋朱熹《诗集传》:“此淫奔期会之诗。”虽然加了一个 “淫奔”的字眼,但总的解释符合《静女》全诗的本意。顾颉刚《古史辨》:“《静女》一诗本是情诗。”从这篇诗的内容看,是写一对情人相约在城隅相会,男子依约而至,到了会面地点,他的情人却故意躲了起来。他久等不见,急得转来转去抓耳挠腮。等到情人终于露面了,并郑重地送给他一把红嫩的草儿以此传情。姑娘所送的本是平常礼物,他却视同异珍,认为好的出奇,喜欢得不得了,因为这是美人送给的。这篇诗就这样生动地描写出青年男女恋爱生活的情趣,读之令人兴味盎然。 现代研究者有人认为诗中 “静女”属于贵族,有的认为是属普通的牧羊女。分歧关键在于对于诗中的“彤管”是何物解释不同而产生的。彤管,旧注解作红色的管笔,或红色的管乐器,故认为彤管不是劳动妇女所用的。我们从下文“自牧归荑”句看,这个女子仍是位普通劳动人民,因此推测,诗中的“彤管”,可能是与“荑”一样的小草。古代往往以白茅(荑)来象征婚媾。这位姑娘以彤管赠给男子,是一种求爱的表示。这种例子在诗经中也是常用的。如:《召南·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句中的“白茅”也是男女青年用来求爱的一种表示,一种彼此相爱的象征。 这首恋歌,不仅思想内容是好的,艺术上也是相当成功的,在诗经中是不可多得的好诗。这诗捕捉人物形象的能力更加叫我们感到惊异,诗中描写一个青年男子在等候他的情人,“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二句,由于准确刻画了动作的特征,就十分形象地表达了情人在幽期秘约中的激动不安的神态,人物心理和形象刻画的生动传神,音容笑貌,栩栩如生。 《静女》这篇诗将对爱情的忠贞寄托在情人所赠送的物品上,借颂扬信物之美,来体现对情人的喜爱。“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他表面上赞美小草,实际在夸送给他礼物的人。这种表现手法,有力地映衬了这对青年男女真诚热烈地爱情。《诗集传》:“然非此荑之为美,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又孔《疏》:“美贻己之人也。” 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 (今河南汤阴县境) 的民歌。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物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首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两句是说: 一位文静的姑娘多么美,相约等我城角去相会。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女子,表示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俟我于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男子依约而至,到了会面地点,却找不见那女子,“爱而不见”,“爱”,遮避,隐藏。这句是写那女子见到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这乃是一个天真、活泼而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的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相会的男子,他想,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没有来呢? 还是阴晴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卦而故意失约不来呢? 于是非常着急、不安,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这里是说,急得那个男子抓耳挠腮,转来走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蹰”,可以说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当时那个男子焦灼万状的情态。同时,也借以写出了那个男子对所爱女子的深情和迷恋的程度。 下面第二章,则开始写他们会面后的情景: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娈”,美好的样子。“彤管”,红色管状的小草。旧注,解作红色的笔,或红色管乐器。我们从下文“自牧归荑”句看,这个女子乃是个普通的牧羊女,因此有人揣测,所谓“彤管”,不会是笔或乐器之类,可能与“荑”一样,是种小草之类。诗,总是浓缩的,跳跃性的。诗中写当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地把一支小草做为见面礼物送到男子面前。“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辞。“说”,通“悦”。“女”,通“汝”,你。“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的草,又指赠草的人。这里写女子把一支小草做为馈赠,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给对方这固然是为了传情,而我们从这位调皮的姑娘性格来看,大约也正如“爱而不见”一样,有试他,逗他的意思,也就是看看会引起对方什么反应。而男子接过小草以后,就双关地说,这支小草光彩美丽极了,喜爱得不得了。这里是写这个男子早巳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示自己的深情。他表面上在夸小草,实际在夸送给他礼物的人。 接着下面第三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子又把从牧场带回的一支荑草赠给了男子,所赠给他的这支荑草,实在美得出奇。其夸赞的语气比“彤管有炜”更加进了一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两句是说,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所以,也就觉它得它愈加美丽了。记得余冠英先生对此诗曾作了极为达情传神的今译,不妨引来助读: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我们看这首小诗,把民间男女依约相会时的那种天真、活泼、互相逗趣的一番情景,描摹得如何逼真和生动! 诗中写一对恋人相会,先是这位调皮的姑娘故意惹逗,躲藏起来不露面,害得小伙子心急如焚,抓耳挠腮; 再又郑重其事地赠给对方小草,试探其对自己的情意。而这个小伙也知趣、凑趣,说是“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洵美且异,美人之贻”,用双关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深情,显示了自己一片爱人及物的诚挚、痴迷之心。诗很短,仅有三章十二句,但它却生动地写出了一对情人幽会时的有趣场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还刻划出人物性格,即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男子的形象。总之,这首恋歌,不仅思想内容是健康的,艺术上也是成功的,其语言的简练,构思的灵巧,人物心理和形象刻划的生动,以及生活气息的浓烈,都不能不使我们两千年以后的读者感到惊异。 《静女》
《诗经》
【注释】静:娴雅安详。姝:美好。城隅:城角隐蔽处。爱:通“薆”,隐藏。 踟蹰:徘徊不定。娈(luán):年轻美丽。 有:语助词。炜:鲜明光亮的 样子。说怿:喜爱。说,通“悦”。女:通“汝”,你。牧:郊外放牧的地 方。归:通“馈”,赠送。荑(tí):初生的茅草。洵:诚然,实在。匪:通 “非”,不,不是。 【大意】娴静的姑娘啊惹人爱,她约我到城角来。可她却躲起来让我找啊, 找不见她我抓耳又挠腮。 娴静的姑娘啊长得娇,她送我一支朱漆的笔。笔杆鲜红有光彩, 我爱你姑娘真美好。 她从牧场采来了娇嫩的草,茅草儿美丽又独具风骚。并不是你茅 草儿叫人爱,只因为心上人为我采来。 字数:371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7页. 静女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暧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悦怿汝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非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一首写幽会定情的诗。如果说《关雎》中写的是单相思,那么这里写的便是实实在在的恋爱中情景,通篇亦由男子口吻道出。“静女”,据毛传及余冠英译文,均谓文静的姑娘。然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亦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则“静女”犹言靓女,乃是男子对心上人儿的爱称。从后文“自牧归荑”一句又可悟到,这位靓女乃是一位牧羊姑娘。 诗中的“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同义反复,都是男方对女方由衷的赞美。“其”字作形容词头,有加重形容的意味,是叠字的一种变式,在诗经中运用很普遍。这男子感到很幸福,因为那位靓女约他在僻静的城角楼上相会。这场约会写得有意思,很具生活情趣。男方如期到达约会地点,却不见人影儿,这恰如一首叫《敖包相会》的民歌所唱的,“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为什么旁边不见云彩?”是不是女方失约呢?否,“暧而不见”,她躲着在呢。弄得“阿哥”一阵好找,然后感到意外的惊喜。这一层诗人未显言,但无字处皆具意也。看来这位靓女还有几分调皮呢。 靓女约阿哥相会,当有心意表白。但作为一位姑娘,话儿怎么好讲?她只是赠给对方一支红色的通心草。旧训彤管为针筒、笛子或笔杆儿,总不符合牧女的身份,与后文“归(馈)荑”之说亦缺乏照应。其实,这“彤管”即下文的“荑”,乃红色通心的嫩茅草。伴随赠草的动作,想必她还问了一声:“这支草儿可美?”这才自然地引起一番答话或议论。“彤管”是新从牧场采来的,鲜嫩润泽。“有炜”犹言“炜炜”(有字加单音形容词是叠字的变式)。“悦怡女美”的答语妙在双关,既是悦怡“彤管有炜”之美,又是悦怡“静女其娈”之美。还需要表白什么呢,男有心女有意,早已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以下便写约会后男子幸福的回味。拿着那支不同寻常的嫩茅草,男子爱不忍释,重申其“洵美”即确美。不但美,而且“异”——美得怪,何以言之?原来这茅草本是郊原上最平常最低贱的植物,人们从未把它和“美”联在一块儿过。然而一经姑娘手赠,居然美。常言道“情人眼里出西施”,又道是“爱屋及乌”,这里是兼而有之了。这种恋爱中人的心理,在诗中表现得很真切。全诗最警策的还在最后两句,诗人通过那男子对这种新鲜感受的反复玩味,道出了一个富于哲理意味的结论:“非汝之为美,美人之贻。”美在物,亦在人;美在形式,亦在内容;美在客观,亦在主观。于是朴素的诗句启发读者超越诗的本文,进而领悟到美之本质,美之奥义,诗中对茅草以人称相呼,“卉木无知,却胞与而尔汝之,若可酬答,此诗人之至情洋溢,推己及他。我而多情,则视物可以如人”(钱钟书《管锥编》)这种“尔汝群物”的移情手法,后世诗词多有运用,而此诗已肇其端。 静女
这是一首出自男子之口,吟咏男女幽会,赠送信物,以表达甜蜜爱情的情诗。 诗分三章,以咏其事,抒其情。 首章写男女幽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意谓文静美丽的姑娘,在城角下等候我。这两句既写出了幽会地点——在一个僻静之处的城角下;又写出了幽会的一方——女子的性情美和容貌美。从男子对女子的一片赞扬声中,流露出对女子的无限倾慕之情,赴会的欢欣、幸福之感沉浸其中。可是当男子兴冲冲地到了约会地后,却有点失望,见不到那女子。“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两句意谓:女子故意躲藏起来,见不到她,急得我挠头来回去找。一个 “爱”字,写出了那位女子不独文静,而且是一个天真活泼,风趣调皮的姑娘。而男子见不到她,用 “搔首踟蹰”两种动作加以描述,把一个抓耳挠腮,手足无措的神态穷形尽相地描绘出来。透过外部表现,不难想见其热恋中的青年心境。 二章写二人相会的情景。“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二人相见后,女子以物相赠,表示深情。女子在隐蔽的处所,看到前来赴约的情人,急得那般模样,于是便露了面,并且拿一支小草赠送给他,去试探试探情人的反映。而男子又是怎么一个反映呢?“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说当男子接赠物到手后,深有感触地说:这小草光彩鲜艳,实在是太好了,使人高兴极了。表面上赞美小草,实则又是赞美赠草的情人,颇有情趣地表达了深情。 三章写对赠物的赞叹。“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是说:她从郊外带回的荑草赠送给我,实在美丽而且出奇。情人赠送的荑草,本来是微不足道之物,他却看得那么美丽、那么神圣,再次说明对女子的深爱,比 “彤管有炜”更深了一层,进了一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同非,不是。是说并不是荑草美,而是因为美人送的,所以才觉得美。爱屋及乌的那种感情深切动人。 全诗通过男女依约相会和馈赠信物等情节的描写,把相会时那种天真、活泼、生动、逼真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从而表达了纯真的爱慕之情。 用笔简括,意在言外,是该诗又一特点。诸如写女子 “爱而不见”,写出了女子的天真调皮。“搔首踟躇”,表现出男子的痴情。“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仅显示出女子之美,也带出男子之爱。简括生动,耐人寻味。 静女诗经·邶风
《静女》选自 《诗经·国风·邶风》。邶,国名,周武王封殷纣之子武庚于此,后来并入卫国。《邶风》共十九首,本篇即其一。 对真挚而炽热的爱情的追求,常常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青年们在交往中,深切地体味心灵中的种种奥秘,领略了其中隐含的喜悦与甜蜜、苦涩与辛酸。而在经历了种种波折之后得以净化的美好情感,又会显得更为纯真与深沉,往往留给人们以难忘的幸福的回忆。 《静女》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纯真的爱情生活。诗人借一位青年男子的口吻,用喜悦欢快而又深情的笔调,叙写了和一位活泼而不轻佻的美丽姑娘,在僻静的城上角楼边幽会的情景,洋溢着初恋青年内心欢快甜蜜的情意。 全诗共分三章。首章写他如约赴会时,姑娘却顽皮地故意藏着不露面。在焦急的等待中,他烦躁不安,“搔首踟蹰”。这中间包蕴着极为复杂的情感;幽会前隐秘的冲动、对即将面临的幸福的期待、由久待不来引发的对情人失约的不祥预感等等,紧密交织在一起,使他焦躁不安、急不可奈。终于,姑娘露面了。他们互相倾诉了一些什么样的缠绵情意呢?诗人没说,却转而写从姑娘那里得到的馈赠——两样极普通的东西:彤管和嫩草。因为这里边寄寓着姑娘深厚的情意,所以显得无比珍贵,他怀归之后,不时取出暗自展玩,仍觉得非常甜蜜。 这首诗,格局虽小,但造语朴素,风格明快,而内容又极为丰厚。朱熹曾将它与《卫风·木瓜》相提并论,而其实它们在艺术表现上并不一样。《木瓜》率直奔放,酣畅淋漓地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的追求,而《静女》则将对爱情的忠贞寄托在情人所馈赠的物品上,借颂扬信物之美,来体现对情人的喜爱:“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人所着力表现的是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与复杂的足以移情的内在意绪,这其中有焦急的期待,有幽会中隐秘的欢乐,有事后回味时隐隐泛起的幸福感。正因为如此,它就较《木瓜》显得大不一样,它尤为婉曲细腻、含蓄而真切。 静女 静女[原文] ☚ 北风 新台 ☛ 静女 静女jìng nǚ安静娴雅的姑娘。《邶风·静女》一章: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姝,shū,美好貌。毛《传》: “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朱熹《集传》:“静者,娴雅之意。姝,美色也。” ☚ 静 静好 ☛ 静女jìng nǚ淑静而有德的美女。《楚辞》中指神女。《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毛传:“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九怀·思忠》:“登九灵兮游神,静女歌兮微晨。”王逸注:“神女夜吟,声激清也。” 静女jìng nǚ贤淑的女子。《诗·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