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青年近卫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青年近卫军》《青年近卫军》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1901—1956)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取材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真人真事。1941年秋,德国法西斯入侵顿巴斯。1942年6月,苏军主力撤离顿巴斯矿区克拉斯诺顿市; 7月,德寇进入该市,强占民房,逮捕、杀害留在城里的一批共产党员、干部。为了有效地打击敌人,该市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正式成立,共青团员奥列格任政委,邬丽娅、万尼亚、谢辽萨、刘巴等为总部委员。他们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他们以全体人民的名义处死当“警察”的卖国贼福明;发展“青年近卫军”组织;收听苏军战报后张贴、印发传单;破坏敌人的交通;收集武器,夺取敌人的物资;营救被俘同志;焚烧敌人的职业介绍所;驱散德寇抢劫的牲畜;十月革命25周年前夕收听斯大林广播讲话,在城内各处悬挂红旗等等,给入侵者以沉重的打击。正当他们准备配合主力给敌人以更大打击的时候,由于叛徒斯塔霍维奇的出卖,绝大多数队员被捕入狱,遭到严刑拷打;但他们坚贞不屈,顽强战斗,在该市解放前夕,英勇就义。 这部长篇小说是作者根据苏联共青团中央的建议,以巨大的激情写成的。它以文献材料为基础,具体和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惨无人道的暴行、极端虚弱的本质,再现了苏联人民英勇机智的斗争,着重展示克拉斯诺顿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与德寇进行斗争的业绩,塑造了年轻一代的英雄群像。奥列格、邬丽娅、万尼亚、谢辽萨、刘巴等各自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但也有苏联年轻一代的共同点:对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祖国强烈的爱,对德国法西斯及其走狗无比仇恨,对未来充满着信心。通过这些英雄人物同法西斯进行英勇斗争的不朽功绩,表现出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着重揭示出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把现实主义的真实和历史具体描述与抒情的笔调、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格、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结合起来,使得作品显现出高昂的格调、磅礴的气势。小说具有史诗般的规模,既再现和平生活,又着重反映战争风云,既表现前线的战斗,又着重描写地下斗争;人物众多,既有年轻一代爱国者、老一代革命者和其他人民群众的形象,也有被称之为“败类中的败类”的德国法西斯以及叛徒、卖国贼一类的形象;多条情节线索相互交错,次第展开。还以社会主义制度与德寇入侵后建立的“新秩序”即旧制度强烈对比的手法,揭示主人公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以及他们为祖国而战的坚实思想基础。小说发表后获1946年度斯大林奖金。1947年底,《真理报》发表文章,肯定小说成功地塑造克拉斯诺顿英雄们的形象的同时,指出它忽视了党组织对年轻一代爱国者革命活动的领导。作者接受这一批评,研究了新发现的材料,于1951年发表修订本,弥补了这一缺陷,如同这一年2月《真理报》编辑部文章所说:经过创造性的修改,“好书变得更好了”。 青年近卫军 《青年近卫军》前苏联俄罗斯作家法捷耶夫(1901~1956)的长篇小说。 ☚ 毁灭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青年近卫军长篇小说。法捷耶夫作。1945年2月分章在《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通过克拉斯诺顿城的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同德寇法西斯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苏联年轻一代在党的领导下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细致的心理分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艺术效果。 青年近卫军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共青团的地下组织。1942年9月成立于德军占领下的顿巴斯克拉斯诺城,在地下党领导下同敌人作斗争。1943年初组织被破坏,大部分成员牺牲。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名著《青年近卫军》一书即据此写成。 青年近卫军 青年近卫军长篇小说,作者是前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卫国战争初期,在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下的乌克兰顿巴斯矿区克拉斯诺顿城,一批优秀的共青团员秘密串联,建立起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与敌人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作者在广阔的战争背景上,歌颂了一个英雄主义的集体,他又着墨较多刻画了五名“青年近卫军”的光辉形象。他们既在严酷的斗争中显示出高贵的品格和坚强的毅力,也在爱情、友谊、家庭等生活领域中表现了高尚的情操、纯洁的灵魂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但在最后胜利到来之前,“青年近卫军”却因叛徒的出卖而惨遭破坏,一百多名成员,除九人幸免外,全部英勇就义。《青年近卫军》通篇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采,给人以奋发、升腾的力量,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成为全书的基本旋律。法捷耶夫以抒情的笔调,细腻地描述了年轻人的感触、思索、瞑想,给作品增添了无限的诗意,融进了作者在卫国战争中的全部体验和思考,是苏联文学史上最早成功地反映卫国战争的一部英雄史诗。 ☚ 母亲 日瓦戈医生 ☛ 青年近卫军苏德战争期间,在前苏联沦陷区的由共青团领导的反法西斯游击组织。1942年建立,次年遭破坏。 青年近卫军 《青年近卫军》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苏联顿巴斯矿区的小城克拉斯诺顿后,未及撤退的男女青年以共青团员为核心,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组织了 “青年近卫军”。他们配合游击队展开艰苦的对敌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不幸在胜利即将到来的前夜,青年近卫军被叛徒出卖,领导成员和许多队员都英勇牺牲。这段真实的历史被前苏联杰出作家、文学评论家法捷耶夫 (1901—1956) 作为素材,写成了长篇小说 《青年近卫军》。小说于1945年发表。 ☚ 母亲 复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