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雕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雕漆Diāoqī《中国姓氏大全》 收载。其注云: “历史上的罕见复姓,以职业为姓。后改姓雕。” (按: “雕漆”作为姓氏,实所罕见,疑其为“漆雕” 氏之讹。然《大全》 漆雕、雕漆并收,且各有所注,足见实非误书。不知其所本,姑收录之。) 雕漆 雕漆又称“剔红”,漆器工艺品的一种。始于唐代,宋代有很大进展,至元、明,雕漆工艺日益精湛,各地都有生产,以北京、浙江、云南等地的较为著名。其制作方法为将调好漆料涂在铜胎或木胎上,通常涂数十层,趁漆未干透时即用刀精雕细刻,然后烘干、磨光。漆料一般用纯朱红,不杂以它色。产品典雅质朴。品种有瓶、罐、盘、盒、屏等。 ☚ 石人石兽 螺钿漆器 ☛ 雕漆diāo qī一种手工艺,在铜胎或木胎上反复多次涂漆到一定厚度,阴干后,在上面浮雕各种花纹成为工艺品: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式~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四一·943) 雕刻什么 雕刻什么雕刻人像:雕像 ☚ 雕刻 刻书板 ☛ 雕漆在漆器底胎上髹漆数十层,器物大者髹漆100~200层,髹涂到所需厚度,尚未干透时,描上花纹图稿,然后进行雕刻,在凹陷地做锦纹图案。也称剔漆。因髹涂的漆颜色不同,故有剔红、剔黑、剔黄、剔绿等名称。雕漆始于唐代(618~907),宋、元(960~1368)雕法圆熟,藏锋不露,所刻花果鸟兽、山水人物俨若图画。以元代(1271~1368)浙江嘉兴西塘雕漆最负盛名。明清两代(1368~1911)曾集中全国巧匠,制作大量雕漆用品,满足宫廷之需。明代(1368~1644)雕漆继宋元遗风,图案风格浑厚朴实,雕工圆润。而清代(1644~1911)雕漆大多为龙凤及寓吉祥意义的花果图案。雕漆的装饰方法,总起来有剔红、剔犀、剔彩3种。现代雕漆主要产于北京、扬州和徽州等地。 雕漆 雕漆雕漆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到现在有1000多年历史。北京雕漆与湖南湘绣、江西景德镇瓷器并驾齐驱,名扬四海,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 ☚ 北京料器 北京玉雕 ☛ 雕漆 207 雕漆又称“别红”,漆器的一种,相传始于唐代。即先将漆料涂于胎上(一般需涂八九十层),趁漆尚未干透即刻进行浮雕,然后烘干、磨光。以朱红色为多,品种有瓶、罐、盘盒、橱等。北京、扬州、天水、歙县等为主要产地。 ☚ 扬州漆器 点螺 ☛ 雕漆 雕漆又称“剔红”。因产于北京,也称作 “北京雕漆”。是以红铜或木为胎,涂漆雕刻的工艺品。制作时需经过制胎、烧蓝、做底(又称涂地)、涂漆、描样、雕刻、磨光等工序。其中涂漆比较复杂,要先将生漆均匀地涂在胎型的外壁,然后放进温度和湿度都比较适宜的窑内阴干。四五个小时后再涂第二层,如此反复,少则几十,多至三四百层。仅此一道工艺,就要用数月或一年的时间。雕刻是制作过程中的关键。传统的雕漆方式是浅浮雕。后来,艺人们吸取了历代刀法的长处,创造了深浮雕、镂空雕和立体圆雕等,大大丰富了雕漆工艺的表现力。雕漆源于西汉,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和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曾两次出现过鼎盛时期。 ☚ 铁画 酥油花 ☛ 雕漆 雕漆相传始于唐代的漆器品种之一。做法是: 在器胎上涂以几十层乃至上百层漆,然后在漆地上雕刻图案。雕漆分为剔红、剔黑、剔犀、剔彩等多种,是元以来中国漆器的代表性品种。北京是明清以至现代雕漆的主要产地。 ☚ 漆器 家具 ☛ 雕漆又称“剔红”。一种在刷制成几毫米至20余毫米厚的漆层上加工雕刻的工艺品。多以红铜(或木)为胎,在各种胎形上逐层反复髹饰涂漆上百至数百层,达到15—25毫米的厚度后,趁漆未干透时,立即在漆层上以刀雕刻各种纹样,经镶嵌、磨光而成。生产周期长,一般需半年,精细的工艺品则要用二三年。产品有瓶、罐、盘、盒、橱、插、屏及台灯和烟碟等。 雕漆又名“剔红”。相传始于唐代。在铜胎或木胎上涂上调好的漆料,一般要涂八九十层以上。上漆后乘未干透即进行浮雕,然后再烘干、磨光。以红色为主。北京产品最为著名。其他产地还有扬州、无水、徽州等。品种一般为日常用品和陈设品。 雕漆carved lacquerware 雕漆carved lacquer war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