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集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集韵

集韵

音韵学著作。宋丁度等撰。十卷,计平声四卷,上、去、入各二卷。韵部仍为二百零六,同用韵有所改并,韵目名称与次序亦有所更动,字数则比《广韵》增加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字,并注重字的形体与训诂,成书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为司马光所奏上。它与《广韵》具有较大的互补性,故两书并行,同为学者研究汉语语音的重要文献资料。

☚ 广韵   韵补 ☛

《集韵》

韵书。 宋祁和郑戬认为 《广韵》 繁略失当, 建议宋仁宗重修, 于是诏令丁度等人同修 《集韵》,宝元二年(1039年)成书。书共10卷。平声4卷,上去入各2卷。 书共206韵, 与 《广韵》相同, 收字53525个, 比 《广韵》几乎多一倍。本书增加了大量异体字, 使字数大大增加。 音韵方面, 根据古音与方音增收了大量义音, 如 “天”, 《广韵》他前切, 《集韵》他年、 铁因二切。 “晨” 字增慈邻切, 下注 “关中语也”。 某些字的归韵, 《集韵》 也与 《广韵》 不同, 如《广韵》真韵影喻两母及见系开口四等字, 《集韵》归入谆韵: 《广韵》 歌韵的舌、 齿音字, 《集韵》 归入戈韵。 又 《广韵》中轻重唇、舌头舌上类隔的反切, 《集韵》都改从本母。 在训释方面, 《集韵》 删除了 《广韵》 中过于冗杂的注释, 有些注文做了改正。 个别韵目用字作了调整。

集韵

集韵

韵书名。因为《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宋丁度等奉皇帝之命修订《广韵》而成《集韵》。全书十卷。平声四卷,上、去、入各两卷。它的特点是:
❶收字“务求该广”,只要有根据,不管古体、或体、俗体一并收录。所收的字一般都有二体以上,多者八九体,很像一部异体字字典。共收三万二千三百八十一字,比《广韵》多五千四百六十七字。
❷增删、修正《广韵》的注释。注释侧重文字形体和训诂。
❸分韵仍依《广韵》为二百零六韵,韵目名称和次序以及韵目下所注同用、独用例略有出入。
❹参考当时的语音更订反切。如重唇音和轻唇音《广韵》是相混的,《集韵》却截然分为两类。《集韵》是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

☚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五音集韵 ☛

集韵

韵书。十卷。宋人丁度、宋祁等奉诏修定,为《广韵》的增订重修本。平声四卷,上、去、入各二卷。仍按《广韵》分为二百零六部,不同的是:韵目和排列顺序略有变动,对于“同用”的韵部也有新的改动和归并。反切改动较大,最明显的是把《广韵》反切上字的类隔切改成音和切,使反切用字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小韵的第一字之下先注反切,然后释义,释义多本《说文》,《说文》所无的,则引他书解释。收字原则是“务从该广”,几乎把所有异体字都收集起来排在一起,共收53525字,比《广韵》增加了一倍,除去异体则为3万来字,是韵书中收字最多的一部。比较注重文字形体和训诂,是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但书中错字错音亦不少,使用时应谨慎。清·方成珪《集韵考正》可资参考。今有1983年中国书店影印本和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集韵》

中国现存重要韵书,是对《广韵》和《韵略》(成书于宋真宗景德年间的一部韵书)的修订。由丁度等人编写,成书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共收53525字,比《广韵》多收27331字。分韵数目与《广韵》全同。

集韵

206 集韵

见24153丁度。

☚ 平水韵   七音略 ☛
集韵

集韵

韵书。十卷。丁度、李淑典领,与宋祁、郑戬、贾昌朝、王洙等共同修定。书成于北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丁度(990-1053),字公雅。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除《集韵》外,还主持修订了《礼部韵略》。贾昌朝(998—1065),字子明。真定获鹿(今河北省获鹿县)人。音韵学家,著有《群经音辨》。王洙(997—1057),字原叔。应天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南)人。小学家,《集韵》成书后,为与《玉篇》互相参照,又主持编写了《类篇》。
《集韵》的编写体例同《广韵》相似,也是按照调、韵、声的次序,只是因为收字较多,因而卷数比《广韵》扩大了一倍,平声四卷,上、去、入声各二卷。全书收字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比《广韵》增多了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个。韵部仍是二百零六,只是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以及韵目下所注同用独用例略有小异。
《集韵》在韵书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编纂上距《广韵》仅三十一年,其原因是因为宋祁、郑戬等批评《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因而皇帝诏令重新修订,“务从该广”,结果编成了一部与《广韵》在总貌上相似而在精神上颇不一致的韵书。这是一部承上启下的韵书,承二百六韵之上,启韵书革新之下。如果说《广韵》是《切韵》系韵书的集大成著作,其基本倾向是守旧,则《集韵》开始了《切韵》系统内部的革新,为《五音集韵》之类新韵书的产生作了铺垫。
从音韵上来看,《集韵》的革新精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第一次对反切进行了改良。《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是一脉相承的,比照陆德明《经典释文》可知,许多是汉末以来经师已在沿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切韵》乃至《广韵》的反切,在很大程度上有存古的作用。背离汉末以来经师传统而自创反切,可以说始于《集韵》。这是一项很大胆的革新。《集韵》的改良反切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改类隔切为音和切,其中最明显的是重唇改轻唇。轻重唇的分化其实早在唐代就已完成,但《广韵》由于要存古未敢在正文中轻改,只在每一卷后面附了个“新添类隔今更音和切”,《集韵》则大刀阔斧地在正文中全改掉了。舌头和舌上的类隔切在《集韵》中也改得比较彻底;其二,据今人王力的说法,是“反切上字顾及声调,且顾及等列”(见《汉语音韵学》)。所谓“顾及声调”是指以平切平,以上切上等。如“鸡”,由“古奚切”改为“坚奚切”,“土”,由“他鲁切”改为“统五切”等;所谓“顾及等列”是指切上字和被切字在开合、洪细上有保持一致的倾向,从上两例中也可看出。许多人认为等韵图产生在宋代,从《集韵》的改良反切可知,至少在此时,等韵的思想已深刻地影响到韵书的编纂。二、对小韵的次序安排作了大胆更动。《切韵》中每韵内部各小韵的先后次序,一般来说没有什么规律,但有一个倾向,大体是按反切下字与小韵代表字的关系进行排列的。《切韵》初编之时是通过系联反切或者用叠韵的方法来归纳韵部的。《广韵》大致沿承《切韵》的旧制,然后将新增加的小韵放在最后。《集韵》是按“五音”的关系把小韵一组组地放在一起的,新增加的小韵也一起编入。同声类而开合不同的小韵,由于反切下字不同,在《切韵》、《广韵》中是分在两处的,而在《集韵》中却放到了一处。可见在《集韵》中,声母的类别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一做法其实并不自它始,在五代刊本的韵书残卷中已可见到这种排法的尝试,而在《集韵》中得到了全面的推开。这一事实一方面说明了声母研究的发展对韵书的影响,另一方面说明比起《广韵》来,《集韵》有着更多的创新精神。《集韵》重视声母和“等列”的做法对《五音集韵》把字母等呼采入韵书有直接的启迪作用。三、《集韵》同《礼部韵略》一样,遵照皇帝旨意,采纳了贾昌朝的建议,“改定韵窄者十三处,许令附近通用”。自唐初许敬宗以来,这是第二次。这实际上承认了韵书中“音同韵异”的情况,同时表明,自唐初以来,韵书的作用已从《切韵》编纂时的“广文路”、“赏知音”两者并重的局面演变为侧重“广文路”一面。这一思路导致了“平水韵”等并韵韵书的产生。而“赏知音”的任务则由等韵图担当了起来。四、《集韵》的小韵数惊人地增加。据统计,《王韵》的小韵数是三千六百四十五个,《广韵》的小韵数是三千八百七十个,三百年间增加了二百多个。而《集韵》的小韵数共有四千四百八十六个,跟《广韵》相比,三十年间增加了六百多个。这在实际语言中当然是不可能的。《集韵》小韵数的大量增加跟它编撰标准“务从该广”有关,正如段玉裁指出的:“丁度等此书兼综条贯,凡经史子集小学方言采撷殆遍,虽或稍有纰缪,然以是资博览而近古音,其用甚大。”《集韵》搜遍了古代典籍,把文献记载中反映的古音、方音尽数收入,同时不排除还根据当时语音制定了一些反切的可能,因而使总量大大增加。《集韵》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切韵》“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来编写韵书的方针的继续。
除上述之外,《集韵》还有两点做法是引起过争议的。第一,《集韵》取消了《广韵》的同义又切,而一一录入正文。其理由是:“旧注兼载它切,既不该尽,徒酿细文;况字各有训,不烦悉箸。”而实际上,细检正文,它的同义又切比《广韵》多得多。第二,由于“务从该广”,《集韵》在收集字体上下了一番功夫,不管是正体(包括楷化的籀文、篆文等),还是俗体、或体,兼收并蓄,所收字一般都有二体、三体、四体,有的多达五、六体甚至八、九体,因此使所收字的总量比《广韵》扩大一倍多,达五万三千余。其实如果不同的写法不计在内,不过才三万来字。这就使这本书看起来像一本异体字字典。
对以上两点清代莫友芝用宋祁等批评《广韵》“繁略失当”的话批评说:“其驳《广韵》广陈姓系,类谱牒,诚允至。谓兼载他切,徒酿细文,因并删其字下之互注,则音义俱别与义同音异之字难以遽明,殊为省所不当省;又韵主审音,不主辨体,乃篆籀兼登,雅俗并列,重文复见,有类字书,亦为繁所不当繁。其于《广韵》,盖互有得失,故二书并行不废。”(《韵学源流》)这个意见是允当的。但从今天的眼光看,也幸亏有了这部出格的韵书,才替后人留下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异体字字典。
《集韵》编成后流传不广,元、明之际尤不受重视。今存有两种影抄北宋原刻本,两种南宋重刻本。影抄宋本之一是毛氏汲古阁本,为流传的康熙楝亭本及其后之嘉庆顾广圻本、万有文库本、四部备要本等之所据;影抄宋本之二是钱氏述古堂本,198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此书附有四角号码索引,查检较为方便。对《集韵》的研究一向重视不够,重要的著作只有清代方成珪的《集韵考正》及黄侃发表于1937年的《集韵声类表》。

☚ 广韵   韵镜 ☛
集韵

集韵

(宋)丁度等奉诏修定。10卷。收字53525个,比《广韵》增一倍余。因《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故重修此书。韵部仍分206,而韵目名称和次序稍有更动,同用韵亦有所改并,并考参当时读音更订反切。有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据扬州师院藏本影印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据述古堂本影印通行。

☚ 韵镜   韵略 ☛

集韵

韵书。宋丁度等奉诏修定。共十卷。平声四卷,上、去、入各二卷。收字53525个,韵部同《广韵》,仍为206韵。但韵目用字,部分韵目次序及同用独用例略有不同,又据当时读音改造部分反切,注释繁略适当,注重文字训诂,为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

集韵jí yùn

《本草纲目》序列第一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韵书名。宋·丁度等奉诏修订,共10卷,收字53525,比《广韵》增一倍余。因《广韵》多承用唐代韵书旧文,繁略失当,故重修此书。韵部仍分206,而韵目名称和次序稍有更动,于同用的韵有所改并,并参考当时读者更定反切。内容注重文字形体和训诂,为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错误不少,可参考清·方成桂《集韵考证》和陈准《集韵考证校记》。

集韵

十卷。是书由北宋丁度、李淑典领,宋祁、郑戬、贾昌朝、王洙等同加修定。丁度事迹见“礼部韵略”。宋景佑四年 (1037年),宋祁、郑戬等批评《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 贾昌朝批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致“举人误用”。宋仁宗遂诏令丁度等人修订《韵略》与《广韵》。修订《韵略》的工作当年就完成了,所成即《礼部韵略》。因为《广韵》的修订要“务从该广”,需“经史诸子及小学书更相参定”,工作较为繁冗,所以直至宝元二年(1039年) 才告完成,所成新韵书称名 《集韵》。《集韵》与《广韵》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集韵》收字“务从该广”,一字的不同写法,不论是正体、或体、古体、俗体,皆加收录,书中一字可多达八、九体,全书共收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字,较《广韵》多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字。《集韵》对《广韵》的注释亦有所增删修改,其“字训悉本许慎《说文》,慎所不载则引它书为解”,并一一注明出处;不见经传者或口头流传者,注以 “一曰”,置于义训之最后。(二)《集韵》虽仍《广韵》二百零六韵之旧,但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以及韵目下所注同用独用例等均稍有变化。贾昌朝曾奏请把窄韵合并,据钱大昕《声韵考》考正,合并凡十三处: (1)“欣”与“文”同用; (2)“隐”与“吻”同用; (3)“焮”与“问”同用; (4)“迄”与“物”同用;(5) “废”与“队” “代”同用; (6) “严”与“盐”“添”同用; (7)“俨”与“琰”“忝”同用; (8)“酽”与 “艳” “㮇” 同用; (9) “业”与 “叶” “贴”同用;(10) “凡”与 “咸”“衔”同用; (11) “范” 与 “豏”“槛”同用; (12) “梵”与 “陷” “鉴”同用; (13)“乏”与“洽”“狎”同用。《集韵》根据贾昌朝所并,改变了部分“同用”“独用”例。《集韵》的改变,并不完全是因为韵窄,而是对实际语音变化的反映。例如《广韵》“欣”“文”独用,唐诗中“欣”与“真”“谆”混押相当普遍,白居易诗中,“欣”与“真”“谆”同用十八例,但无一例与“文”同用,无一例独用 (赵锐《白居易诗歌用韵),可见 “欣”与 “真” “谆”音近,与“文”则较疏远。《集韵》注明 “欣”“文”同用,则显示出臻摄各韵混同的趋势,与宋词用韵情况一致,是对语音变化的反映 (姜聿华 《稼轩词用韵》)。(三) 《集韵》参考宋代语音改动若干反切,最明显的是把《广韵》里重唇和轻唇的类隔切一律改为音和切,例如:“悲”由府眉切改为逋眉切;“邳”由符悲切改为贫悲切,显示当时轻重唇的分化已经完成。(四)有些小韵的归韵,《集韵》与《广韵》有所不同,如“因”“堇”等字,《广韵》收入 “真”韵,《集韵》改在 “谆” 韵; “婆”“蹉”等字,《广韵》 收入 “歌”韵,《集韵》 改在“戈”韵; “嗟”“”等字, 《广韵》只收入“麻”韵,《集韵》则在“麻”“戈”两韵兼收; “天”“田”等字,《广韵》只收在“先”韵,《集韵》则在“先”“谆”兼收。《集韵》编成之后,流布不广,后人亦不甚重视,现在看来,此书对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都是很有价值的,应给予重视。此书有北宋刊本,常熟翁叔平曾有收藏,仁和瞿氏有影宋钞本。较易见者为清曹寅扬州使院刊本,及嘉庆十九年(1814年)顾广圻重修曹版本,朱修伯曰曹刻误谬极多,中有一卷全出改窜者。北京书店1983年据扬州使院重刻本影印,此本最易得。《集韵》一书讹误颇多,段玉裁曾手校之,见《东湖丛记》。清方成珪撰《集韵考证》十卷,有道光刊本。另有钱塘罗以智《集韵校本》、长洲马远林《集韵校勘记》,二书未刊,仅存钞本。

集韵

十卷,韵书。旧题宋丁度撰,实由司马光终成。以《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故重修此书。平声四卷、上、去、入各二卷,韵分二百零六部,收字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个,比《广韵》增字一倍有余。注重文字训义形体,反切注音胜于《广韵》。为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