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集贤殿书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書院部 > 歷代建制 > 集賢殿書院 集賢殿書院 jíxiándiànshūyuàn 亦稱“集賢書院”。唐代書院。爲最早書院之一。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麗正修書院爲集賢殿書院。置侍讀侍講,始有答疑輔導。《唐六典》:“集賢殿書院有學士、直學士、侍講學士、修撰官、校理官、知書官等。集賢院學士,掌刊輯古今之經籍,以辨明邦國之大典,而備顧問應對,凡天下圖書之遺逸,賢才之隱滯,則承旨而徵求焉。其有籌策之可能施於時,著述時可行於代者,較其才藝考其學術而申表之。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經籍,月終則課於內,歲終則考最於外。”《新唐書·百官志二》:“[開元]十三年,改麗正修書院爲集賢殿書院。五品以上爲學士,六品以下爲直學士……玄宗嘗選耆儒,日一人侍讀,以質史籍疑義,至是置集賢院侍講學士,侍讀直學士。” 集贤殿书院 集贤殿书院官署名。唐代置。掌撰集文章,召集名士等事。《旧唐书·职官志》: “集贤殿书院: 〔开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 置。汉、魏以来,职在秘书。梁于文德殿内藏聚群书。北齐有文林馆学士,后周有麟趾殿学士,皆掌著述。隋平陈之后,写群书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外阁。炀帝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貯书。自汉延熹至隋,皆秘书掌国籍,而禁中之书,时或有焉。及太宗在藩府时,有秦府学士18人。其后弘文、崇文二馆皆有。玄宗即位,大校群书。开元五年,于乾元殿东廊下写四部书,以充内库,置校定官4人。七年驾在东都,于丽正殿置修书使。十二年,驾在东都,十三年与学士张说等宴于集仙殿,因改名集贤,改修书使为集贤书院学士。其大明宫所置书院,本命妇院,屋宇宏敝。永泰元年 (公元765年) 三月,诏仆射裴冕等13人,每日于集贤书院待诏。〕 集贤学士: 学士知院事1人,副知院事1人,判院1人,押院中使1人。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待制官,留院官,检讨官。孔目官1人,专知御书典4人,知书官8人,书直、写御书100人,搨书6人,书直8人,装书直14人,造笔直4人。”(见: 集贤学士) ☚ 集贤院 集庆崇禧财用所 ☛ 集贤殿书院 集贤殿书院原名丽正修书院。唐代宫廷修书、藏书及教学之所。开元年间建于朝省。《新唐书·百官志·集贤殿书院》: 开元五年 (717),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院使,有利正官4人,以1人判事:押院中使1人,掌出入宣奏,领中官监守院门; 知书官8人,分掌四库书。六年,改乾元院为丽正修书院,置使及检校官,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八年 (720),加文学直,又加修撰、校理、刊正、校勘官。十一年 (723),置丽正修书学士,光顺门外,亦置书院。十二年 (724) 于东都明福门外亦建丽正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唐六典》载,集贤殿书院设有学士、直学士、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知书官等。集贤院学士,掌刊辑古今经籍,以辨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入直禁中。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考其学术而申表之。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集贤殿书院由宫廷藏书、校书发展为集贤才学士以备皇帝及朝廷顾问,入直宫中,故兼多种职能。后世的书院因此得名而演变为民间或官方的藏书、教学和学术研究机构。 ☚ 崇玄馆 丽正书院 ☛ 集贤殿书院官署名。唐开元十三年(725)置。设学士、直学士、侍进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知书官等官员,并多以宰相为学士者掌领院事。专掌征求、抄写、保管和刊定书籍之工作,为唐代最大的国立图书馆。此外,并备皇帝顾问应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