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收入和支出情况的会计报表。 现金,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会计上所说的现金,通常指企业的库存现金。而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不仅包括“现金”账户核算的库存现金,还包括企业“银行存款”账户核算的存入金融企业、随时可以用于支付的存款,也包括“其他货币资金”账户核算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和在途货币资金等其他货币资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中有些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如不能随时支取的定期存款等,不应作为现金,而应列作投资;提前通知金融企业便可支取的定期存款,则应包括在现金范围内。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现金等价物虽然不是现金,但其支付能力与现金的差别不大,可视为现金。如企业为保证支付能力,手持必要的现金,为了不使现金闲置,可以购买短期债券,在需要现金时随时可以变现。一项投资被确认为现金等价物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其中,期限短,一般是指从购买日起,三个月内到期,例如可在证券市场上流通的三个月内到期的短期债券投资等。 现金流量,是某一段时期内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如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出售固定资产、向银行借款等取得现金,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入;购买原材料、接受劳务、购建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偿还债务等而支付现金,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金流量信息能够表明企业经营状况是否良好,资金是否紧缺,企业偿付能力大小,从而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现金流量分为三类:(1)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其范围很广,工商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有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经营性租赁、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广告宣传、推销产品、支付税费等。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项目有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收到税费返还,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出项目有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各项税费,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2)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主要有取得和收回投资,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项目有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收到的现金净额,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出项目有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投资所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3)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又称“融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这里所说的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溢价(股本溢价)。这里所说的债务,指对外举债,包括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以及偿还债务等。而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商业预付款,属于经营活动,不属于筹资活动。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项目有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取得借款所收到的现金、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出项目有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现金流量表的项目只有一列,按五类排序,分别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本期现金总流入量和现金总流出量,称为“本期现金总流量”。本期现金总流入量减本期现金总流出量,称为“本期现金净流量”。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列报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是通过现金收入和支出的主要类别反映来自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一般是以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为起算点,调整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项目的增减变动,然后计算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间接法是以本期净利润为起算点,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营业外收支以及有关项目的增减变动,据此计算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在财务会计报表中,一般规定采用直接法,同时要求在现金流量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也就是用间接法来计算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