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启源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陈启源约1825—1905广东南海人 陈启源约1825—1905近代民族资本家。字芷馨,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少时孤贫。咸丰四年(1854年)赴暹逻经商,遍游南洋各埠,考求机器生产。1872年回国后在南海简村创设继昌隆缫丝厂,雇工六、七百人,采用机器生产,出丝精美,行销欧美各地,为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工厂。但遭到清政府地方当局反对,被勒令关闭,乃将工厂迁至澳门,改名夏和隆。三年后,得政府许可,又迁回简村继续经营。 陈启源
陈启源(?—1689)清吴江(今江苏苏州)同里人。字长发,号见桃居士。诸生。笃信佛教,诗笔淳雅,湛深经术,博通文字音韵及训诂诸学,尤精研《毛诗》,诠释经旨宗法汉学,疏证辨物皆极精博。与惠栋游处最密,持论多同。与契交朱鹤龄多所商榷,于朱熹《诗集传》辨正尤多。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著成《毛诗稽古编》,为清代征实古义之学佳作。另著有《尚书辨略》《读书偶笔》《无事公诗余》《存耕堂诗稿》等。 陈启源 167 陈启源约1825—约1905近代实业家,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人。字芷馨,广东南海县人。幼读诗书,曾两次赴童生试未中,遂放弃科举,以农商为业。1854年去南洋经商,曾遍历南洋诸埠,考求机器之学。后在暹罗(今泰国)看到丝厂采用法国机器缫丝,产品精良,效率很高,便产生了回国创办机器缫丝厂的念头。1872年,他购买了外国缫丝机器,于故乡南海简村办起了中国第一个机器缫丝厂,也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继昌隆缫丝厂。工厂雇工600余人,出丝精美,行销欧美各国,价格倍于手工产品,获利甚厚。1881年10月,当地手工缫丝者激烈反对,被迫迁往澳门,改称复和隆丝厂。因采用大机器“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以便小资本家经营”,广州地区的手工缫丝者于3年后才允其搬回简村继续经营。广州所属各县群相仿效,相继投资建厂,并将手工缫丝逐步改用了机器生产。到90年代初已办起机器丝厂60家,使广州成为中国民族资本缫丝工业的中心。著有《蚕桑谱》。 ☚ 李鸿章 王韬 ☛ 陈启源 陈启源约1825—约1905华侨资本家。字芷馨。广东南海人。咸丰四年(1854)去南洋经商致富。同治十一年( 1872 )回国,在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缫丝,俗称“丝偈”,是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该厂雇佣工人六七百,出丝精美,行销欧美,获利甚厚。后一度迁至澳门,改称复和隆丝厂,三年后搬回广州,改创缫丝小机,便于小资本家经营。“而小机之利尤普,卒之风气日开,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 ☚ 胡光墉 王韬 ☛ 陈启源清经学家。字长发,吴江(今属江苏)人。康熙时诸生。博通经学,用十四年时间写成《毛诗稽古编》,稿凡三易。还著有《尚书辨略》、《读书偶笔》、《存耕堂稿》。 陈启源约1825—约1905近代民族资本家。字芷馨。广东南海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赴南海助胞兄经商。十余年间,成为南洋华桥中的富商之一。同治十二年(1873)在家乡简村创办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工业——继昌隆机器缫丝厂。该厂资本七千余两。采用自行设计、被称为“机汽大偈”的机器缫丝。缫出的丝远销英、法、美等国,获利甚厚。工人初为数十名,最多时达七百人左右。因守旧势力的反对,光绪七年南洋知县饬令停产,陈启源只得迁厂澳门,改名和昌缫丝厂。三年后,经清政府许可,迁回简村,更名世昌纶丝厂,继续开工。陈启源著有《蚕桑谱》。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