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阿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阿英1900—1977

安徽芜湖人
中共党员。著名文学史家,戏剧家,藏书家。曾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华北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副秘书长等职。著有《阿英文集》、《阿英散文集》、《鸦片战争文学集》、《晚清小说史》、《小说闲谈》等。
原名:钱杏邨、钱德富
笔名:阿英、丁君吾、王英、王益岑、无心、方英、记者、亚鲁、刘西渭、阮无名、牟殊(一说为牟珠)、克兴、沈宥、张凤吾、张於英、张若、张若英、岛田、青农、若英、若虚、残夫、徐衍存、钱谦吾、黄人影、黄华、黄英、黄锦涛、梅隐、婴、普鲁士、傅克兴、寒星、寒峰、寒峰居士、编者、魏如晦、魏育、魏谋、鹰隼、戴叔清、戴渭清
别名:钱德赋

阿英1900—1977

现代文学家、文学史家。原名钱德富、钱杏邨、笔名魏如晦。安徽芜湖人。早年在合肥、芜湖等地担任语文教员。1926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随后在家乡发展组织,开展革命工作,继转移到武汉,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同蒋光慈等发起组织了文学团体“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等杂志。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被选为常委。抗日战争爆发,任上海市文化界抗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主编及《文献》杂志主编。1941年举家奔赴苏北参加新四军,先后在军部、一师、三师工作。此后历任华中文协常委、华中建设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委文委书记,天津市文化局长、文联主席,华北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等职。他爱好文学戏剧,先后出版了《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现代中国文学论》、《晚清小说史》、《鸦片战争文学集》、《中法战争文学集》和剧本《春风秋雨》、《碧血花》、《海国英雄》、《洪宣娇》、《李闯王》等。1978年出版了《阿英文集》。

阿英

敌后日记
阿英
阿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阿英
梅耳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2册
人民日报1959年5月13日
人民日报1977年6月29日
小记阿英
阿英与苏州
关于阿英的《敌后日记》
怀念阿英同志
怀念阿英同志
怀念阿英先生
赵旺
凡晓旺
扬帆
马少波
阳翰笙
亚子
*新晚报1977年7月1日
文汇报1982年9月28日
解放日报1983年7月21日
解放日报1985年3月3日
人民日报1985年3月4日
野草1942年4卷4、5期合刊,怀旧集第1
阿英同志在苏北抗日根据地陈登科人民戏剧1977年7期,回忆与悼念——中
国现代作家资料选辑第1集第68页
忆阿英同志夏衍战地(增刊)1978年2期,新华月报1979
年2期,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1982散
文集第2辑第167页,阿英文集第9页,
作家的怀念第96页,往事与哀思第135
页,夏衍杂文随笔集第704页,夏衍研究
资料第32页
阿英(1900—1977)——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
(二)
林非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3期
阿英的最后十年吴泰昌收获1979年3期,文学回忆录第33页,往
事与哀思第142页
阿英
阿英坐拥书城
父亲阿英同志和李之华同志的友谊
作家的可贵友谊:郑振铎与阿英
向拓荒者致敬
胡考
姜德明
钱小蕙
吴泰昌
柯灵
新文学史料1979年4期
书林1980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0年2期
散文1980年3期
文汇(增刊)1980年3期

江淮风雨拓新荒——忆父亲阿英在苏北解放区
的戏剧活动
钱璎江苏戏曲1980年3期
回忆爸爸阿英在“孤岛”上的创作活动
纪念藏书家、文学家钱杏邨同志
阿英求书琐忆
对我父亲和哥哥的怀念——回忆阿英、钱毅同
志对工农文艺的贡献
钱璎 钱小蕙
鲁海
王松泉
钱小蕙
新文学史料1980年4期
文献1980年4期
读书1980年4期
中国通俗文艺1981年2期
阿英小传
阿英同志在大连
阿英年表
阿英同志与《新知识》
写给子女的书信(37封)
阿英与《苍茫》杂志
钱杏邨(1900—1977)
单锦珩
钱小蕙
单锦珩
钱小蕙 钱厚祥
阿英
姚永森
关国煊
书林1981年6期
海燕1981年7期
浙江师范学院金华分校学报1982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2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2年4期
艺谭1982年4期
*传记文学1982年41卷5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6册第447页
阿英与电影吴泰昌百花洲1983年1期,中国电影年鉴(1983)
第47页
阿英与书
阿英与蒋光慈
阿英
阿英的早期文化活动
黄裳
戴淑真
萧史
姚永森
读书1983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3期
新剧作1983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4年1期,安徽文史资料选
辑第15辑第200页
阿英与图书馆
从《钱毅日记》看阿英的戏剧活动
怀念父亲阿英
我与阿英
阿英的晚年
阿英同志当年在大连的戏剧活动
阿英与《城外小说集》
阿英同志在盐阜区
记忆中的阿英伯伯
阿英与柳亚子
钱杏邨与《二心集》
记阿英
阿英与《中国新文坛秘录》
忆阿英同志
钱杏邨
钱杏邨亡命著书
阿英(1900—1977)
追思录:阿英(1900—1977)
盛巽昌
钱璎 钱小蕙
钱厚祥
楼适夷
慕湘
葛玉广
邓啸林
严锋
李庆芬
吴礽六
吴泰昌
王易庵
姜德明
张恺帆
余拯
孔尊
张敏孝
青海图书馆1984年2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4年4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4年6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4年6期
钟山1984年6期
电视与戏剧1985年1期
艺谭1985年2期
盐城师专学报1985年2期
散文1985年3期
艺术天地1985年10期
八方集第195页
人物种种第69页
书边草第176页
文史集萃(全国政协)第2集第78页
文坛史料第219页
文坛史料第333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255页
中国电影年鉴(1983)第135页
阿英
钱杏邨
钱杏邨
吴泰昌
李立明
中国电影家列传(1)第76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528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66页
阿英传略
忆阿英
钱小蕙
夏衍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第397页
*回忆与悼念——中国现代作家资料选辑
第1集第62页
中国新闻界名人介绍:阿英(1900—1977)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83页
怀念阿英同志
默对遗篇吊阿英
流离——一九二七年日记选
敌后日记摘抄
第一次文代会日记
钱杏邨
张恺帆
于伶
阿英
阿英
阿英
黄俊东
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第116页
阿英文集第16页
阿英文集第30页
阿英文集第431页
阿英文集第525页
*现代中国作家剪影第119页

阿英小传 往事与哀思第133页
李克农和阿英的革命友谊
阿英在新闻出版战线上
钱杏邨
戴淑真
钱璎 钱小蕙
马洪才
革命回忆录第5集第197页
编辑记者一百人第1页
新四军人物志(上集)第367页

阿英

中国小说史家的阿英
阿英的原名是什么?
书香文采留人间——忆我的父亲阿英
永远纪念着他——回忆阿英同志
阿英在目录学上的贡献
现代左翼目录学家阿英
刘世德等
哈晓斯
钱晓云
赵景深
鲁 海
光明日报1985年4月23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4月21日
解放日报1987年10月22日
新港1980年8期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2年2期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5年6期
阿英与《碧血花》
阿英的青少年时代
阿英笔名略考(1900年2月6日—1977年6月
17日)
刘 强
戴淑真
贺锡翔
戏剧报1986年11期
新文学史料1987年2期
艺谭1987年3期
阿英与《李闯王》——阿英在盐阜根据地革命文
艺活动掇评
徐月亮盐城师专学报1988年2期
阿英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阿英在新四军
现代目录学上杰出的目录学家阿英
阿英的藏书活动及其贡献
忆战斗在盐阜抗日根据地的阿英同志
阿英与盐阜地方志
阿英与地方志
已故著名戏剧家、文学家阿英90周年诞辰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阿英(1900—1977)
阿 英(1900—1977)
阿 英(1900—1977)
麦若鹏
钱小惠
那世平
那世平等
严 锋
成筱白
成筱白
李方诗等主编
李维民主编
马洪武等编写
京 声 溪 泉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2期
人物1988年2期
江苏图书馆工作1988年4—5期
图书馆工作1989年2期
剧影月报1989年4期
盐城师专学报1990年2期
史志文萃1990年3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272页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48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454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1页

阿英1900——1977

原名錢德富,筆名錢杏村、錢謙吾、張鳳吾、張若英、黄英、王英、黄錦濤、牟珠、殘夫、寒峰居士、阮無名、鷹隼、魏如晦等,安徽蕪湖人,1900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生。中學畢業後,任郵務員一年,後到上海中華工業專門學校土木工程系讀書。1920年秋後,先後在合肥、六安、當塗、蕪湖等地教書。1926年加入中国共產黨。1927年冬,與蔣光慈等组織太陽社,编辑《太陽月刊》、《時代文藝》、《海風週報》等,宣傳革命文學。1930年參加左翼作家聯盟,被選為常委; 7月任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常委。抗日戰争爆發後,任《救亡日報》编委及《文獻》雜誌主编。1941年太平洋戰争爆發,舉家奔赴蘇北,參加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先後在軍部、第一師、第三師工作。主编《江淮文化》、《新知識》雜誌和《鹽阜日報》副刊。1943年在蘇北參加陳毅領導的抗日文藝團體湖海詩文社。1945年任華中文協常委、華中建設大學文學院院長。1946年隨華東局北轍,任中共中央華東局文委書記,後任中共大連市委文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長、文聯主席。1951年調北京,任華北文聯主席。1954年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並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和中國民間文學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等。1977年6月17日病逝。終年77歲。著有《李闖王》、《晚清小說史》等。出版有《阿英文集》。

阿英

阿英1900—1977

原名钱杏邮,安徽芜湖人。青年时期投身五四运动,1930年参加“左联”筹备工作,后被选为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曾历任《救亡时报》、《文献》、《新知识》、《江淮文化》等报刊主编。抗战胜利后,任华中文协常委、华中建设大学文学院院长。1946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等职,1949年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市文联主席、华北文联主席等职。建国后,历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和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曲改进委员会常委等,并主编《民间文学》,英文版《中国文学》。一生著述丰富,包括创作、评论、中国文学史研究和资料整理等。尤其是对近代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贡献尤多。其主要论著有《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现代中国文学论》、《剧艺日札》、《小说三谈》、《晚清小说史》、《小说闲谈》、《中国年画发展史》等。整理编辑有《鸦片战争文学集》、《中法战争文学集》、《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庚子事变文学集》、《晚清文学丛钞》九卷、《明清戏曲小说目》、《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晚清文艺报刊述略》、《抗战独幕剧选》等。另外还有剧本《碧血花》、《海国英雄》、《洪宣娇》等。

☚ 徐慕云   周贻白 ☛
阿英

阿英1900.2.6——1977.6.17

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斌、钱杏邨。笔名有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安徽芜湖人。1919年在上海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读书。五四运动时,被选为学生代表参加上海学生联合会,担任《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编辑。曾创作独幕剧《农民的悲哀》。1920年回到安徽,先后在合肥、六安、当涂、芜湖等地的中学教书,从事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主编《苍茫》杂志。1926年因受军阀通缉,被迫流亡上海。随后,回到家乡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1927年4月,在武汉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编辑科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来到上海,和蒋光慈、孟超等发起组织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1928年出版小说集《义冢》和小说戏剧集《欢乐的舞蹈》。1930年“左联”成立,被选为常委,后任党团书记。又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宣传部长, 《北斗》编辑。负责与复旦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文艺社团的联系。1932年,任党的电影小组领导成员,并进入电影界,拍摄了几部影片。1936年创作四幕话剧《春风秋雨》。1937年创作四幕话剧《群莺乱飞》。前者写了1926年大革命中革命党人的英勇,后者写了某个封建家庭的腐朽与最终崩溃,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抗战爆发后,与夏衍、郑伯奇等十七人,突击创作了三幕话剧《保卫卢沟桥》,并执笔写了“代序”。编辑出版了《抗战独幕剧选》、《中国最佳独幕剧集》和《现代名剧精华》,还参加编辑《救亡日报》。“孤岛”时期写了八个话剧剧本:以现实为题材的《不夜城》和《五姊妹》,以寓言或神话传说故事为题材的《桃花源》和《牛郎织女传》,以历史为题材的《碧血花》、《海国英雄》、《洪宣娇》和《杨娥传》。这八个剧本,风格清新流畅,艺术上取得了较高成就,为“孤岛”时期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作出了贡献。1941年底,举家奔赴苏北抗日根据地,主编《新知识》、《江淮文化》和《盐阜日报》副刊,为组织根据地戏剧活动做了大量工作。1945年创作五幕话剧《李闯王》,这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战斗意义和高度戏剧艺术成就的剧作。” (于伶:《默对遗篇悼阿英》)解放前后在华东、华北、东北和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演出四百多场,对群众起了很大的鼓舞教育作用。抗战胜利后,在淮阴任华中建设大学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委文委书记。建国后历任天津市文化局长、文联主席,华北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中国作协理事,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戏曲改进委员会常委,并主编《民间文学》、英文版《中国文学》。在大量的行政事务工作之余,编辑和编著了《晚清文学丛钞》、《雷峰塔传奇叙录》、《元人杂剧史》、《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等。五十多年来编著、创作的文艺理论、文艺史和剧本、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成书的达七十余种之多。

☚ 张棣赓   陈玙 ☛

阿英

阿英

短篇小说集。古有成著。1929年4月上海光华书局初版。收《阿英》、《军用票》等短篇小说3篇。

☚ 幻灭了的青春   雨点集 ☛

阿英

阿英1900.2.6—1977.6.17

原名钱杏邨,曾用名兼吾,笔名有张若英、鹰隼、魏如晦等。安徽芜湖人。青年时代参加五四运动。1928年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1930年参加“左联”筹备和领导工作,同年7月被选为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抗战爆发后,任《救亡日报》编委,《文献》杂志主编,曾在《文献》上发表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周年会上的重要讲话。1941—45年先后在新四军军部、一师、三师工作,主编杂志《新知识》、《江淮文化》及《盐阜日报》副刊,1946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1951年任华北文联主席,1954年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等,主编《民间文学》、英文版《中国文学》等。阿英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写过诗、小说、戏剧、散文,写过文学史,校点编纂过古籍,尤其是对我国近代和现代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他的著述达一百四、五十部,文学创作除戏剧外,以散文成就为高:《流离》记录了作者在汪精卫“七一五”反共大屠杀前后的生活,《灰色之家》记载了在国民党牢狱中的种种见闻,此外还有《麦穗集》等。他的散文吸取明人小品的精华,笔调峭拔简练,清新流丽,平淡中显出隽永之诗情。名篇如《新年试笔》清新简洁,境界开阔; 《小品文谈》小巧玲珑,文采斐然; 《〈西行漫画〉题记》则气势磅礴,富有历史感。

☚ 陆蠡   阿垅 ☛
阿英

阿英1900——1977

原名钱杏邨,笔名魏如晦,安徽芜湖人。1927年冬,发起组织“太阳社”,从事革命文学活动。30-40年代,在“左联”及抗战前线,编过《救亡日报》、《文献》、《江淮文化》等,后任华中文协常委,华东局文委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华北文联主席及全国文联副秘书长。著有《晚清小说史》及《阿英文集》,其论《金瓶梅》见于《金瓶梅杂话》、《金瓶辨》、《小说搜奇录》、《金瓶梅词话风俗考》等,重在史料的发掘与考订,对今世学者影响较大。

☚ 冯沅君   赵景深 ☛

阿英

剧作家。又名钱杏。1900年2月6日生,1977年6月17日逝世。安徽芜湖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7年,与蒋光慈等人组织“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文学。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常委。此后,从事电影创作。抗战时期,为配合抗战,创作话剧。先后写了《春风秋雨》、《桃花源》、《五姐妹》、《不夜城》、《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洪宣娇》、《牛郎织女》等。1944年创作5幕史剧《李闯王》,总结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此剧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广泛上演。抗战胜利后,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1949年后,历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中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编有《晚清文学丛抄》9种,著有《晚清小说史》以及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

阿英

阿英1900—1977A Ying

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安徽芜湖人。原名钱杏邨,又名钱得赋,主要笔名有阿英、张若英、阮无名等。192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上海与蒋光慈等人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宣传革命文学,还创作了一批中、短篇小说和诗歌。1930年参加“左联”,并被选为常委,同时还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著有《现代中国女作家》、《现代中国文学论》等。抗战时期,他曾坚守在上海“孤岛”,先后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等爱国主义历史剧。1941年起去新四军参加实际斗争并从事文艺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担任了文艺界的几种行政领导职务,同时还致力于学术研究,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有很高的建树。他一生著述丰富,其中已成书的达70多种,1978年出版了《阿英文集》。
抗战初期,阿英在上海“孤岛”创作了反映南明历史的剧作《海国英雄》、《葛嫩娘》(又名《碧血花》)等四种和反映太平天国斗争的《洪宣娇》等剧作。这些历史剧是阿英在特定的环境下所采用的特殊斗争手段,它们用历史上与现实相近似的史迹人物,特别是以几个杀身报国的下层奇女子形象,着力宣扬民族气节,对沦陷区人民坚持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起了很好的鼓舞和教育作用。这些借古讽今的历史剧饱含暗示和隐喻,人物经常面对现实发表大段富有鼓动性的议论和演说,使这些剧本的演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果,但同时也给剧本带来艺术形象性不足的缺限。

☚ 夏衍   李健吾 ☛
阿英

阿英

现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文学史家。生于1900年,卒于1977年。原名钱杏邨,曾用名谦吾,笔名张若英、鹰隼、魏如晦等。安徽芜湖人。阿英于早年曾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阿英在武汉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来到上海。1927年,与蒋光慈、孟超等人一起组织发起“太阳社”,并创办《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等报刊杂志,从事文学批评,传扬革命进步文学。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有:叙事长诗《暴风雨的前夜》,诗集《俄人与饥饿》、《荒土》等,小说戏剧集《欢乐的舞蹈》,小说集《义塚》、《革命的故事》等。1930年,阿英加入“左联”,并任常委,后又任“文总”常委。从这时至抗战前夕的主要作品有:小说《玛露沙》、《白烟》等,散文集《灰色之家》、《夜航集》等,同时还撰写了《郭沫若评传》等许多知名人物的评传与《现代十六家小品》、《中国现代女作家》等大量文艺论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阿英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工作,曾先后担任《救亡日报》编委、《文献》杂志主编等职。这期间曾创作了《群党乱飞》、《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剧本。1941年,阿英来到新四军工作,主编《新知识》、《江淮文艺》杂志与《盐阜日报》副刊等。1945年,阿英创作了话剧《李闯王》,反映300年前的历史教训,提醒即将进城的革命军民,要引以为鉴。1946年,阿英出任华中文协常委、中央华北局文委书记,而后又出任大连市文委书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阿英曾先后担任天津市文教局长、华北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副秘书长、《民间文学》主编、英文版《中国文学》主编等职。这期间阿英还创作了历史剧《杨娥传》,并撰写了《晚清小说史》、《小说闲谈》、《近代文谈》、《现代中国文学论》、《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等文艺著作。此外,还编印了《鸦片战争文学集》、《晚清文学丛钞》共九卷二十册,1978年,出版了《阿英文集》。阿英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与理论史学著述,尤其对中国近代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李劼人   吴伯箫 ☛

阿英1900—1977

作家、文学史家、文学理论批评家。原名钱杏邨,安徽芜湖人。192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与蒋光慈等人组织太阳社。曾任“左联”和“文总”常委。主要从事近现代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著有《现代中国文学论》、《晚清小说史》、《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及小说集《义冢》、散文集《夜航集》,剧本《碧血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致力于近百年来文化史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著有《晚清文学丛钞》、《中国年画发展史略》等。

阿英

阿英1900~1977

原名钱杏村,学名德赋,曾用名谦吾,笔名梅隐、张若家、魏如晦等。芜湖市人。早年先后就读于芜湖圣雅各中学、萃文中学。1918年考入中华工业专门学校。1920年在合肥等地任语文教师。1925年与李克农、宫乔岩创办民生中学。1926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时,在武汉中华全国总工会做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与蒋光慈等人发起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等杂志。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和领导工作,被选为常委。抗日战争期间,曾任上海市文化界抗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主编及《文献》杂志主编,并致力于戏剧创作。1941年冬举家奔赴苏北抗日根据地,主编《江淮文化》、《新知识》及《盐阜日报》副刊。1945年初着手进行历史剧《李闯王》的创作,该剧上演之后,在解放区产生强烈反响。1946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后任大连市文委书记。1949年至1951年,任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长、市文化局长、市文联主席等职。1954年在全国文联任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曲艺工作会协会、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曲改进委员会常委。主编《民间文学》、英文版《中国文学》。一生著作多达百余部,代表作有小说集《义冢》、散文《夜航集》、剧本《碧血花》、《海国英雄》、《李闯王》,文学论著有《现代中国文学论》、《抗日战争期间的文学》、《晚清小说史》等,为我国著名作家、戏剧家、学者、藏书家。去世前曾嘱子女将劫后残存的4900种12000余册珍贵藏书捐赠芜湖市,芜湖市特建“阿英藏书陈列室”。

☚ 申茂之   丁禹堂 ☛
阿英

阿英1900—1977

原名钱杏邨、钱德赋,笔名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等。芜湖人。芜湖萃文中学毕业。后在合肥省立二中、芜湖省立五中、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等校任教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当局通缉流亡上海,与蒋光慈、孟超等人组织“太阳社”。1930年任中国左翼文化同盟常委。抗日战争时期,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任《救亡日报》主编。1941年去苏北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从事文化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华中建设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中国剧协及中国曲协常务理事。在文艺创作、研究、评论等方面著述甚多,尤致力于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著有小说《义冢》、散文《夜航集》、剧本《碧血花》、《李闯王》。论著有《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现代中国文学论》、《中国年画发展史略》,辑有《中国新文化运动史资料》、《晚清文学丛钞》等。

☚ 杰克   杨溥泉 ☛
阿英

阿英1900~1977

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史家、剧作家。原名钱德富,后改名钱杏邨。主要笔名有魏如晦等。生于安徽芜湖。中学毕业后考入邮局当邮务生。1918年去上海就读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五四”运动时参加上海学生界联合会。1920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等作品。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参与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刊物,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出版了《现代中国文学作家》、《文艺与社会倾向》等著作,又写有叙事长诗《暴风雨的前夜》、短篇小说集《革命的故事》、中篇小说《一条鞭痕》等。1930年,被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委、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等。撰有《现代中国女作家》、《郁达夫论》等多种专著。抗战爆发后,曾主编《救亡日报》、《文献》杂志,在上海“孤岛”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致力于戏剧创作。所写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1941),塑造了葛嫩娘、郑成功、杨娥等性格鲜明的人物,赞颂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献身的人格气节。1941年冬赴苏北根据地,主编《新知识》、《江淮文化》杂志及《盐阜日报》副刊。1945年创作的历史剧《李闯王》展示了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战争的悲剧命运,提醒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革命队伍应注意从历史汲取教训。另著有《抗战期间的文学》、《中国通俗文学研究》等著作。战争后曾任华中建设大学文学院院长和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天津市文教局长、市文联主席、华北文联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并主编《民间文学》、英文版《中国文学》等。同时著有《中国年画发展史略》、《晚清戏曲小说目》、《鸦片战争文学集》、《中国连球图画史话》、《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小说二谈》、《晚清文学丛钞》9卷、《红楼梦戏曲集》、《小说三谈》等。1979和1980年出版了《阿英文集》、《阿英剧作选》。

☚ 夏衍   俞平伯 ☛
阿英

阿英1900—1977

著名作家、报刊活动家。原名钱杏邨,曾用名谦吾,安徽芜湖人。参加过“五四”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曾任职于武汉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大革命失败后,从事进步文化活动。1928年在上海与蒋光慈等人发起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主编太阳社的刊物《太阳月刊》、《时代文艺》、《白华》。1930年被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委,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成立后又当选为常委。抗日战争爆发后,协助郭沫若创办《救亡日报》,任该报编委。1941年冬奉调来到苏北抗日根据地,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先后主编《新知识》、《江淮文艺》、《盐阜日报》副刊。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事解放区的文艺领导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中共大连市委文委书记。1949年以后,历任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处长、天津市文教局局长、华北文联主席、中共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中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1977年6月17日病逝。著有《晚清小说史》、《郭沫若评传》、《李闯王》、《小说闲谈》、《晚清文艺报刊述略》等作品。

☚ 完整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 ☛

阿英A Ying

see钱杏邨 (Qian Xingcu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