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阿伯拉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阿伯拉尔1079—1142Peter Abelard

中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神学家,早期唯名论的重要代表。生于法国南特巴莱镇。曾在巴黎的主教堂座学校(即后来的巴黎大学)读书和讲学。也在琅城、布列塔尼等地当过神甫和修道院长。还到过拉昂听安瑟伦讲神学。在关于“共相”的争论中,既反对安瑟伦的实在论观点,认为“共相”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也不赞成洛色林的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不是空洞的词或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概念;因而被称为“概念论”。在《是与否》一书中对圣经和教父的著作提出怀疑与驳难,指出“先知和使徒也可能是错的”。在《神学导论》中批驳安瑟伦的“信仰而后理解”的说法,提出“理解而后信仰”,认为信仰不是盲从,而应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在《自知》一书中否认奥古斯丁的“原罪说”,强调道德的主体是个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类,指出上帝决不因为一个作父母的犯了罪而去惩罚他的儿子。其主张并不否定基督教本身,但仍遭教会的谴责而受绝罚,晚年被禁闭在克吕尼修道院中。

阿伯拉尔1079—1142Petrus Abelardus

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法国神学家。生于法国南特郡的巴莱。早年就学于唯名论哲学家罗瑟林,后来又拜唯实论者香浦的威廉为师。自1101年起在默伦、巴黎等地讲授哲学。1115年为巴黎圣母院讲师。1125年任圣·吉尔塔修道院院长。1141年因在桑斯会议上受到谴责而退隐到布根第的克吕尼修道院。主要著作有:《辩证法》、《是与非》、《认识你自己》、《我的苦难史》、《神学引论》等。阿伯拉尔从唯名的观点出发,认为伦理道德的主体不应该是抽象统一的人类,而应该是活生生的个人。强调道德是一个内在的品质,与其说是行为的结果,倒不如说是内在的动机和意向。认为心灵的邪恶,指的是意志倾向于不应该做的事的意向。不该做的事,或不放弃那该放弃的事,就叫做邪恶。而美德则是意志中倾向于做应当做的事的那种意向。他指出,说某种行为是善行,是因为这种行为发自善的意向。人只要心术不正,就同行为上犯罪一样;心地善良,被迫做了恶事,也不应称为犯罪。这样,他把动机提到了道德问题的首位。阿伯拉尔认为,理性和智慧是美德之源。他完全赞同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和只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才有价值的观点,反对把伦理道德建立在盲目的信仰上。他认为,盲目地照信仰行事是愚昧的表现,而愚昧则是作恶的根源。只有借助理性,人才能成为真正有德的人。他强调动机、意向与理性的伦理思想,对后来基督教伦理学说和康德的伦理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阿伯拉尔

中世纪法兰西经院哲学家。1079年生,1101年在默伦、科贝尔、巴黎等地讲学,有5000名学生参加。因反对安瑟伦等人的实在论观点,在《是与否》一书中列举教父著作中有158条命题的论述互相矛盾。在1121年仍受到天主教会举行的苏瓦松会议的谴责。1140年受到桑城会议以及罗马教皇英诺森二世的绝罚。1142年死于克吕尼隐修院。

阿伯拉尔1079—1142Pierre Abelard

中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神学家。以“概念论”反对安瑟伦的“实在论”。在《神学导论》中提出“理解才能信仰”的观点。在《是与否》中,提倡亚里士多德的怀疑精神,并列举了教父著作中许多命题的矛盾。他的道德学说强调行为动机,认为动机的好坏决定行为的善恶。其主张虽不否定基督教信仰本身,但仍遭教会谴责。1140年被开除教籍,并被禁闭克吕尼修道院至死。参见“哲学”中的“阿伯拉尔”。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约1225-1274)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经院哲学家。出身意大利贵族。曾在巴黎、罗马等地讲授神学。先后充任三个教皇的教廷神学教授和法王路易九世的顾问。从维护封建秩序、教会神权出发,对流行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加以改制,用以论证基督教信仰,并回答当时政治、社会、思想所面临的问题。认为神学原理是凭启示、直接由神而来,故神学高于哲学。又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运动”、“因果关系”等推论出上帝的必然存在。宣称宇宙万物由上帝创造,世界是由下而上递相依属的等级结构。上帝是永恒的、最高的存在,是宇宙的终极目的。认为社会不平等现象是上帝预定的,政权和教权都来自上帝,但教皇是“基督的全权代表”,故应居世俗君王之上。其宗教哲学和神学体系涉及思想领域许多方面,后称为“托马斯主义”。1879年被教皇利奥十三世正式定为天主教官方神学和哲学。著有《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等。参见“哲学”中的“托马斯·阿奎那”。


阿伯拉尔1079—1142Petrus Abailardus

法兰西经院哲学家。反对唯实论认为“共相”是独立存在的实体的观点,也反对极端唯名论否认“共相”存在的观点,认为“共相是人们用来表示事物的相似性和共同性的概念。这种观点被称为“概念论”。反对盲目信仰,强调信仰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主要著作有《是与否》、《自知》等。参见“宗教”中的“阿伯拉尔”。


阿伯拉尔

否认基督教的原罪说,主张道德的主体是具体的个人,而不是一般抽象的人。善恶都出自人的意志。强调行为的动机决定行为的善恶。主要伦理学著作有《认识你自己,或伦理学》。参见“哲学”中的“阿伯拉尔”。

阿伯拉尔

阿伯拉尔1079—1142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温和的唯名论”者,极端唯名论者洛色林的学生。出生于法国,因反对正统派而备受迫害。主张“理解而后信仰”,并提出 “概念论”解释一般共相和个别的关系,认为共相既不是空洞的声音 (如洛色林主张的),也不是独立的实体(如安瑟伦主张的),而是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概念”;这内容即使由个别中抽象出来的相似性和共同性,但它们仍只是思想中的概念,并没有客观上与之相应的普遍的东西,客观存在的只是个别的东西。鼓吹怀疑的眼光,强调逻辑验证,是中世纪经院逻辑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是与非》、《对波菲利的解释》、《我的受难史》等。

☚ 安瑟伦   托马斯·阿奎那 ☛
阿伯拉尔

阿伯拉尔1079—1142Abelardus, Petrus

法国僧侣,早期唯名论最重要的代表,概念论的唯名论者。经院式逻辑学的最主要创始人之一。罗瑟林的学生。在巴黎教过书。他不仅著书反对实在论,而且在讲台上同实在论者辩论。因此,多次受到教会迫害。官方教会把他的学说当作异端邪说,焚烧他的著作。主要著作《是与否》。
他反对盲目信仰,提出“理解而后信仰”。他对教会权威持否定态度,说“先知和信徒也可能是错的”。他主张通过怀疑去寻求真理。
他不仅反对实在论,而且也不赞同极端的唯名论。他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真实存在,一般不是独立于个别事物之外的实体,但他认为一个词或声音,只是表示事物的一定性质的概念。一般是通过抽象形成的。
他反对正统教义的“原罪”说,强调道德主体是个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类”。

☚ 罗瑟林   托马斯·阿奎那 ☛
阿伯拉尔

阿伯拉尔1079—1142Petrus Abaelardus

中世纪法兰西经院哲学家。生于法国的南特巴莱德。曾在巴黎等地办校讲授哲学。在其著作《是与否》中,列出158个神学问题,这些问题在《圣经》和基督教神学家所给出的答案中是相互矛盾的。认为分别检验正题和反题是澄清事实、得出有效结论的好办法。他的目的不是反对教会信条,而是克服神学家们多年来在其陈述中的不一致,以使《圣经》的权威观点得到普及。

☚ 阿维森纳   伊本·路西德 ☛
0000070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