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洋芋;羊芋;阳芋;杨芋;扬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洋芋;羊芋;阳芋;杨芋;扬芋iaŋ21y213yang21yu213马铃薯。清童兆荣《童温处公遗书》卷三《陈报各属山民灾歉请筹拨籽种口食银两禀》: “查洋芋一种,不知始自何时,询之土人,佥称嘉庆教匪乱后,各省客民来山开垦,其种渐繁。”道光九年《宁陕厅志》卷一《风俗》: “日用常食以苞谷为主,老林中杂以洋芋苦荞。” 民国十五年《南川县志》卷六《植物》: “马铃薯,俗名洋芋。”亦作“羊芋”。清同治五年《宜昌府志》卷五《赋役志》:“岁丰犹以玉黍羊芋代粱稻。” 同治九年《会理州志》卷十《风土志·物产》: “洋芋,或作羊芋,烧煮皆可食,又可为粉。”又作“阳芋”。清黄宅中《水西谣十八首》之十三序云: “郡西嘉禾里,种芋颇多,正月布种,五月熟采,功省而利饶,俗名洋芋。或曰:种宜瘠土阳坡,又名阳芋。” 民国 《息烽县志》卷十九《方物志·植物部》: “土芋,通呼阳芋,其异名则有黄独、土卵、土豆、马铃薯诸称。”或作“杨芋”、“扬芋”。清杨巩《中外农学合编》卷六《杨芋》: “杨芋随地皆宜,肥土更好……三月所收之杨芋,七月及九月所收之杨芋,均可作来年之种。” 民国二十九年《重修广元县志稿》第三编卷十一《食货志三·物产》: “马铃薯,俗呼扬芋 (扬马铃也)。……西洋种亦产,特称洋扬芋。”考其得名之由,有多种说法。清黄宅中《水西谣十八首》之十三序云“种宜瘠土阳坡,又名阳芋”。谓种宜阳坡,故名 “阳芋”,恐不足信。如光绪九年《沔县志》卷一《地理志·物产》: “阳芋……而最宜于不能种二麦苞谷之阴坡。”此谓宜种于阴坡,但未闻有“阴芋”之说,故知“谓种宜阳坡”而名“阳芋”之不可凭信矣。又,清光绪二十三年《续修平利县志》卷九《土产志·谷之属》: “洋芋,旧志未载。相传杨侯遇春剿贼于此,军中采以供食,高山居民始知兴种,故俗又称为杨芋。或云乾隆间杨岫仕广东,自外洋购归。未知孰是,俟考。”杨遇春,四川崇庆(今成都崇州) 人,乾隆四十四年 (1779) 武举,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为清名将。此谓“杨芋”或因杨遇春军中采食,或杨岫仕广东购自外洋,均因与事者姓杨而得名,恐亦不足据。实际上,民国《息烽县志》卷十八《方物志·植物部》云:“阳芋曾讹之著录洋芋,则近百年之盲从浪书,洋烟、洋火、洋油、洋灯、洋纱、洋布、洋缎、洋琴、洋狗、洋鬼,凡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身之所触,手之所用,非洋则不足以称其心也。洋之为祸,谁亦知其烈哉! 于是芋之与豆,又何免于必蒙嘉谥,芋之本谥阳者,夺阳而洋之。”此谓“洋芋”为“阳芋”之讹,究其因为近代“盲从浪书”,“洋祸”所及,无能幸免,即 “夺阳而洋之”了。既然“马铃薯”为外来物种,与17世纪以降许多外来物品多冠以“洋”名相同,而“羊”、“阳”、“杨”、“扬”均为“洋”音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