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阴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阴挺

病证名。
❶即强中。《证治汇补·疝气附阴挺》:“阴茎挺纵不收,为强中之症。”治宜助阴抑阳,地黄汤加牛膝、知柏之类。详强中条。
❷即阴纵。《杂病源流犀烛·前阴后阴病源流》:“阴纵,亦名阴挺。”详阴纵条。
❸即子宫脱垂。《济阴纲目·前阴诸疾门》:“妇人阴挺下脱,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子脏虚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又:“阴挺下脱,当升补元气为主,若肝脾郁结,气虚下陷,用补中益气汤。若肝火湿热,小便涩滞,用龙胆泻肝汤。”

阴挺

阴挺

指妇女阴中有物 下坠,甚则挺出阴户之外的病证。亦称“子肠不收”。多因分娩所伤、素体虚弱,及其他因素导致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或肾气亏损、任带不固所致。辨证论治:
❶气虚者,阴户中有物突出,堕胀后重,平卧则回纳,过劳则突出加重,带下量多,质稀色白。兼有小腹下坠,四肢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虚细。以补中益气汤加川断、金樱子等补气升提。
❷肾虚者,阴中有物脱出阴道口外,久脱不复。腰酸腿软,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小腹下坠,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以当归养荣散(当归、黄芪、牡蛎、赤芍、防风、龙骨、陈皮、蛇床子、白芷、川芎、生地、升麻、甘草)加金樱子、菟丝子、紫河车、鹿角霜等补肾固脱。针灸治疗:以维胞穴、子宫穴、三阴交为主穴,可配长强、百合、阴陵泉。针刺补法,针后施灸。外治法:
❶丹参15克,五倍子、诃子肉各9克,煎水趁热熏洗。
❷有黄水淋漓,湿热下注者,可用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蛇床子各30克,黄连6克,苦参15克,黄柏10克,枯矾10克,煎水熏洗坐浴。
❸子宫第一及第二度脱垂者,可使用子宫托。
❹必要时可施用外科手术治疗。调护:
❶大力宣传计划生育,避免生育过多过密。
❷普及新法接生,注意保护会阴,如有损伤及时缝合,正确处理难产。
❸推广产后运动,产后三个月内要特别注意休息,不宜久蹲、担、提等重体力劳动。
❹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支气管炎,腹泻等增加腹压的疾病。
❺哺乳期不宜超过2年,以免子宫及其组织萎缩。
❻加强妇女四期卫生的宣传。

☚ 13.14 前阴病   阴痒 ☛
阴挺

阴挺

中医病症名。又名 “阴脱”、“阴下脱”、“阴菌”、“茄子疾”等。是指妇女阴部有物下坠,或挺出阴道口外的病症。多由气虚下陷或肾虚不固所致。气虚的伴有气短乏力,小腹空坠;肾虚的兼见腰膝酸软。治疗前者宜补气升提,后者宜补肾益气。如果症见外阴部肿痛,黄水淋沥,小便灼热疼痛者,属于湿热下注,治疗宜清热利湿。此病相当于西医的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等病症,以及由于局部摩擦损伤而感染者。

☚ 恶露   疮疡 ☛

阴挺

病名。即“子宫脱垂”。又称“阴脱”、“阴菌”。指妇女阴部有物脱垂,甚至挺出阴户之外,其形如菌,如鸡冠状。多由脾气虚弱,或临产用力太过,产后过劳,以致中气下陷,提摄无力而挺出;或因体弱年高,多产房劳,以致肾气亏损,无力系胞而下脱。治宜益气提升,补肾固脱。若阴挺日久不收,磨擦损伤,湿热下注以致红肿溃烂,黄带如脓者,治当先清利湿热。针灸及熏洗疗法亦有效。

阴挺yīn tǐng

《本草纲目》石部第9卷石灰(6)。病证名。
❶即强中。《证治汇补·疝气附阴挺》:“阴茎挺纵不收,为强中之症。”治宜助阴抑阳,地黄汤加牛膝、知母、黄柏之类。
❷即阴纵。《杂病源流犀烛·前阴后阴病源流》:“阴纵,亦名阴挺。”
❸即子宫脱垂。《济阴纲目·前阴诸疾门》:“妇人阴挺下脱,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子脏虚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又:“阴挺下脱,当升补元气为主,若肝脾郁结,气虚下陷,用补中益气汤。若肝火湿热,小便涩滞,用龙胆泻肝汤。”

阴挺yīntǐng

病名。
❶妇科常见病之一。相当于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等病。又有阴脱、阴下脱、阴菌、茄子疾等名。《诸病源候论》指出, 本病由于“胞络伤损, 子脏虚冷, 气下冲则令阴挺出, 谓之下脱。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 而阴下脱者。” 临床以气虚下陷或肾气不足较为多见。气虚者, 气短乏力、小腹空坠, 宜补气升提, 用补中益气汤(重用方内升麻、炙黄芪) 加减。肾虚者,腰膝酸软, 宜补益肾气, 用大补元煎加鹿角胶、升麻、枳壳。若脱出后摩擦损伤感染者, 局部肿痛, 黄水淋漓, 小便赤涩, 宜清热利湿, 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外治用乌梅、蛇床子等煎水熏洗。参见子宫脱垂条。
❷即强中。见《证治汇补·疝气》。见强中条。

阴挺

阴挺

妇女阴门有物脱垂,其形如菌、如鸡冠者,称“阴挺”。《诸病源候论》称“阴挺下脱”。俗名“落茄病”。本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及膀胱膨出等疾患。发病原因,为素体气血不足,分娩用力太过,或产后举重、房劳,胞络伤损,或年老肾气虚弱,无力系胞所致。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妇人趣产,劳力、努咽太过,致阴下脱,若脱肛状,及阴下挺出,逼迫肿痛,举重房劳,皆能发作。”治疗以益气升提为主。中气不足者,宜益气举陷。肾气不固者,宜补肾固摄。若兼湿热下注者,则首宜清热利湿,待热清湿除,再以益气升提治本。
气虚下陷阴挺: 病由素体脾虚气弱,中气下陷,更加分娩用力太过,或产后举重作劳过度,导致胞络损伤,气虚下陷,升举无力。证见阴户中有物脱出,坠胀后重,平卧则回缩还纳,过劳则脱出加深,久则虽卧亦不能回收。少腹空坠,气短乏力,精神疲倦,白带增多,舌质淡苔薄,脉细软无力。根据“陷者举之”的原则,治以益气升提。方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枳壳以宽中理气,并重用党参、黄芪以增强益气举陷之力。
肾气不固阴挺: 素体虚弱,肾虚不摄,或年老肾亏,或生育过多、过密,或房劳所损,或产后失养重伤于肾,肾气亏损,无力系胞。证见阴户中有物脱出,腰脊酸楚,少腹坠胀,小便频数,头晕、目眩,耳鸣,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本“虚则补之”的原则,治宜补肾固脱。方用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加鹿角片,温肾气养督脉,加升麻、枳壳理气升提。
湿热下注阴挺: 湿热下注,非导致阴挺的直接原因,多由阴挺脱久不收,磨擦损伤感染,或因脾肾虚损,脾阳失运,其湿下注,蕴而化热,此皆湿热之所由也。证见阴户有物脱出,经久不收,局部肿痛焮红或黄水淋漓,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心烦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数。此系本虚标实,治宜急则治标,先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清利下焦湿热,待湿热清除后,再益气升提,补肾固摄以治其本。
临证尚可选用:(1)针灸 主穴:子宫穴(即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中点向内一横指),针刺角度与耻骨联合方向成45。角,向子宫方向斜刺。深度以患者感到大阴唇有酸麻胀感,同时子宫有上抽感为标准。配穴:长强 会阴 三阴交 阴陵泉。
(2)外治法:
❶生枳壳60克 乌梅30克 煎水熏洗坐浴,本方适用于下脱而无溃烂者。
❷苦参15克 黄柏10克 蛇床子30克 黄连3克 白芷10克 枯矾15克煎水乘热熏洗。本方适用于阴挺兼湿热下注者。

☚ 交接出血   阴痒 ☛
000190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