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闽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闽剧 闽剧清末在福州儒林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曲剧种。又名“福州戏”。流行于福建中部、东部和北部各县。主要腔调有逗腔、飏歌,江湖、唠唠、小调五类。传统剧1600余本,较有影响的有《钗头凤》、《炼印》、《荔枝换绛桃》、《渔船花烛》、《夫人城》等。 ☚ 莆仙戏 梨园戏 ☛ 闽剧戏曲剧种。又名“福州戏”,20世纪初形成于福建省中、东部沿海地区。系由明末本省流行的地方戏曲“江湖班”、“平讲班”、“儒林班”经过综合,并吸收弋阳腔、徽调、京剧等的优点发展而成。闽剧唱腔有逗腔、飏歌、江湖、小调4类及部分“唠唠”的曲调、曲牌,因其大部分来自弋阳腔、徽调,不少唱腔仍保留有“一唱众和”帮腔。唱腔曲牌有[风入松]、[锁南枝]等不少沿用元明杂剧、传奇的曲牌。伴奏乐器有京胡、椰胡、笛子等,丝弦、唢呐,伴奏曲牌有100多个。打击乐有清鼓、堂鼓、梆子板等,锣鼓经有30余套。计有传统剧目1300多个,大部分取自民间传说与历史演义故事,有《紫玉钗》、《炼印》、《荔枝换绛桃》等。 闽剧 闽剧闽剧发源于福建闽海一带, 一般叫做“福青戏”,是福建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福州市及闽中、闽东、闽北等福州方言地区以及台湾、南洋等地。闽剧发源时间距今约300多年,在其发展过程中,综合平讲班、江湖班、儒林班等本省地方戏曲,并吸收弋阳腔、徽调和京剧的表演艺术,于20世纪初成为一个较完整的戏曲剧种,人们称为福州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称为闽剧。 ☚ 高甲戏 芗剧 ☛ 闽剧 037 闽剧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各县。明万历至清道光间,“江湖班”以弋阳腔融汇当地民歌俗曲,“平讲班”以方言演唱江湖调和飏歌、“唠唠班”以唱昆腔、徽戏为主,同时并存。后以平讲为主,三班融合,称前“三下响”。辛亥革命后,又以唱逗腔、洋歌的“儒林班”为主,吸收诸班,形成后“三下响”,并吸收京剧的表演艺术,形成闽剧。闽剧声腔曲调有逗腔、洋歌、江湖、小调、板歌五类。主要乐器有横箫、二胡、椰胡、头管、唢呐、青鼓、战鼓,大、小锣,大、小钹,磬等。现存传统剧目1300余种。重要剧目有 《钗头凤》、《炼印》、《荔枝换绛桃》等。现代剧有《海上渔歌》等。著名演员有郑亦奏、林芝芳等人。 ☚ 汉剧 沪剧 ☛ 闽剧 闽剧也叫“福州戏”。戏曲剧种。发源于福建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流行于闽中、闽东及闽北地区。其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明万历至清道光年间,唱江湖调的“江湖班”与以方言演唱的“平讲班”,以及唱昆曲、徽调的“唠唠班”同时存在,后来以“平讲班”为中心,并收“江湖班”和“唠唠班”,形成前“三下响”。道光至光绪年间,唱江湖调、洋歌的“儒林班”以及唱昆曲、徽调的“唠唠班”同时存在,以“儒林班”为中心,形成后“三下响”。声腔曲调有逗腔、洋歌、江湖、小调、板歌五类。主要管乐器有横箫、二胡、椰胡、头管、唢呐等。 ☚ 三角戏 竹马戏 ☛ 闽剧 闽剧福建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又称福州戏,“三下响”。用福州方言表演,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和台湾等地,其形成过程相当复杂,大抵于明万历至清道光年间,渐以用方言演唱的“平讲班”为中心,并收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唱昆曲、徽调的“唠唠班”,形成前“三下响”;道光至光绪年间,以唱逗腔、扬歌的“儒林班”为中心,与平讲、唠唠、江湖并存,形成后“三下响”。辛亥革命后,又吸收京剧表演艺术。声腔曲调主要有江湖、扬歌、逗腔、小调、板歌五类,曲牌丰富多采,富有表现力。有生、旦、丑等脚色行当,重唱腔、演技。伴奏乐器有横箫、二胡、头管、椰胡、唢呐、青鼓、锣、钹、磬等。传统剧目有1300多个,多取材于历史演义、民间故事和小说传奇。优秀的剧目有《紫玉钗》、《钗头凤》、《炼印》、《林则徐充军》、《珍珠塔》等。 ☚ 表演艺术 莆仙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