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生滴虫parasitic protozae在植物体内营寄生生活并引起病害的一类有鞭毛的原生动物,属于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门鞭毛虫纲的植生滴虫属(Phytomonas)。 分布和为害 植生滴虫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尚无报道。已经报道植生滴虫的寄主有两类,一类是有乳汁的植物,如萝藦科的马利筋,桑科的无花果,大戟科的大戟等,另一类是无乳汁的植物,如咖啡,椰子和油棕等。受害植物大多表现褪色,黄化,韧皮部坏死,乳管坏死和萎蔫等症状。病害的传播方式还不够明瞭,据田间的观察分析,传播病原滴虫的媒介物是几种蝽象,它们在夜间取食,白天潜伏在枯叶中。 形态与类别 原生动物都是外形细小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具有典型的细胞核。迄今所报道的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原生动物只有鞭毛虫纲的植生滴虫。鞭毛虫的特征是在其生活史的某些阶段或所有阶段都有一条或数条细长的鞭毛,长约10~15微米,鞭毛既是运动器官,又是捕食和感觉的器官。虫体长卵圆形或球形,外围有一层薄膜包裹。膜上有许多微管,排列成行,与微轴相平行。虫体大小约12~20×1~1.5(微米)。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十分活跃。虫体纵裂繁殖。不同寄主体内的虫体形态很难比较,目前还只能根据形态结合寄主范围专化程度来区分种。已经报道的植生滴虫有4个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如非洲,拉丁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印度等)引起一些经济植物的病害。 咖啡韧皮部坏死病 主要发生在拉丁美洲和南美洲,大粒种和小粒种的咖啡均可受害,病害的初期症状是叶片褪色变黄,不久开始落叶,严重时,只剩下顶梢新叶,地下的根尖部也逐渐枯死,树势恶化,最终死亡,在旱季,萎蔫的树木在1~2个月内死亡。树干的皮层紧紧粘附在木质部上而不能分离。引起韧皮部坏死病的病原物是细管植生滴虫(P.oavidi),虫体梭形,大小约14~18×1.0~1.2(微米)或4~14×0.3~1.0(微米)。虫体在寄主体内随体内液流作垂直扩散,向下直到根部;也可在植物体内横向扩散,沿筛板进入健康的筛管,但很缓慢。病株的根部与健株根部靠接几周以后,原来健株的体内出现有滴虫,半年后出现症状,然后死亡。挖去病株后重新移入的健株仍可受到侵染,传病的介体不明。 椰子心腐病 又称黄化枯死病,冠萎病等,主要发生在拉丁美洲,西非和美国等地。病原物为史氏植生滴虫Phytomonas staheli,虫体大小为12~18×1~2.5(微米),虫体多在韧皮部筛管中出现,也可在花序和幼叶的筛管中发现。虫体繁殖迅速时可堵塞筛管,椰子树发生心腐症状后很快死亡,为害严重。田间的传播媒介或传播方式尚不清楚。 大戟黄化病 病原滴虫存在于大戟的乳汁管内。病原为phytomonas davidi。长期来都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繁殖。R.戴维斯(R. Davis)等在1985年和1987年先后用培养螺原体的培养基来培养病原滴虫获得成功。在30℃培养温度中培养5~7天后,滴虫的数量可以从原来的103/毫升增至108/毫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