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植被区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植被区划division of vegetation

又称地植物学区划。根据植被分布规律及其组合特征,把各地域的不同植被结合它们所形成的环境因素划分为不同区域的规划。它是植物地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性问题之一,必须在植物区系研究,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植被的历史发展和演替趋势的研究以及植被分类和制图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植被区划所划分的单位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完整性和不重复性,每一个划分区域应该是自然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植被区划Vegetation Regions

根据植物群落划分的地理区域。群落构成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温度、降水、光照),也受到诸如地质、土壤、水土流失、流域属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区域滋养着特定的动物群落,后者反过来也影响着前者。加拿大植被区划可概分为以下8个区。
北极冻原区 该区生长季节短(1.5月~3.5月);夏季气温低(最高月平均11℃),永久冻土表层仅20厘米~60厘米表土解冻,岗旱洼涝;冬季积雪厚,土壤肥力低,特别是缺乏氮、磷。这些环境因素极大地限制了树木的生长,而成为一个无林区。只有稀疏分布的移植云杉林地,本地树种仅有桦和速生杨。由于该区偏僻,人烟稀少,虽为加拿大第二大植被区,但了解尚少。
该区通常还可分为大陆的低纬度冻原、基韦廷以北的高纬度冻原、极地诸岛三植被带。低纬度冻原有丰富的低矮灌丛覆盖。沿河湖依次为桤、矮桦、柳高灌丛(2米~3米高),甸生桦、柳、矮石南、草本植物、苔藓的低灌丛(30厘米~60厘米),丛生莎草、矮石南、苔藓、地衣的旱坡地,仅有少量草本植物、丰富苔藓的高地。啮齿类、雉类、狐和狼常年活动于低灌丛和坡地。夏季,荒原驯鹿也光顾该地。水禽则栖于高地。高纬度冻原为极地半荒漠。夏季更为寒冷(最热月平均2℃~5℃),生长期更短(1.5月~2.5月),降水更少(100毫米~200毫米),植被也更低矮(1厘米~3厘米)。苔藓地衣更多,尤其是北纬74°以上地区。动物有麝牛、北美驯鹿和水禽。
中南部100米以上高地以及北部诸岛裸地甚多,为极地荒漠区。显花植物和苔藓只散生在雪水丰富的地方。
北方森林区或寒温带针叶林区 加拿大最大的植被区,紧接于树木稀少的北极冻原。有丰富的耐寒针叶树种:云杉、冷杉、松、落叶松。由此向南,杨、桦也逐渐增多。湖泊星罗棋布,有广袤的泥炭地和灰壤土。夏季短而凉爽,冬季长而寒冷,属亚极地大陆性气候。北方森林树种可追溯到530万年~1120万年前的中新世末,很可能在高海拔地区进化形成,随气候变凉而向低地扩散,逐渐取代第三纪极地森林,其扩散后裔仍然生活于美国南部、欧洲南部和东南亚。
北美的北方森林区主要在加拿大,并延伸到阿拉斯加和北美五大湖地区。南部亚区气候土壤条件优越,有丰富的阔叶属种,山杨、桦混交于北美短叶松、白云杉和香脂冷杉之间,并有高大灌丛和草本植物。向西,经山杨林带与草原相接,向东,在圣劳伦斯地区过渡到更丰富的温带硬木和常绿林区。中部亚区云杉、松、冷杉等造纸树种最为丰富。贫瘠的针叶林冠下有苔藓和常绿草本。肥沃之地特别是采伐地和火烧地则以山杨、桦为主。最北区属亚极地,几乎占该区的一半。下亚极地为广阔的杉松地衣草原,上亚极地则包括林木线附近的乔木灌丛和灌丛冻原区。北方森林区泥炭地上是沼泽群落,典型的植物是酸性泥炭藓、常绿矮灌丛(如格陵兰喇叭茶)和黑云杉。火烧地随处可见。在常发区,林火有助于再生树种(山杨、脂杨)、风传树种(桦)和硬壳籽针叶树种(北美短叶松和黑云杉)的扩散。
太平洋沿岸区 在北纬48°~55°之间。由于温哥华岛和夏洛特皇后群岛的屏障,气温、生长季节和年均降水(650毫米~3000毫米)变化甚大,特别是山地东侧和西侧大陆沿岸地区。诸岛外海岸和大陆海岸植被为茂盛的针叶林,包括黄杉、异叶铁杉、黄柏、西特喀云杉、扭叶松、落基山圆柏。主要的落叶杂木有红枝桤和斯夸勒柳。
温哥华岛、乔治亚海峡和毗邻大陆属地中海气候型,有持续8周的高温干燥季节。植被为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浆果鹃、花山茱萸和加里栎也在此地达到其分布北限。浆果鹃是加拿大唯一的原生阔叶常绿树。其他树种有黄杉、异叶铁杉、北美冷杉、大叶槭、落基山圆柏和苦樱桃。
外海岸林下优势灌丛包括沙龙白珠树、美莓和数种越橘灌木,在较干燥的内海岸则常见香苗、蔷薇、毛核木和蕨。滩涂群落最富特色。潮汐带生长着繁茂的沙丘草、大野豌豆、猪殃殃、拂子茅、丛毛发草、太平洋草莓和车前。由碱茅、水麦冬、车轴草、繁缕和莎草科苔属植物构成无数峡湾内的盐生植被。群落中混生着虱子草、紫羊茅、丛毛发草。紫菀、毛茛等点缀其间。松软的灯心草丛俯拾即是。
山地植被区 该植被区构成最为复杂,依大气候、区域植被和土壤条件,可划分为12个植被段,归并为7带4型,见下表:
高山植被型 仅包括育空地区、不列颠哥伦比亚马更些山脉和艾伯塔省的高山冻原。最暖月平均气温0℃~10℃。降水700毫米~3500毫米,其中降雪占76%~80%。主要是草本、苔藓、欧龙牙草、地衣和极低矮的灌木。
低温针叶林植被型 仍属寒冷森林气候,最冷月平均温度低于0℃,最暖月高于10℃,积雪期1个月以上。又可分为四种不同的植被带。(1)太平洋沿岸亚高山带。位于雪线以下,无冻土。大果铁杉、温哥华冷杉和黄扁柏等乔木以及山地圆柏、数种乌饭树、帚石南、滨海黄杉、太平洋花楸、裂叶桤等灌木是特有树种。(2)亚高山内陆山地带。土地在降雪前就已冻结。包括不列颠哥伦比亚和艾伯塔两省。含恩氏云杉、落基山冷杉、扭叶松、美国白皮松、颤杨、山地圆柏、白叶杜鹃、滨海黄杉、矮桦、水桦、裂叶桤、角石松等种类为特征的恩氏云衫—落基山冷杉段;以及位于艾伯塔以北,海拔700米以上,起始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北纬57°10′至育空和马更些山脉北纬70°之间的云杉—柳—桦段。该地区西南海拔950米~1550米,东南1100米~1750米,北面没入波弗特海。夏季日照长,乃至形成极昼,气温在冰点以上。典型的植物有白云衫、黑云衫、山地圆柏、矮桦、数种柳和格陵兰喇叭茶。(3)北方山地带。平均海拔低于亚高山林区,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气温高于10℃的时间有3个月~4个月,低于0℃的时间有5个月~7个月。在降雪前土地已冻结。不列颠哥伦比亚、育空和西北地区北纬54°~69°之间地段常见的乔木有白云衫、黑云衫、扭叶松、北美短叶松、落叶松、落基山冷杉、山地圆柏、平铺圆柏、颤杨、脂杨、北美白桦、水桦、阿拉斯加桦、矮桦、泽桦和薄叶桤;常见的灌木有丛生越橘等几种越橘,山地沼泽随处可见。亚北方云杉段是林区纬度较低(北纬52°30′~57°10′)、较温暖(低于0℃的时间不到5个月)、沼泽和永久冻土较少的地区,没有阿拉斯加桦和平铺圆柏,而有恩氏云衫、黑杨与裂叶桤;灌木则有角石松、卵叶越橘和椭叶越橘。(4)山地暖林带。气温高于10℃的时间达4个月~5个月,低于0℃3个月~5个月,气候更加温暖。该林区又可分为三个段。不列颠哥伦比亚中部北纬51°10′~54°15′、海拔510米~1200米的地区为鹿杨—扭叶松段。针叶树难以适应这里的严冬酷暑,主要树种有扭叶松、白云衫、内陆黄杉、落基山圆柏、山地圆柏、颤杨、黑杨、北美白桦、水桦以及薄叶桤、裂叶桤。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北纬49°~54°10′之间、海拔360米~1260米的地区潮湿,气温最适宜,是内陆异叶铁杉段。植被主要由黄杉、异叶铁杉、多脂松、扭叶松、落基山圆柏、美国西部落叶松、北美冷杉、恩氏云衫、山地圆柏、黑杨、颤杨、北美白桦、水桦、矮桦、泽桦、裂叶桤、薄叶桤、角石松、黄杨、白珠树、圆叶越橘、椭叶越橘、卵叶越橘、犹他忍冬和美国臭菘构成。不列颠哥伦比亚和艾伯塔的落基山东麓北纬49°~53°10′、海拔300米~1350米地区为内陆黄杉段。植被主要包括内陆黄杉、西黄松、扭叶松、加州山松、北美冷杉、美国西部落叶松、落基山圆柏、山地圆柏、平铺圆柏、颤杨、北美白桦、水桦、冰草以及数种针茅。

加拿大山地植被区构成简表

植被型植被带植被段
高山植被型高山冻原带Ⅰ高山冻原段
低温针叶林植被型太平洋沿岸亚高山带Ⅱ大果铁杉段
亚高山内陆山地带Ⅲ恩氏云衫—落基山冷杉段
Ⅳ云杉—柳—桦段
北方山地带Ⅴ北方白云衫—黑云衫段
Ⅵ亚北方云杉段
山地暖林带Ⅶ鹿杨—扭叶松段
Ⅷ内陆异叶铁杉段
Ⅸ内陆黄杉段
半旱低温草原植被型山地低温无树—稀树平原带Ⅹ西黄松—丛生草本段
中温森林植被型太平洋沿岸中温林带Ⅺ滨海黄杉段
Ⅻ滨海异叶铁杉段

半旱低温草原植被型 只有一个植被段西黄松—丛生草本段。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南部北纬49°~51°、海拔270米~750米的气候干燥、土壤持水不足地区,包括弗雷泽、汤普森、尼科拉、锡米卡明、奥卡诺根和库特奈最南端一带。该地区高于10℃的时间有5个月~7个月,低于0℃的有2个月~3个月。无霜期长达207天~260天,因此,只要有灌溉水,无疑是宜农区。树木极少,主要为西黄松;草本植物有蓝串冰草、粗羊茅、针茅和早熟禾。过度放牧和烧荒破坏草场后,则多被越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所取代。
中温森林植被型 气候温暖,1月平均温度一般高于0℃。滨海黄杉段气候相对干燥,植物有滨海黄杉、北美冷杉、落基山圆柏、加里栎、浆果鹃、扭叶松、花山茱萸、阔叶槭、藤槭、颤杨温哥华品系、长叶俄勒冈葡萄、毛核木、串果毛核木、忍冬和沙龙白珠树。滨海异叶铁杉段是不列颠哥伦比亚最潮湿的地区,月平均温度高于10℃有4个月~7个月,低于0℃的0个月~3个月。最适宜西特喀云衫、落基山圆柏、温哥华冷杉、黄扁柏和异叶铁杉的生长。在该段南部较干燥的地方适宜黄杉、北美冷杉滨海品系的生长,其中,黄杉可高达100米,树龄达300年。该段泥炭沼泽中常见扭叶松和格陵兰喇叭茶,沙龙白珠树形成致密的灌丛,木本植株上悬挂生长着大量的附生真菌。
草原植被区 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地区的天然草场主要由多年生草本植物构成,间或有莎草和矮灌丛。在欧洲移民到来前,这种植被广布不列颠哥伦比亚南部内陆、艾伯塔、萨斯喀彻温、马尼托巴省南部,南起自美、加边界,北至萨斯卡通和埃德蒙顿,东自温尼伯,西至卡尔加里。该地区降水量由落基山向东逐渐增加,气温向北逐渐下降。而且这两个因素还受到海拔高度的影响。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草原植被的构成。该区可分为三个植被段。
萨斯喀彻温和艾伯塔南部棕土耐旱草原段 特征植物有针茅、西冰草和蓝垂穗草。
与其东、北、西部毗邻的深棕土草原段 特征植物有短芒豪猪草和北冰草。两个植被段构成混合草场。向北,通过遍布粗羊茅的黑色土植被段与艾伯塔和萨斯喀彻温西部北方森林区相接;向东,则过渡到马尼托巴南部的须芒草、豪猪草草场。蓝串冰草等低海拔草本充斥不列颠哥伦比亚半干旱草原,并逐渐过渡到高原草本粗羊茅优势分布区。通常2种~3种植物就占整个植被的70%以上。随着生态环境向湿润过渡,植被丰富度相应提高,这一现象也可在混合草原向南过渡到美国得克萨斯的过程中清楚地看到。
黑色土植被段 其中,北坡、沼泽边缘、抬升地的气候条件较为湿润而凉爽,常形成小块山杨林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内则是无树草原,其草林边缘散生着黄杉。土壤条件的不同显著地影响着植被构成。砂质土群落丰富,盐泽土以盐茅、碱茅和野大麦为优势物种,潮湿的泥沼环境则长着早熟禾、莎草、灯心草和香蒲。直至19世纪末,草原一直是天然牧场。进入20世纪以来,农作区迅速扩大。现约55%的向东坡都成了农作区或放牧休闲地,占加拿大农作地的65%。耕作耗去草原地的肥力。据专家分析,80年代原有有机质已经减少33%~50%。尽管如此,大片的公共牧场和出租国有草场仍然放牧,尚未垦殖。萨斯喀彻温还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对地方草场加以保护。
东部温带森林植被区 北美东南广阔的温带林区的最北段,分布着大量落叶阔叶树种。尽管落叶是对本地区气候的极好适应,然而,较之常绿针叶树种却不得不消耗更多的光合产物。该植被区仍可再分为南方落叶林带和北方落叶常绿混交林带。
渥太华位于该区最南端,当地树种达80余种。在该地区,由于土壤湿度、类型和小气候的差异,局部又有不同的优势种。在较干燥的环境中,黑栎、红栎、白栎为优势种。主要的伴生树种有小糙皮山核桃、铁木山毛榉、红花槭和多脂松。在湿润地区,糖槭和山毛榉为优势种,伴生树种有秋榆、黑槭、黑樱桃、美国白蜡和椴。在潮湿的低洼地,主要构成树种为白榆、红花槭、银白槭,其余有黑胡桃、美国白蜡、洋白蜡、心果山核桃、三角叶杨、针叶栎、蜡叶槭和黑柳。加拿大许多南方树种分布地仅限于本地(如花山茱萸、栗栎、山栎、光叶山核桃、条裂山核桃、欧洲栗、红桑、檫、鹅掌楸、加拿大肥皂荚、朴、瓜花木兰、悬铃木、酸桉和三刺皂荚)。常绿树中,多脂松和北美圆柏生活于干燥环境,湿润环境则生长着铁杉;在未受干扰的林区(许多地方已被农垦),林中不乏大型(40米高)和高龄(500余年)植株。
在落叶—常绿混交林带中也随处可见局部的优势分布区。从密歇皮夸腾到渥太华的诺斯贝和魁北克的圣阿加塞,西起圣琼湖桑德贝,东至加斯佩地质外露层的三角地带较为干燥,森林树种主要为北美短叶松、多脂松,伴生树种为大齿杨、红栎、山毛榉、北美白桦、颤杨和铁杉。湿润地区糖槭为突出的优势种,其余常见的为山毛榉(南部)、椴、铁木、加拿大黄桦、铁杉。潮湿环境中常为白榆、银白槭(南坡)、红花槭(北坡)、美国尖叶扁柏和黑柳的单种或数种的优势分布。洋白蜡、黑白蜡和落叶松为伴生种。
越往北,常绿针叶树种越多。成片的松、美国尖叶扁柏、美洲落叶松、黑云杉成为主要的林区。由于烧山,常形成大片的单一树种林(如颤杨、北美白桦、北美短叶松、多脂松、北美乔松)。林地小而更替频繁。树种常不耐风灾和植物病害。
大西洋滨海区 临海气候多风、凉爽且雨量充沛,大片的泥炭地排水不良,生产力低下,林区矮,主要植物是泥炭藓、莎草和石南灌丛,间或有矮化的黑云杉和落叶松,新斯科舍和纽芬兰省尤甚。近海诸岛、新不伦瑞克省许多地方都得益于林地保持水土而改善了流域状况。南部乌饭树主要种植区由于经常性的管理显得更加肥沃,特别是芬迪湾附近的咸水和淡水沼泽土地区。
落叶松和其他落叶树种因不耐病虫害而数量减少,取而代之的优势种是白云杉、黑云杉和香脂冷杉。大西洋滨海植被区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春、秋两季色泽昏暗的林区与护路地百花争艳景色之间的强烈反差,这是一种冰河时期和人类活动共同创造的多彩自然景观。
浅海植物群落区 包括生活在浅海和潮汐带的种子植物(显花植物)和原植体植物(无维管植物、孢子植物,如藻类和地衣)。加拿大蜿蜒曲折的漫长海岸线为植物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环境。植物的不同分布取决于抵抗极端温度、失水、日光暴晒、波涛冲刷的能力和种间生存竞争力。在北部和东部,对冰层覆盖和磨蚀的承受力则为关键因素。与此相反,局部浅海夏季水温可达28℃以上,这就为能耐受严冬的南方温水种类提供了生存机会。
显花植物(如海滨香花芥)适宜于生活在沙丘、滩涂等干燥的环境中,咸水沼泽种类(如大米草)则能耐受周期性的潮汐冲刷,或成为真正海生的沉水植物(如大叶藻)。海生孢子植物极为丰富,最常见的广布种类是底生藻类,小至细胞之微,大至可与参天大树相比,其色泽还可分红、褐、绿三类。除此之外,蓝绿藻也是广布的微小类型,因其分类的困难,至今知之甚少。
太平洋沿岸水温稳定,多富营养洋流,藻类群落特别丰富,已鉴定出480余种(其中红藻占66%,褐藻21%,绿藻13%),其中的16个大型海藻属中,某些冷水种类有时甚至形成高密度的海底丛林,其长度可达30米。
大西洋沿岸寒冷的洋流和严酷的冬季显著地影响了藻类的分布,仅鉴定出345余种(其中红藻占39%,褐藻37%,绿藻24%)。分布区受限导致较高的单种密度,通常形成少数种类的条状分布格局。与其他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新斯科舍沿岸潮线下大型藻曾生长速率超常,但已遭到海胆的过度摄食,至今尚未恢复。
北冰洋沿岸水温低,日照不足,藻类群落最小,约170余种(其中红藻占32%,褐藻38%,绿藻30%)。这些藻类有独特的微光低温光合功能,并兼有异养能力。纬度越高,一年生种类越少,并缺少潮间群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