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诗篇名。七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一三。约作于天宝七年(748)。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好友。其时,王昌龄因细故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闻知,写此诗寄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抒情,全诗信手写成,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清施补华评此诗云:“深得一‘婉’字诀。”(《岘傭说诗》)尤其三、四句,构思巧妙,造语别致,通过愁心寄月的奇想,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担忧表达得既淋漓尽致又曲折委婉。沈德潜评曰:“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之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唐诗别裁》卷二十○)李瑛亦曰:“三、四句言此心之相关,直是神驰到彼耳,妙在借明月以写之。”(《诗法易简录》)此诗与《赠汪伦》同为李白诗中抒写友情的名作。 ☚ 赠汪伦 梦游天姥吟留别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盛唐七绝最杰出的代表,一向是李太白、王少伯并称,这两个天才诗人,生平又都有政治失意的经历,而王昌龄的命运无宁更加悲苦。他一生官卑职小,仕途屡遭挫折——开元间曾贬岭南,天宝初(742)谪迁江宁(今南京)令,七年(748)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被贬的理由据说是“不护细行”(小节夫检)——连个像样的罪名都找不到,正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王昌龄被贬,李白不在江宁,只是听到消息,作出反应,故诗题作“遥有此寄”。 王昌龄之贬,时间当在暮春,故诗开篇即以“杨花落”、“子规啼”切合情事。而古有杨花入水化为浮萍、子规声像“不如归去”等等说法,作为诗歌意象,自能引起身世浮萍、天涯羁旅的愁情,紧扣王昌龄贬谪之事。次句的“龙标”是地名(“龙标”作为王昌龄的代称乃是后话),句意即听说龙标远过五溪(酉溪、武溪、辰溪等五个溪口,其馀二溪所指有不同说法,其地皆在湘西),——换言之,五溪地处边远,龙标比五溪还要边远,——不堪之意溢于言表,措语却含蓄从容。按唐贞观年间,龙标分置三县,其一曰夜郎,“夜郎”字面,还可使人联想到古夜郎国(今贵州桐梓),着一“西”字,更增边远之感。 由于诗人不在朋友身边,不能举地以当面安慰朋友,才想到要写一首诗。也许写诗的当时,他正对着一轮明月,于是得到即景好句。“我寄愁心与明月”二句意谓:让我把一片同情寄托给天空明月吧,不论你走到哪里,即使已经到达贬所,你也会看到这同一轮明月——“月亮代表我的心”。 诗中没有一个字明言对朋友被贬一事的看法,字里行间却饱含同情和理解。诗人把自己的“愁心”赋予具象的“明月”,一个孤独、高洁、光明的形象,这就意味着诗人坚信朋友的清白无辜,从精神和道义上予以支持、援助,无形中也对迫害无辜者投以愤慨和轻蔑。 事有凑巧,若干年后,王昌龄早已物故,李白本人却因报国心切而无辜下狱,最后被判长流夜郎——走了一段王昌龄当年所走的曲折之路,再次体会到人间行路之难。一路上他定然会想起这首旧作,或许会想到:“谁寄愁心与明月,伴我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题 解】 这是诗人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之后所写的一首绝句。天宝七年(748),王昌龄因得罪权贵被贬为龙标尉。此时李白正过着放浪山水的生活,便写下这首诗遥寄,表达了他为王昌龄受人谤毁而表示忧愁,也为王昌龄的人格而欣赏,更对王昌龄不幸遭遇表示深刻理解和同情。左迁,贬官降职。龙标,今湖南黔阳。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是一首表达对朋友关切之情的赠诗。 作者融情于景,选取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为全诗奠定了忧伤的基调。诗的三、四句想象奇特,意境深邃。“人隔千里路飘摇,惟有明月寄相思”,此时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诗人联想到让明月替自己把对朋友的一片同情与关切的“愁心”带到在夜郎的朋友身边。在这里,诗人把明月人格化,仿佛它能够了解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一是自己心中的愁苦无人可说,只能寄托给天上的明月;二是朋友远行了,只有天上的明月能同时照看自己和朋友,自己愁苦的心寄托给天上的明月,可以给朋友带来些许的安慰;自己此时与朋友一样“同是天涯沦落人”,且天各一方,能劝解朋友的办法仅此而已。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既饱含着对朋友遭遇的无限同情,表现了与朋友真挚的情谊,也曲折抒发了自己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①,闻道龙标过五溪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③。 【解题】 此诗约作于天宝七载(748)暮春,时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贬龙标尉”(《新唐书·王昌龄传》),李白闻知,写此诗遥寄。王昌龄:见《塞下曲》“作者小传”。左迁:贬官,降职。古时以右为尊,从右边迁往左边,就是由尊降卑。龙标:唐县名,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西南。诗中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全以神行。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评云:“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后二句情深意厚,缠绵悱恻,而造语新鲜,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 ①此句点明季节是暮春。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子规:即杜鹃鸟,见前《蜀道难》注。②龙标:此处代指王昌龄。五溪:乃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的总称,在今湖南西部。③二句意谓我将为友人忧愁的心寄托给明月,随风直到夜郎附近的龙标。寄:托。与:给。夜郎:唐县名,治所在今湖南芷江县西南,天宝元年改名峨山,曾先后为舞州、鹤州、业州(龙标郡)的治所。此处“夜郎西”即指龙标,当时龙标县实际上在夜郎县东南,夜郎县即为龙标郡的治所,而龙标县则为巫州的治所,诗中的“西”只是为了押韵而泛指附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峨眉山月歌 下一篇:古朗月行 → 诗词简介: 唐诗篇名。七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一三。约作于天宝七年(748)。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好友。其时,王昌龄因细故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闻知,写此诗寄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抒情,全诗信手写成,语近情遥,含吐不露。 清施补华评此诗云:“深得一‘婉’字诀。”(《岘傭说诗》)尤其三、四句,构思巧妙,造语别致,通过愁心寄月的奇想,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担忧表达得既淋漓尽致又曲折委婉。沈德潜评曰:“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之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唐诗别裁》卷二十○)李瑛亦曰:“三、四句言此心之相关,直是神驰到彼耳,妙在借明月以写之。”(《诗法易简录》)此诗与《赠汪伦》同为李白诗中抒写友情的名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释】 1.左迁:贬官。龙标:今湖南黔阳县。 2.五溪:辰溪、西溪、巫溪、武溪、沅溪。在今湖南西部。 3.夜郎:古夜郎国,在今贵州桐梓县东。《新唐书·地理志》说,龙标于贞观八年分置夜郎、郎溪、思微三县,天授二年夜郎又分置渭溪,天宝元年夜郎更名峨山。则龙标一带唐代乃另有夜郎,且原为一地。诗中用夜郎之地,正取其可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译】 杨花 已然落尽, 空听得子规 声声悲啼, 传来你 贬官南下 已过五溪。 我把我的愁心 寄与明月, 它伴着你 直到天涯海角 夜郎以西。 【评】 月本无情无感无知无觉,一经诗人之审美观照采撷入诗,遂染诗人主体情感知觉,盛载诗人之愁心,与诗友王昌龄一路相伴至夜郎以西。这正是唐诗意象之妙趣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