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金山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金山1911—1982湖南沅陵人 金山中国清朝史籍对美国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的称谓。参见“圣弗朗西斯科”。 金山1911—1982人民艺术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湖南沅陵人。早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反帝大同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战爆发后,任上海演剧二队副队长。后在重庆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艺术剧社,并任总干事。建国后,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和总导演,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广播电视部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戏剧学会副主席等职。在银幕和舞台上创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曾主演电影《夜半歌声》、话剧《屈原》,编导电影《风暴》、话剧《保尔·柯察金》等。 金山
金山
金山1911——1982原名趙默,字緘可,湖南沅陵人,1911年 (清宣統三年) 生。青少年時當過學徒。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學畫、學詩,參加京劇表演,並參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負責主辦《遠東日報》,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主演並導演戲劇,又創作獨幕劇《爆裂》和《流浪者》。1935年夏,與章泯組織東方劇社; 同年秋,又組織上海業餘劇人協會。三十年代中期,主演《昏狂》、《夜半歌聲》、《欽差大臣》、《賽金花》等影片。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任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副隊長。1939年,赴南洋群島向華僑宣傳抗日救國。第二隊更名爲中國救亡劇團後,在香港演出《放下你的鞭子》、《臺兒莊之戰》、《民族萬歲》、《九·一八以來》等話劇。1941在香港參加旅港劇人協會領導工作,並演出《馬門教授》。1942年在重慶主演歷史名劇《屈原》,並參與中國藝術劇社,任總幹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院長、黨組成員和總導演。先後主演《保爾·柯察金》、《萬尼亞舅舅》,編導話劇《紅色風暴》,改編導演電影《風暴》、《麗人行》、《文成公主》、《上海屋檐下》、《紙老虎現形記》、《記憶猶新》、《黄花嶺》、《十三陵水庫暢想曲》等。1978年冬,排演話劇《于無聲處》。曾任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央戲劇學院院長,廣播電視部藝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1982年7月7日逝世。終年71歲。著有《一個角色的創造》等。 金山(1911—1982)近现代沅陵(今属湖南)人,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原名赵默,字缄可。赵含英、赵尉先弟。193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调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工作,组织并领导光光剧社、曦升剧社、淞声剧社、无名剧人协会等进步戏剧团体。1934 年任上海左翼文化总同盟委员。次年与章泯、王莹等创办和参加东方剧社、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四十年代剧社等进步团体,研究表演、导演艺术。主演的话剧、电影有《娜拉》《钦差大臣》《生死恋》《赛金花》《夜半歌声》《狂欢之夜》等。1937 年抗战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副队长,后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文艺组工作。次年组织中国救亡剧团赴东南亚为华侨演出,进行抗战宣传。1939 年到香港,以新中国剧团的名义导演并主演《塞上风云》,以旅港剧人协会的名义导演并主演《马门教授》。1942 年在重庆主演郭沫若创作的名剧《屈原》,大获成功。后参与筹组中国艺术剧社,任总干事。1946 年到东北接收伪满映电影厂,编导、拍摄影片《松花江上》。1949 年调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后兼任总导演。曾导演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田汉的《丽人行》《文成公主》,陈白尘的《纸老虎现形记》,姚仲明的《记忆犹新》等剧。1979 年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1982 年兼任广播电视部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主演、导演话剧四十余部,有“话剧皇帝”之誉。后被追授“人民艺术家”称号。有《金山戏剧论文集》。 金山西方之山。馮衍《顯志賦》:“躍青龍於滄海兮,豢白虎於金山。” 金山 金山1911.9.30——1982.7.7原名赵默,字缄可,化名赵洵。湖南沅陵人。青少年时期喜爱戏剧艺术,曾编演过幕表戏《出征》。1927年参加北伐军。1933年参加剧联,在白色恐怖严重的情况下,不避艰险,经常深入到工厂开展演剧活动,导演和演出了许多话剧。创作有独幕剧《爆炸》和《流浪者》。1934年在文总工作期间,组织绿波剧团等进行多次演出。1935年与章泯组织东方剧社,组织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外国古典名剧《娜娜》、《钦差大臣》以及《赛金花》等。同年开始电影生涯,编导和主演的影片有《夜半歌声》、《松花江上》等。抗战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副队长,巡回演出救亡戏剧,与王莹合作话剧《台儿庄之战》。1939年该队更名中国救亡剧团,去南洋群岛宣传抗日,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台儿庄之战》等话剧。1940年在新加坡成立新中国剧团,任团长。1941年春,与于伶、司徒慧敏等发起组织旅港剧人协会,主演《马门教授》。1942年回到重庆,与夏衍,于伶等组织中国艺术剧社,并任总干事。在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成功地塑造了屈原这个爱国诗人的形象,反响强烈。抗战胜利后,进入东北接管长春伪满电影制片厂,1947年编导影片《松花江上》。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广播电视部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的领导职务,曾编导了话剧《红色风暴》等。他在话剧和电影界工作了五十年,主演和导演的话剧有四十多个,创作和改编的话剧和电影剧本十五部。 ☚ 岳野 金剑 ☛ 金山 位于市区西北,海拔44米,周520米。古称氐俘(父)山,又称浮玉山,现通称金山,因唐代高僧法海(亦称裴头陀)于此开山得金,故名。原系江心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系南北往来要道,素有“江心芙蓉”之誉。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始与南岸陆地相连,于是“骑驴上金山”成为一时盛事。金山风光绮丽、形胜天然,自古就是长江沿线著名的游览胜地。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初名泽心寺。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因真宗皇帝曾梦游金山寺。遂赐名“龙游寺”。清康熙皇帝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自唐以来,通称金山寺。气势宏伟的金山寺,依山而建,殿宇楼阁,丹辉碧映,层层相连的殿台楼阁,使得山寺浑然一体,形成“金山寺裹山”的独特风貌。金山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期有和尚3000余人,参禅的僧侣达万人以上。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4大名寺。新近落成的金山寺大雄宝殿,歇山重檐,黄墙红柱,琉璃饰顶,白石围栏,占地800平方米,兼有南北两地的风格。建于寺后山巅的慈寿塔,亦称金山寺塔,玲珑、秀丽、挺拔。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凭栏远眺、江天市廛,尽收眼底。金山早在唐代就已驰名中外,历代名人在此留下了大量题咏和遗迹,民间流传的“水漫金山”、“苏东坡输玉带”、“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等故事均发生于此。金山保存至今的其他胜迹还有法海洞、妙高台、楞伽台、玉带桥及江天一览亭等。 〔古诗文赏析〕 游金山寺
金山寺,原名龙游寺,又名泽心寺、江天寺。天禧初,宋真宗梦游此寺,乃赐名金山寺。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通判杭州。他七月离京赴任。十一月初三,途经镇江金山,访宝觉、圆通二僧,夜宿寺中而作此诗。在诗中诗人倾吐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希望买田归隐的心情。 全诗二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开篇两句为第一层。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思乡主旨。古人认为长江发源于岷山,而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因此他开篇便说我原住在长江的源头,而“宦游”却到了长江之尾,离家越来越远,愁也愈来愈深,苏轼用江水的历程比拟自己的宦游十分高妙,正如古人所评“起二句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 “闻道潮头一丈高”,以下十四句为第二层。“闻道”二句将传闻中长江激浪拍天、潮卷金山的景象和眼前水落石出,沙痕历历的情状描绘得有声有色,十分壮观。“天寒”二字点明诗人来游的季节,接着二句说明金山在长江中的方位和形貌。“试登”两句把初到金山百感交集的思绪作一个收束,用“望乡国”来回应首句,并照应篇末“有田不归”,是诗中的枢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羁愁” 二句是一过渡句。“微风”二句,写傍晚江面的景色,落日的余晖洒在江面上,微风荡起层层涟漪,境界十分优美。“是时江月初生魄”以下四句转入夜景,描绘夜半的景色。从江面上初出的月牙写到月亮西沉的二更天时,天色一片昏暗。江心好像有火把在闪闪发光,用一个“似”字,把这奇特的火光写得若有若无,十分神秘。“炬火”的出现,为第三层的感慨提供了前提,同时又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十分巧妙。 “怅然归卧心莫识”至结束六句为第三层。头两句是作者感到江面上的“炬火”十分奇特神秘,使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思考这“非鬼非人”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这就自然地带出了“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诗人悟出“炬火”是江神的显灵,是对“我”冥顽不化,宦游不归的警告。这种悟,主观色彩极浓,正是诗命意之所在,江神都怪他不归,那么结尾就很自然是作者向江神致歉发誓,只要家有薄田,足以糊口,一定立即归隐。诗境写得如此奇幻,但诗人深挚的思乡之情却被表现得十分真切。 苏轼写这首诗,另辟蹊径,他把金山寺本身的景观略去不写,而着重描绘登眺望远所见的景色,而在景中融入一片真挚而浓郁的乡情。此诗景新情真,成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广为传诵。 (杨立群) 〔现代散文〕 在一个金色的秋天。我和一位朋友途经镇江,抽空一游向往多年的金山。我们起了个绝早,从车站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傍河大路前行。正谈论间。倏然,一座金塔在眼前出现了。它被腾腾的雾气笼罩着,下不露根柢,上不现顶端,就像悬浮在空中,影影绰绰,若有若无,飘忽不定。它似乎离我们那样近,又象是非常遥远,一时在我们左前方,忽然又飞到右边去,“神龙见首不见尾”,真使人产生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离山渐近,雾气渐稀,塔也渐渐现出真相。它高踞于金山之巅,全身黄色,塔尖高指,层层木栅,历历在目。绿树掩映之中,重重殿堂依山而起。直追塔下,宏伟壮观;又有复道回廊,穿插其间,使人兴仙山琼阁之感,而又莫测其高深。倘若再有法鼓金铙之声,氤氲芬芳之气,那就真的如入“神仙世界”了。 金山公园大门初启,打拳练功的人还未到来,偌大的一个园子,还只有我们两人。一路走去,到处繁花簇簇,绿叶森森,呼吸着充满菊香的清新空气,心胸顿时一畅。 横蛮霸道的法海方丈是不可能再出来刁难人了。但为了不致破坏寺里早晨的清静,我们未曾径扣宝刹大门,而是绕过花圃,取道后山。我们踏石径,攀悬崖,过半山亭,访白龙洞,一鼓作气登临金山绝顶。此处有禅堂数所,石刻满墙。 于是我们转而访问这座慈寿塔。塔基石砌,七级浮屠,八面玲珑,有木梯可供攀登。梯陡而狭,仅容一人,幸当时尚无其他游客,否则,众人交替上下,不绝于途,狭路相逢,削肩夺踵,难免有几番纠葛。 据当时印象,这塔顶应是镇江市的最高处了。江北扬州的平山堂,以能平对岸的山巅而炫耀本身的高耸,当然是以金山等峰为较量对手,而况金山顶端还有这座高塔。身临塔上,眼界自是开阔。大江东流去,巍巍诸峰青,四顾崇楼叠起,烟囱林立,京口胜景,尽在目中。我们兴致盎然,不仅述今而且怀古。我们根据历史记载,畅谈陈毅元帅茅山出奇兵的伟业,镇江军民焦山找鬼子的壮举;也根据小说家言,想象刘玄德甘露寺“招亲”的盛况,梁红玉妙高台擂鼓战金兵的豪情,当然也不会忘掉那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白娘子的形象。她赶到金山寺前,向法海大和尚索要丈夫,而此时,没出息的许仙正身披袈裟,手敲木鱼,口念阿弥陀佛,躲在法海椅子后面瑟瑟发抖。白娘子志在必胜,恳请众“水族”帮忙,闹了 一场水漫金山。接下去,就是许仙逃出禅房,与白娘子在断桥相会,经过再三赔礼道歉,表示决不再听信法海那秃驴的挑拨,终于取得谅解,言归于好。当然这已是在杭州西湖的事,与金山寺毫无关系了。 下塔后,我们穿堂过室,从重重叠叠的建筑物中走下来,直出寺院大门,红日初升,雾已散尽,金塔由蓝天相衬,轮廓分明,好像用锋利的雕刀刻出。 园内游人如织,园外车马盈门,这时我们才想到,今天是星期日,辛苦一周的人们正好来这里获得一个美好的休息。 (李克因) 〔民间文学〕 相传雍正皇帝尚未登基以前,居住在雍亲王府邸,他与浙江海宁的陈阁老家关系甚好,两家经常往来,恰好两家都生孩子,年份、月份、生日都相同。一天雍亲王传令叫陈家把小孩抱到王府来,陈阁老兴冲冲地把公子抱至王府,雍亲王接过孩子就转到内室去了,不一会儿只见雍亲王板着脸出来,对陈阁老说:“一派胡言,明明是女的,怎么诓我说是男的?”陈阁老接过内侍递来的包裹,启开一看,果然是一个眉目清秀的女婴。陈阁老明知事出有因,但也只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勉强抱着女婴离开王府。 此事传出,全府惊震,陈老夫人经过这一波折,连气带吓,不久便一命归天了。陈阁老也因恐惧、悲愤,一气之下,到镇江金山寺出家为僧,整日里装疯卖傻,寺里的和尚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 雍正去世以后,乾隆继位,乳母悄悄将这段家世告诉了他,于是乾隆发誓要找到他的生身父亲。 乾隆下江南,每次都要到金山寺去寻找当和尚的生父,可是找了好多次,一次也没有找到。另外也委托跟班亲信,私下查访,依然没有结果。最后一次下江南时,乳母帮他出了一个好主意。 乾隆来到金山寺,对陪伴接驾的方丈可答说:“朕此次南巡,共携来544套袈裟,准备赐赠你寺,每位和尚一件。”消息传出以后,寺里确实欢喜了一番。可是不久乾隆又来询问可答,为什么还有一件袈裟无人来领。可答说,寺里还有一个和尚,平日疯疯傻傻,蓬头垢面,因此便没有让他出来见驾。乾隆听说以后,连忙叫人陪着去看,只见一位老和尚,面容枯槁,衣冠不整,端坐在蒲团上。可答便对乾隆说:“这位老和尚法号‘八乂’,来寺多年,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世。”乾隆再看看老和尚的蒲团前,连一双鞋子也是倒放的,心想这样疯疯癫癫的和尚,不可能是他的生身父亲,于是便匆匆离开了。 乾隆南巡结束后,回到宫中,渐渐把这件事忘记了。一天,乳母突然问及寻父之事,乾隆便把情况如实告诉了乳母。乳母听后,大惊失色,便对乾隆说,八乂者,合起来不就是父字吗?鞋子倒放,不是隐含“孩儿到此”吗?此人必是你父无疑。乾隆听后,恍然大悟,急忙派人前去寻找。哪知老和尚自从乾隆去后,第二天便失踪了,寺中之人谁也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袁晓国 整理) 金山(宋)王安石 数层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 金山在镇江市区西北。原在长江之中,至清末江沙淤积,始与南岸相连,现已成陆山。山上有金山寺,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故有金山“寺裹山”之称。金山还流传着苏轼与佛印、道悦与岳飞、梁红玉擂鼓抗金等故事。名山、名寺和名人轶事,使金山成为山水胜地。这首《金山》诗主要写金山崛起于江中的高爽壮观,第二联用笔婉曲,是为人传诵的名句。 【作者】 王安石,生平见前内蒙古《明妃曲二首》诗。 【注释】 ①汉:天汉,即银河。②蕊珠宫:亦省称“蕊宫”,道教经典所说的仙宫。 金山古山名。东汉称金徽山,魏、晋以后称金山,清代称阿勒坦山。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任尚、耿𢘙等击败匈奴北单于于金徽山即此地。5世纪时突厥阿史那氏:“居金山之阳,为柔然铁工。”亦即此地。今中、俄、蒙三国交界处之阿尔泰山。“阿尔泰”(阿勒坦)突厥语“金”之意。又古地理书《太平寰宇记》也把今新疆阜康市境内天山之博格达山称作金山。 ![]() ![]() 金山〈隐〉明清江湖诸行指好酒。见《新刻江湖切要·饮馔类》。 金山jīn shān黄金之山。比喻道德学问等崇高深邃。《南史·朱异传》:“(异)年时尚少,德备老成,在独无散逸之想,处暗有对宾之色。器字弘深,神表峰峻。金山万丈,缘陟未登;玉海千寻,窥映不测。” 金山jīn shān明清江湖社会谓好酒。《新刻江湖切要·饮馔类》:“白酒曰水山,好酒曰金山; 烧酒曰火山。” 崇高 崇高嵩高 高尚 高厉 ☚ 高雅 清高 ☛ 生产场所 生产场所工业生产的场所:厂(厂子;工厂;电~;药~) 另见:工作 生产 劳动 工具 ☚ 场合 办公场所 ☛ 金山西域山名。即今阿尔泰山,此山以盛产黄金而得名。东汉时,北匈奴单于曾在此山建庭。此后,铁勒、突厥、乃蛮、准噶尔、哈萨克等族皆以此山为牧地。东汉作金微山,隋唐作金山,元代又译作按台山、阿勒台山,今作阿勒泰山、阿尔泰山。 金山戏剧家。1911年9月30日生,1982年7月7日去世。祖籍湖南省沅陵,生于江苏省吴县。早年在上海投身革命文艺工作。1935年入月明影片公司,主演《昏狂》。1936年入新华影业公司,出演《长恨歌》及由果戈理名著《钦差大臣》改编的影片《狂欢之夜》;先后主演了影片《夜半歌声》(1937)、《貂蝉》(1938)。1939年,他化名“赵洵”,率领中国救亡剧团到新加坡等地宣传抗日。1942年,在重庆主演话剧《屈原》。1947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编导了影片《松花江上》。1959年,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风暴》。1978年冬,导演了话剧《于无声处》。1949年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兼总导演。1979年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曾导演《上海屋檐下》等名剧。塑造了屈原、施洋、保尔、万尼亚等舞台形象。编导、拍摄了电影《松花江上》。 金山 金山古山名。在丝绸之路沿线者有六处:❶在隋西平郡(今青海西宁市西)。《隋书·炀帝纪》载,大业五年(609),隋炀帝西征,“宴群臣于金山之上”; 又“命内史元寿南屯金山”,即此。 ☚ 车我真山 祁连山 ☛ 金山 247 金山1911—1982人民艺术家、话剧演员、导演。原名赵默,字缄可,湖南沅陵人。青年时代起献身于革命,主办《远东时报》。参加 “左翼戏剧家联盟”,1935年组织东方剧社和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并率中国救亡剧团于南洋群岛、香港、越南、新加坡等地演出抗日爱国剧目。1942年,任中国艺术剧社演员,主演历史名剧《屈原》,轰动一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广播电视部艺委会主任。他在艺术创造上,始终注重演“人”,塑造人物性格。浑厚、成熟,节奏鲜明,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为其独特的表演风格。赵丹曾称誉他是中国现代话剧表现派的艺术家。戏剧界有“北有金山,南有赵丹”之誉。主演、导演的电影各5部,创作或改编的话剧、电影剧本15部,主演和导演的话剧共40多部。主演话剧代表作《娜拉》、《赛金花》、《保尔·柯察金》、《万尼亚舅舅》等,编导或主演影片《松花江上》、《风暴》、《夜半歌声》等。金山不仅在戏剧、电影事业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戏剧教育和电视艺术事业上鞠躬尽瘁。 ☚ 谭富英 李少春 ☛ 金山 027 金山1911—1982电影、戏剧演员和导演。原名赵默,字缄可,祖籍湖南沅陵,生于江苏省吴县。1932年起从事话剧活动,主演《回春之曲》、《赛金花》等舞台剧和《昏狂》、《狂欢之夜》、《夜半歌声》等影片,在历史剧《屈原》中饰演屈原见重于世。1947年编导了表现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影片《松花江上》。建国后自编自导自演影片《风暴》。他主演或导演的话剧有四、五十个,主演或导演的电影各五部。1979年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和广播电视部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 郑君里 崔嵬 ☛ 金山 金山1911~1982中国话剧与电影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原名赵默,字缄可。祖籍湖南沅陵,随父辈迁居江苏。
☚ 赵丹 崔嵬 ☛ 金山 金山位于市西北部江边。东晋时名氐父山、获苻山,因前秦国王苻坚为氐人,淝水之战中败于晋军,故名。又名金鳌峰,至唐习称金山,有法海(或云裴头陀)开山得金传说。原为屹立于大江中的山岛,故又名泽心山。唐杜光庭《洞天记》云:“金山,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丹辉碧映,揽数州之奇于俯仰间。”张祜《金山》诗:“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沧海桑田,山川迁易,宋时金山南已有涨沙,《蔡宽夫诗话·扬子江潮》:“予在丹徒闻金山之南将有涨沙者,安知异时金山复不与润州为一邪?”但在清道光年间杨启《京口山水记》仍言山在大江中。至同治初,金山已与南岸相连。最高峰为妙高峰,海拔约43.7米,周长520米,山势挺拔,树木苍翠,建筑宏伟,风光甚美。元人周伯琦《游金山寺》云:“江心一簇翠芙蓉,金碧晶莹殿阁重。”明人都称道“其胜概为天下第一”。金山寺为金山最大的建筑群,依山而建,遍布全山。山中名胜还有慈寿塔、法海洞、妙高台、白龙洞、观音洞、罗汉洞、中泠泉(天下第一泉)、留云亭和“江天一览”碑刻等。妙高台为赏月佳处。《铁围山丛谈》载,苏轼曾于中秋之夜与客共登此赏月,歌者袁绹歌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东坡起舞,且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辈文章人物,诚千载一时,后世安所得乎!”金山为江上要冲,宋人洪迈谓其“江心一峰,江面千里,……真能雄跨东南二百州”。韩世忠、虞允文曾在金山一带江面大破金兵,相传梁红玉在此击鼓助战。《白蛇传》中“水漫金山”故事,系由唐代金山僧龙斗法传说演变而成。 ☚ 甘露寺铁塔 金山寺 ☛ 金山 金山坐落在县城东南,秀出于大平原之上。山南坡有“秦洞云霞”,俗称秦王避暑洞,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登极前曾来此避暑。洞开凿于西汉中期,南北长10米多,东西宽约5.3米,高5米多。洞侧刻有《清凉洞记》、《秦王洞壁记》、《大明禅院记》及历代官僚文人题咏诗文。洞中有古石佛像。洞内阴凉宜人,有“六月入得避暑洞,清凉如水世间无”的赞语。南麓红土山有禹梁山汉墓,系西汉中期王侯葬地,墓东西长70米,南北宽4.1—4.7米,随葬器物有铜、铁、陶、玉、漆器等1051件,其中兵器、玉器、宝剑之多,实为罕见。 ☚ 11. 巨野县 12.成武县 ☛ 金山 金山1911~1982原名赵默,字缄可。沅陵人。30年代初参加中国反帝大同盟。1932年加入共产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1935年与人组织东云剧社、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抗战爆发后,任中国救亡剧团副队长,先后率队赴南洋群岛及东南亚等地演出,向华侨宣传抗日救国。1942年到重庆,任中国艺剧社总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广播电视部艺术委员会主任。是全国政协委员。一生主演和导演话剧近50个,电影5部,创作和改编的话剧、电影剧本15部,发表了许多有关戏剧和电影表演艺术的文章。 ☚ 周鲠生 金岳霖 ☛ 金山 金山1911—1982著名表演艺术家。生于沅陵县。历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协会理事、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广播电视部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与进步文化运动接触,参加中国反帝大同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副队长,演出了许多宣传救亡的戏剧。194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艺术剧社,任总干事。30年代以来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了许多典型形象,曾主演《夜半歌声》、《屈原》等。全国解放后,创造了保尔·柯察金、万民亚舅舅以及施洋等一系列动人的舞台形象。改编、导演和主演了《风暴》。著有《一个角色的创造》,并撰写了一批有关表演艺术的学术论文及回忆录。 ☚ 苏怡 王人美 ☛ 金山 金山古称氐父山、获苻山、伏牛山,又名金鳌岭、泽心山、龙游山。在江苏省镇江市区西北。高60米,周约520米。原为峙立在江中的一小岛,有“江心一朵芙蓉”之誉。后因江沙淤积,河道变迁,从清道光年间始,即与南岸相接成为陆山。金山的庙宇楼阁傍山而建,山与寺混然一体,有“金山寺裹山”之说,气势非凡。山的上下左右有朝阳、白龙、法海、罗汉等洞隐于其间;还有妙高台、七峰亭、留玉阁、楞伽台、慈寿塔等古迹,均流传着“水漫金山”、“苏东坡输玉带”、“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等许多优美的传说故事。金山之西的石簰山,相传是晋文学家郭璞墓所在地。湖畔中泠泉,唐人评定为天下第一泉。有“盈杯不溢”之说。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唐代因开山得金,故改称今名。现存建筑有藏经楼、念佛堂等。 ☚ 北固山 茅山 ☛ 金山 金山位于泰山三阳观遗址下,环山公路东。此处宋代建有高真院,后改为眼光殿。因虎山上的称东眼光殿,此处称西眼光殿。两处殿均早己倒塌。金山南坡为革命烈士陵园及大片果园,果树万余株。金秋时节,硕果累累,更增添金山的壮丽秀色。 ☚ 岱宗坊 金丝堂 ☛ 金山Jinshan Hill 金山❶西域古山名。见《后汉书·窦宪传》。《后汉书·和帝纪》作金微山。永元三年(公元91年)二月,大将军窦宪遣左校尉耿夔至此,大破匈奴北单于。从此,匈奴西迁。《隋书·突厥传》:突厥先祖阿史那世居金山。《旧唐书·突厥传》:西突厥射匮可汗开拓疆土,东至金山,西至海。《新唐书·突厥传》:西突厥两可汗之一俟毗走保金山,为泥孰所杀。《辽史·地理志》:辽之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元史·明宗纪》:明宗早年为周王时西行至北边金山,在此10余年。《元史·武宗纪》作按台山。《元朝秘史》作阿勒台山。即今我国新疆北部、蒙古西部、俄罗斯东部一带阿尔泰山脉。 “阿尔泰”,蒙古语,意为“金”。 金山❶在今甘肃民乐县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