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野庙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野庙碑》

陆龟蒙

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窆(1),用木(2),后人书之(3),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自秦汉以降(4),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称矣(5)。 余之碑野庙也, 非有政事功德可纪, 直悲夫竭其力(6),以奉无名之土木而已矣(7)

瓯越间好事鬼(8),山椒水滨多淫祀(9)。其庙貌有雄而毅、黝而硕者(10),则曰将军; 有温而愿、皙而少者(11),则曰某郎; 有媪而尊严者,则曰姥; 有妇而容艳者,则曰姑。其居处则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陛级(12),左右老木,攒植森拱(13)。萝茑翳于上(14),鸱鸮室其间(15),车马徒隶(16),丛杂怪状。甿作之,甿怖之,走畏恐后。大者椎牛(17),次者击豕,小不下犬鸡。鱼菽之荐(18),牲酒之奠(19),缺于家可也,缺于神不可也。一朝懈怠,祸亦随作。耋孺畜牧栗栗然(20),疾病死丧,甿不曰适丁其时耶(21),而自惑其生,悉归之于神。

虽然,若以古言之,则戾(22); 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23)。何者? 岂不以生能御大灾、捍大患,其死也,则血食于生人(24),无名之土木,不当与御灾捍患者为比,是戾于古也,明矣。今之雄毅而硕者有之,温愿而少者有之。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25)、口粱肉(26)、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也。解民之悬(27),清民之暍(28),未尝贮于胸中; 民之当奉者,一日懈怠,则发悍吏、肆淫刑,驱之以就事。较神之祸福,孰为轻重哉? 平居无事,指为贤良,一旦有天下之忧,当报国之日,则佪挠脆怯(29),颠踬窜踣(30),乞为囚虏之不暇。此乃缨弁言语之土木耳(31),又何责其真土木耶? 故曰: 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

既而为诗,以乱其末(32)

土木其形,窃吾民之酒牲,固无以名; 土木其智,窃吾君之禄位,如何可议? 禄位颀颀(33),酒牲甚微,神之飨也,孰云其非? 视吾之碑,知斯文之孔悲(34)!

〔注释〕(1)窆(biǎn):落葬下棺。(2)木: 象石碑样的木板。下葬时,把棺柩放在木板上,用绳子系住木板,从上挂下去,放到墓穴里。(3)后人: 指死者的子孙。(4)以降: 以下。(5)称: 指称为碑(悲)的含义。(6)直: 只。甿(méng): 农民。(7)土木: 土木雕塑的偶像。(8)欧越: 指今浙江省东南地带温州地区。(9)山椒: 山顶。淫祀: 滥祀,指不载于祀典的祭祀。(10)庙貌: 指神像。黝而硕: 黑而高大。(11)愿: 谨善。皙: 白。(12)峻之以陛级: 台阶砌得很高。(13)攒植:聚植,即树木稠密。森拱:高大合抱,指树木古老高大。(14)萝茑(niǎo): 均植物名,蔓延攀附他物以生。翳(yi):遮蔽。(15)鸱鸮(chī xiāo): 俗称猫头鹰。室: 筑巢。(16)车马徒隶: 指泥木塑雕的车马仆从。徒:从者。隶:皂隶。(17)椎牛: 杀牛(用来祭祀)。(18)菽: 豆类的总称,泛指豆类制成的供品。荐: 献。(19)奠: 祭。(20)耋(dié): 老人。孺: 小孩。畜牧: 指饲养牛羊鸡豕供祭祀。栗栗然: 恐惧的样子。(21)丁:当,碰上。(22)戾(lì): 不合事理。(23)庶乎:庶几乎,近似,差不多。过: 责难。(24)血食: 鬼神受牲牢之享祭。(25)匏: 笙。这里“弦匏”都指代音乐。(26)粱肉: 指美食。(27)解民之悬: 解除人民的痛苦。《孟子·公孙丑上》: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28)暍(yē): 中暑。(29)佪挠: 懦弱屈服。(30)颠踬(zhì): 跌倒。窜踣(bó): 狼狈奔逃。(31)缨弁(biàn ): 官吏服饰。缨: 冠带。弁: 冠。(32)乱:结束。(33)颀(qí)颀: 长貌,引申作高厚讲。(34)孔悲: 甚悲。孔:很。

〔鉴赏〕陆龟蒙揭露黑暗、讽刺现实的小品文多愤世嫉俗之词,现实意义较强。在晚唐文风衰落的时代里,表现得别开生面。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曾说陆龟蒙和皮日休的文章 “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

《野庙碑》就是一篇很好的杂文。碑文意在纪述功德,垂之久远。这篇《野庙碑》,独以议论出之,是借题发挥的刺时之作,与一般的碑文很不相同。文章从碑文的来历和为野庙立碑的用意说起,揭露了封建社会里神权对人民的压迫。然后进一步用映衬类比的手法,勾出晚唐时期大大小小官吏的狰狞面目,对作威作福、腐朽荒淫的统治者极尽其嬉笑怒骂之能事。文章立意新奇,文笔辛辣犀利,而情味隽永,耐人寻绎。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考释碑名,宣明题旨。全段写了三层意思。“碑者,悲也” 等句是第一层,考证碑的含义和来历; “自秦汉以降”等句是第二层,说明了碑文的演变; “余之碑野庙也”等句是第三层,交代为文旨意。古人说,“文争一起” 。就是说,一篇文章要力争把开头写好。文章的“头”开得好,对于全文具有重要的意义。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一篇机局扼要” ,全在“文之发源也” 。“此处若能得势” ,则后“皆有力” 。但是什么样的开头才算好的开头,并没有一个抽象的标准,而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评定。大致说来,能尽快接触文章的本题,或是写得美丽而又精致,有如凤头者,都是好的开头。《野庙碑》的开头是很精彩的。作者采用 “直起” 的方式,劈头给碑下一论断,——“碑者,悲也” ,首出一“碑”字,简洁明快,一下子接触文章的本题。后文便从农民自身的愚昧无知和封建官吏的凶恶残暴两个方面,将可悲之事、可悲之情一一写出。文章的开头起到了总摄全篇的作用。紧接着,文章就碑的来历和碑文的演变加以说明。这一番考证,看以闲笔,无关题旨,其实很有作用。一是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知识性,二是极其自然地引出 “余之碑野庙也,非有政事功德可纪,直悲夫甿竭其力,以奉无名之土木而已矣”数句,而这,正是本篇的旨意所在。作者运用对照的手法,并用一“非” 字和一“直”字,强调了自己为野庙制作碑文非为纪功述德,而是悲甿的写作目的。陆氏的为文,自然冲破了碑文的传统写法,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直悲夫” 一语,承应文章首句,行文十分严谨。

第二段记叙瓯越间事鬼淫祀的事实,说明甿之迷信可悲。“瓯越间好事鬼,山椒水滨多淫祀。”两句紧承“奉无名之土木” 一语,反映出瓯越一带民间迷信习俗之浓厚,暗示出甿之可悲。“其庙貌有雄而毅、黝而硕者,则曰将军; 有温而愿、皙而少者,则曰某郎; 有媪而尊严者,则曰姥; 有妇而容艳者,则曰姑。” 四个排句,既写出了庙貌种类的繁多,又写出了庙貌形象的生动。“则曰”表明,名号和人物不是一个真正统一的实体; 说某某为 “将军” ,某某为 “郎” ,只是随意指定而已。这就表达出了作者的讽刺之意。“其居处则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陛级,左右老木,攒植森拱。萝茑翳于上,鸱鸮室其间,车马徒隶,丛杂怪状。” 写的是庙貌的居处环境和庙貌的车马仆役。它反映出人们对鬼神的事奉是如何地尽心尽意。“甿作之,甿怖之。”在行文上作一小顿。一个“作” 字,道出了原来人们平日所崇拜的偶像,其实是人们自己造出来的。这揭穿了鬼神迷信的老底。偶像原是人们自己造出来的,本无灵验,可是如今人们反而对它害怕起来了。自欺自惑,不是可悲么?两句造语平淡,而用意深刻。宋人吕祖谦认为,文章 “换头佳处” ,乃是关键之一。所谓 “换头” ,就是文章前后的连接处。它处于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中间。古人又称为 “过文” ,现在叫做“过渡” 。文章有了 “过文” ,才能前后连贯。这两句正是很好的 “过文” 。“甿作之”承前,“甿怖之”启后。前“作” 之事,后“怖” 之情,赖此二句相连,可谓“天衣无缝” ,“联络无痕” 。“大者椎牛,次者击豕,小不下犬鸡。鱼菽之荐,牲酒之奠,缺于家可也,缺于神不可也。”这些话具体写出了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来备办供奉祭品,表明了人们对祭祀鬼神的虔诚; 而愈是虔诚,也就愈见其愚昧可悲。“一朝懈怠,祸亦随作。耋孺畜牧栗栗然,疾病死丧,甿不曰适丁其时耶,而自惑其生,悉归之于神。”写出了人们对鬼神的恐惧心理和迷信崇拜达到了何等惊人的程度,进一步反映人们的愚昧可悲。整段文章通过对人们精心制作庙貌、建造居处和虔诚供奉鬼神的记叙,深刻地反映出农民的愚昧无知,有力地揭露了土木偶像给人们带来的灾祸。正是如此,我们说《野庙碑》一文闪烁着作者的清醒的无神论思想的光芒。在写法上,文章列举瓯越间“好事鬼”的情况以说明甿之可悲,几乎全用叙述之笔,只在适当的地方加以评议。这样写,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形象性,避免单纯议论的枯燥。

第三段引申文意,揭露和讽刺封建官吏误国害民的罪行。文章写道: “虽然,若以古言之,则戾; 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上段文章实际上指责了神的过错,此段用“虽然”一词接上转下,再以“古” “今”对言,指出从古代的情况来看,神是有罪的; 但是如果从今天的情况来说,那么神是不值得责难的。这就使文章生出新意,掀起波澜。文章紧接着用“何者”一词,截住上文,宕出下文,然后分两幅排写。先说明“以古言之,则戾”。再说明“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作者将人神对照,把今“神之不足过也”的道理申述得淋漓透彻。“今之雄毅而硕者”几句,历述各类当权者,与前文庙貌隐隐相比。这些当权者神气十足,养尊处优,既似庙貌,又胜似庙貌。“解民”几句,指责统治者尸位素餐,对人民痛苦漠不关心。“民之当奉者”几句,进一步揭露他们对人民的残暴。“较神之祸福,孰为轻重哉?”将神与统治者和大小官吏给人民造成的灾祸,明白地作一对比,是神足“过” ,还是人足“过” ,让读者自行思考,作出结论。这样写显得含蓄有致。“平居无事”几句,通过形象的描写,揭示出当今官吏们的腐败无能。特别是“佪挠脆怯,颠踬窜踣,乞为囚虏之不暇” ,寥寥数语,活画出这些家伙在敌人面前贪生怕死、摇尾乞怜的丑态和心理,严厉地谴责了他们误国的罪行。“此乃缨弁言语之土木耳,又何责其真土木耶?”在前文漫画似地勾勒了这些官吏的凶相丑态之后,便尖锐地指责他们是一伙头戴官帽、口说人言的泥塑木雕的偶像。既然如此,又何必去责难那些真正的土木偶呢? “故曰”几句,就以上论述,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有力地论证了在今天来说神是不值得责难的这样一个论题。“庶乎神之不足过也”一句,虽然说的是神,但它的弦外之音是很清楚的: “足过”者乃是封建官吏。全篇要旨,就在于此。

对于古神之足过和今神之不足过,文章虽然分做两幅来排写,但是,在详略的安排上却是很有讲究的。详略,是谋篇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文章的主旨是否明确,突出。本段写古神之“足过” ,只是用来陪衬今神之“不足过” ,前者是宾,后者是主。所以写古神之“足过” 略,而写今神之 “不足过”详。这样详略得宜,不但使《野庙碑》的主旨明确、突出,而且使得它的布局也显得疏密有致,变化多姿。在说明了 “缨弁言语之土木” 较之“真土木” 罪恶更甚之后,作者还嫌文意不足,于是又在文末为诗,再次将神人对比,并以 “如何可议” 、“孰云其非” 的反诘句式,对“窃吾君之禄位” 的贪官暴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篇末再点“悲”字,突出了作者写作本文意在悲甿,同时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整段文章,似在集中论证“庶乎神之不足过也” 的问题,其实意在言外,讽刺的意味是很辛辣的。

读完第三段,再回过头来看第二段,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要用详笔细写庙貌的各种形态和鬼神给人们带来的灾祸,原来是为了与今之官吏作一类比,以映衬出今之贪官暴吏对人民的为害之烈。第二段文章对庙貌形象的描写愈是生动,对鬼神为害之烈的渲染愈是充分,就愈能衬托出第三段文章所写的今之官吏凶神恶煞与贪生怕死的丑态,就愈能有力地揭露出他们祸国害民的罪行。所以第二段的极力写“神” ,正是为第三段的巧妙写 “人” 蓄势。作者的技巧是十分高超的。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曾经指出: “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 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 “扩前人所未发” ,固然是创立新意,但是,在一定的时代,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阐前人所已发” ,也应该说是求新,同样也能使人感到新鲜,并受到启发。揭露和指责封建官吏凶恶残暴和误国害民的主题,在古代诗文中并不罕见; 但是,象陆龟蒙这样运用类比和映衬的手法,借描述土木偶像的形象和评议鬼神的罪过,来揭露和抨击封建官吏的写法,却是没有先例的。因而,《野庙碑》的立意也是十分新奇的。正是因为这样。《野庙碑》一文也就成了唐代“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字数:5132
何伍修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858-863页.

古典文学作品《野庙碑》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野庙碑

 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窆用木,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2〕自秦汉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称矣〔3〕。余之碑野庙也,非有政事功德可纪,直悲夫甿竭其力〔4〕,以奉无名之土木而已矣〔5〕
 瓯越间好事鬼〔6〕,山椒水滨多淫祀〔7〕。其庙貌有雄而毅、黝而硕者〔8〕,则曰将军;有温而愿、晳而少者〔9〕,则曰某郎;有媪而尊严者,则曰姥;有妇而容艳者,则曰姑。其居处则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陛级〔10〕,左右老木,攒植森拱〔11〕;萝茑翳于上〔12〕,枭鸮室其间〔13〕;车马徒隶,丛杂怪状〔14〕。甿作之,甿怖之,大者椎牛〔15〕,次者击豕,小不下犬鸡。鱼菽之荐,牲酒之奠〔16〕,缺于家可也,缺于神不可也。一朝懈怠,祸亦随作。耋孺畜牧慄慄然〔17〕,疾病死丧,甿不曰适丁其时耶〔18〕,而自惑其生,悉归之于神〔19〕
 虽然,若以古言之,则戾〔20〕;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21〕。何者?岂不以生能御大灾、捍大患;其死也,则血食于生人〔22〕,无名之土木,不当与御灾捍患者为比,是戾于古也,明矣。今之雄毅而硕者有之,温愿而少者有之。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23〕,口粱肉,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也。解民之悬〔24〕,清民之暍〔25〕,未尝贮于胸中。民之当奉者,一日懈怠,则发悍吏、肆淫刑,驱之以就事。较神之祸福,孰为轻重哉?平居无事,指为贤良,一旦有大夫之忧〔26〕,当报国之日,则佪挠脆怯〔27〕,颠踬窜踣〔28〕,乞为囚虏之不暇。此乃缨弁言语之土木耳〔29〕,又何责其真土木耶?故曰: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
 既而为诗,以乱其末〔30〕:
 土木其形,窃吾民之酒牲,固无以名;土木其智,窃吾君之禄位,如何可议?禄位颀颀〔31〕,酒牲甚微,神之飨也,孰云其非?视吾之碑,知斯文之孔悲〔32〕!

 
 〔1〕本篇选自《甫里先生文集》卷十八。陆龟蒙(公元?~881?),字鲁望,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举进士不第,从湖州刺史张抟游,曾为湖、苏二州从事。后隐居家乡松江甫里,自号天随子、甫里先生。以高士召,不就。后拜右拾遗,诏方下,卒。
 〔2〕“古者”五句:《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郑玄注:“丰碑,斲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槨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绕。”《释名·释典艺》:“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其辘轳,以绳被其上,以引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业,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窆(bian),落棺下葬叫窆。
 〔3〕“自秦汉以降”四句:吴讷《文章辨体·序说》:“秦汉以来,始谓刻石曰碑,其盖起于李斯峄山之刻耳。”《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
 〔4〕甿(mang):农民。
 〔5〕土木:指用土木雕塑的偶像。
 〔6〕瓯越:越为古代种族名。汉初东越王刘摇都东瓯,地濒瓯江,世称瓯越。约在今浙江省东南一带。
 〔7〕山椒:山顶。淫祀:旧时指不载于祀典的祭祀。《礼记·曲礼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8〕庙貌:指神像。黝(you):黑。
 〔9〕愿:谨善。皙(xi):洁白。
 〔10〕“其居处”二句:意谓把神像供在宽敞而高峻的庭堂上。陛阶,指升入神殿的台阶。
 〔11〕攒植森拱:形容树木高大稠密。攒,聚集。植,直立。森,繁密貌。拱,此谓合拢。
 〔12〕萝茑(niao):皆为蔓生植物,缠绕于树木之上。翳(yi):遮盖。
 〔13〕枭鸮:猫头鹰。
 〔14〕“车马”二句:指神庙两廊所陈列的供神用的车马和奇形怪状的鬼卒。徒隶,鬼卒供神役使,故曰徒隶。
 〔15〕椎牛:指杀牛以祭。
 〔16〕“鱼菽”二句:上三句写春秋大祭,此二句则写平时的祭祀。菽,豆类的总称。荐,进奉。奠,以酒食祀神曰奠。
 〔17〕耋(die)孺:指老幼。《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耋。”畜牧:指放牧的人。慄慄然:恐惧的样子。
 〔18〕适丁其时:正好碰上这个时候。丁,当。
 〔19〕“自惑”二句:意谓农民不明生老病死的道理,认为都是神灵的惩罚。
 〔20〕戾(li):乖谬,不合事理。
 〔21〕庶乎:庶几乎,近似之意。过:责怪。
 〔22〕血食:古代祭祀要宰牲出血,鬼神享受这种祭祀,故叫血食。生人:生
 民。
 〔23〕弦匏:此指音乐。弦,弦乐。匏,用葫芦制作的乐器。
 〔24〕解民之悬:解救人民群众的痛苦。《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25〕暍(he):中暑,受暴热。此喻灾害、痛苦。
 〔26〕大夫:人臣的通称。大夫应该以国家为念,故以大夫之忧指国家发生危难。大夫,一作“天下”。
 〔27〕佪(hui)挠:害怕屈服。脆怯:软弱畏缩。
 〔28〕颠踬(zhi)窜踣(bo):指陷于困顿不堪的境地。颠踬,跌倒。窜踣,逃窜仆倒。
 〔29〕缨弁言语之土木:戴着缨弁、会说话的土人木偶。缨,系冠的带子。弁,冠。缨弁为官员的服饰。
 〔30〕以乱其末:乐章的收尾部分叫乱,这里“乱”用作动词,即用乱词作结。
 〔31〕颀(qi)颀:修长的样子,引申为高。
 〔32〕孔:甚,很。
 
 碑文本来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一般意在纪述功德,垂之久远。此篇却不同,而是借题发挥的刺时之作。本文一开始,先交待作文缘起:“余之碑野庙也,非有政事功德可纪,直悲夫甿竭其力,以奉无名之土木而已矣。”下面便描写了瓯越一带淫祀好鬼而自惑的陋习。接着笔锋一转:“虽然,若以古言之,则戾;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那些贪权尸位、贪生怕死的官僚们还不如土木偶像,土木偶虽白白享受老百姓的祭祀,起码还没有做暴虐老百姓的事。以土木偶像与贪暴的官僚相比,孰更可憎,不就昭然若揭了吗? 此文写法上曲折婉转,然讽刺辛辣。纪昀评皮日休、陆龟蒙两家杂文的差异说:“惟杂文则龟蒙小品为多,不及日休《文薮》时标伟论,然闲情别致,亦复自成一家,固不妨各擅所长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一《别集类四》陆龟蒙《笠泽丛书》提要)

杂文《野庙碑》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野庙碑

 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窆用木,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自秦汉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 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称矣。余之碑野庙也,非有政事功德可纪(11),直悲夫氓竭其力(12),以奉(13)无名之土木而已矣!
 瓯、越间好事鬼(14),山椒水滨多淫祀(15)。其庙貌有雄而毅(16)、黝而硕(17)者,则曰将军; 有温而愿(18)、皙而少(19)者,则曰某郎; 有媪而尊严者(20),则曰姥(21); 有妇而容艳者,则曰姑。其居处则敞之以庭堂(22),峻之以陛级(23),左右老木,攒植森拱(24),萝茑翳于上(25),鸱鸮室其间(26)。车马徒隶(27),丛杂怪状。氓作之,氓怖之。大者椎(28)牛,次者击豕(29),小不下鸡犬。鱼菽之荐(30),牲(31)酒之奠,缺于家(32)可也,缺于神不可也。一日懈怠,祸亦随作,耋孺畜牧栗栗然(33)。疾病死丧,氓不曰适丁(34)其时邪,而自惑其生(35),悉归之于神。
 虽然,若以古言之,则戾(36); 以今言之,则庶乎(37)神之不足过(38)也。何者? 岂不以生能御大灾、捍大患,其死也则血食于生人(39)。无名之土木(40),不当与御灾、捍患者(41)为比,是戾于古也明矣。今之雄毅而硕者(42)有之,温而少者(43)有之; 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口梁肉,载车马,拥徒隶者,皆是也(44)。解民之悬(45),清民之喝(46),未尝贮于胸中。民之当奉者,一日懈怠,则发悍吏,肆淫刑,殴之以就事(47),较神之祸福,孰为轻重哉? 平居无事,指为贤良,一旦有大夫之忧(48),当报国之日,则佪挠脆怯(49),颠踬窜踣(50),乞为囚虏之不暇(51)。此乃缨弁言语之土木(52)耳,又何责其真土木耶? 故曰: 以今言之,则庶乎神之不足过也。
 既而为诗,以乱其末(53):
 土木其形,窃吾民之酒牲,固无以名(54); 土木其智(55),窃吾君之禄位,宜如何可仪(56)? 禄位颀颀(57),酒牲甚微,神之飨(58)也,孰云其非(59)?视吾之碑,知斯文之孔悲(60)!

 

(《甫里先生文集》 )


 注释 ①野庙碑——为野庙所写的碑文。野庙:不知名的庙。②碑者,
 悲也——碑就是用来表示悲思的。碑:《说文》: “竖石也。”陆龟蒙以悲释碑,并说碑由此得名,于古无征。③古者悬而窆(bian)用木——古时候悬吊棺木放进墓穴安葬时装辘轳系绳子用的木桩。窆:埋葬。④后人书之——后人把死者的事迹写在这木桩上。⑤去——除,这里是拔掉的意思。⑥以降——以下。⑦功德政事——功业、德行和政绩。政事:这里指政绩。⑧亦碑之——也为他立碑。⑨失其称——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吴讷《文章辨体·序说》: “自秦汉以来,始谓刻石曰碑。”按:秦称刻石,汉以后称碑。⑩碑野庙——为野庙作碑文。碑:这里作动词,是作碑文的意思。(11)纪——通“记”,记载的意思。(12)直——仅仅,只是。氓(meng):农民。(13)奉——供奉。(14)瓯、越间好事鬼——浙江东南一带的人喜欢奉祀鬼神。瓯、越间:今浙江省东南部、福建省东北部沿海一带。汉初东越王刘摇在东瓯(今浙江永嘉县)建都,地濒瓯江,世称瓯越。越:古代种族名,为百越之一。(15)山椒水滨多淫祀——山顶与水边到处可以看到祭祀鬼神的。山椒:山顶。谢庄《月赋》: “菊散芳于山椒。”李善注: “山椒,山顶也。”(16)雄而毅——威武而刚毅。(17)黝而硕——黝黑而高大。(18)温而愿——温和而善良。愿:朴实、善良。《书·皋陶谟》: “愿而恭。”孔颖达疏: “愿者,悫谨良善之名。”(19)皙(xi)而少——白嫩而年轻。皙:皮肤白。(20)媪(ao)而尊严者——神情严肃的老妇人。媪:老妇人的通称。(21)姥(mu)——老母,对老年妇人的尊称。(22)敞之以庭堂——把厅堂盖得很宽敞。(23)峻之以陛级——把台阶石级砌得很高。峻:高。陛(bi):宫殿的台阶,这里泛指台阶。(24)攒(cuan)植森拱——用繁密茂盛的树木把神殿拱卫起来。攒:聚集。森:树木丛生茂密的样子。拱:环绕,拱卫。(25)萝茑(niao)翳(yi)于上——女萝和茑萝遮挂在上面。萝茑:女萝和茑萝,两种攀缘植物。翳:遮蔽。(26)鸱(chi)鸮(xiao)室其间——鸱鸮在中间筑巢。鸱鸮:猫头鹰一类的鸟。(27)车马徒隶——(两廊)塑着车马和鬼卒。徒隶:鬼卒供神役使,故称徒隶。(28)椎——杀。杀牛先用椎猛击头部。(29)豕(shi)——猪。(30)鱼菽之荐——用鱼和蔬菜之类做供品。菽:豆类的总称,这里泛指素食。荐:进,供奉,指向鬼神进献物品。(31)牲——牲口,指供祭祀用的家畜。《周礼·天官·包人》: “庖人掌共六畜。”郑玄注: “六畜,六牲也;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32)家——指家中祭祖先。(33)耋(die)孺畜牧栗栗然——老人、儿童和饲养放牧牲畜的人都会惊恐不安。耋:年事已高的老人。《尔雅·释言》注: “耋,老也,八十曰耋。”又《左传·僖公九年》杜预注: “七十曰耋。”孺:幼儿。畜牧:指饲养放牧牲畜的人。栗栗然:害怕得发抖的样子。(34)适丁——恰好碰上。(35)自惑其生——不懂得自已生老病死的规律和原因。(36)戾(li)——不合,荒谬。(37)庶乎——也许,差不多。(38)不足过——不值得责怪。过:责怪,动词。(39)其死也则血食于生人——他们死后就受到人的奉祀。血食;古代祭祀时要宰杀牲口作祭品,故称鬼神享祭为“血食”。生人:生民,百姓。(40)无名之土木——指野庙中不当祭祀的偶像。(41)御灾、捍患者——指礼制规定该祭的神,他们曾为百姓出过力。(42)雄毅而硕者——指外表威武刚毅、高大粗壮的官吏。(43)温而少者——指貌似温和忠厚而又年轻的官吏。(44)升阶级……皆是也——登上台阶进入殿堂,坐在厅堂里的筵席前,听音乐,吃美味,乘车骑马,有仆从差役跟随的,都是这样的人。阶级:台阶,此指殿堂。耳:听,作动词。弦:指琴瑟之类的乐器。匏(pao):指笙、竽之类的乐器。口:吃,作动词。载:乘坐。梁:好小米,古代以为美食。拥:簇拥跟随。(45)悬——倒挂,比喻极大的困苦。(46)暍(ye)——中暑,这里指病痛灾祸。(47)殴之以就事——指强迫老百姓缴赋税、服劳役等。殴:同“驱”。(48)大夫之忧——指国家遇到困难。(49)徊(hui)挠脆怯——畏惧退缩,不敢向前。佪:俳佪,往来不进的样子。挠:纷乱的样子。脆:懦弱。(50)颠踬(zhi)窜踣——跌跌撞撞狼狈逃命。颠踬:跌倒。窜:逃窜。踣:向前仆倒。(51)乞为囚虏之不暇——乞求做俘虏还来不及。(52)此乃缨弁言语之土木——这不过是戴着纱帽会说话的土人木偶。缨:帽上的带子。弁(bian):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缨弁是古代官吏的服饰。(53)以乱其末——把它作为结束语放在文章的后面。乱:乐曲的卒章。末:末尾。(54)固无以名——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固:本来。名:名义,命名,这里引申为“称道”的意思。(55)土木其智——头脑象土人木偶一样的人,意即毫无用处的人。(56)宜如何可仪——怎么可以做(百姓的)榜样呢。宜:助词,无义。《诗·周南·螽斯》: “宜尔子孙,振振兮。”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五: “宜,助语词也。……宜尔子孙,尔子孙也。”仪:仪法,榜样。《国语·周语》: “示民轨仪也。”(57)颀颀(qi)——身材修长的样子,这里引申为“优厚”的意思。(58)飨——吃,这里是享用祭品的意思。(59)孰云其非——谁能说这种祭祀不对呢?孰云:谁说。(60)孔——很,甚。
 赏析 这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作者借给野庙写碑文,巧妙地对作威作福、荒淫腐朽的反动统治者进行了痛快淋漓的嘲讽和鞭挞。
 用野庙比朝廷,化抽象为具体,使本文气顺理畅,通俗易懂。唐末统治者荒淫腐败,贪官污吏鱼肉人民,整个社会乌烟瘴气,广大劳动人民苦不堪言。但人民却“不曰适丁其时邪,而自惑其生,悉归之于神”。这既是一种愚昧,也是一种悲哀。作者就从这里下笔,对统治者的罪行加以揭露和抨击。比譬愈具体贴切,说理就愈充分明白。针对统治者“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口梁肉、载车马、拥徒隶”,“民之当奉者,一日懈怠,则发悍吏,肆淫刑,殴之以就事”的特点,作者不遗余力地将野庙中“土木其形”的居处、声威作了具体的描绘和比譬。野庙的阔大神圣,正是官府衙门的写照; “将军” 、“某郎”、“姥”、“姑”是野庙中各类偶像的概括,也是朝廷各色官吏的象征; 神居敞室,官坐高堂; 神“血食于生人”,吏鱼肉民众……几乎是一一对应写来。官场中一切故事无不融于野庙的叙写之中,晓畅明白,妇孺能知。
 本文的比譬说理还做到了生动别致,曲折含蓄。作者写野庙全出为静态。宽敞的殿堂,高峻的台阶,葱茏的古木,蓊郁的藤萝,鳞栉的鸟窝,木然的车马,凶恶的鬼判,以庭堂为聚光点向外、向里透视,层次丰富,氛围肃杀,活脱脱一座人间森罗殿。写“缨弁言语之土木”时,则是全方位的动态描写,统治者贪婪奢靡,凶残丑恶,尽现笔端。一静一动,错落有致。而碑的由木而石,由“悲”而“碑”;“土木之形”的由过而不足过,由神之过推及“缨弁言语土木” 之过,层层剖析,始露真谛,又极尽迂回曲折之妙。
野庙碑

《野庙碑》

晚唐陆龟蒙撰。讽谕散文,收入《甫里先生文集》。文章寓讽刺于议论之中,运用映衬类比的手法,借题发挥,别开生面。文中先是叙述“碑”的由来以及为野庙作碑文的缘起,接着具体描述迷信的农民制造的各式各样的土木偶像,农民供奉它,害怕它,杀猪宰牛祭祀它,纯是自己愚弄自己。而后笔锋一转,以反语讥刺贪官酷吏有甚于土木偶像,他们骑在人民头上,剥削人民,残害百姓,是有血有肉的偶象,其危害超过土木偶像。文章针对唐末即将分崩离折的危机和乌七八糟的社会风气,无情地剥下了自称贤良的官僚的画皮,形象地点明了害民官吏的本质。作者长于驾驭语言,语言辛辣犀利,形象逼真,痛快淋漓。

☚ 招野龙对   笠泽丛书序 ☛

《野庙碑》ye miao bei

Inscription of the Desolate Temple→陆龟蒙(Lu Guime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56:20